由南市发电厂改建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9月28日,国内两大双年展上海双年展与广州三年展将在今年国庆前夕不期而遇:第九届上海双年展主题为“重新发电”,其主场从原上海美术馆迁至由南市发电厂改建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将按照上海有关部门“夹江两馆”的安排,与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改建的中华艺术宫一起,于当天开始媒体预展(9月29日举办两馆开馆庆典);而广州三年展的主题展“见所未见”,原定于9月22日开幕,因故改为当天正式开幕。
两大展事的不期而遇,让我们有机会在家门口近距离观察海内外当代艺术的前沿进展,也有机会体验两大展事的整体效果,比较它们的组织与策划,关注它们所呈现的艺术家和作品。
上海双年展看点一:迁移与转型
Monika Sosnowska的参展作品
经过连续8届的上海双年展,今年将迁至新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在策展人团队看来,迁移意味着一次自我更新和提升的转型契机。从跑马厅到发电厂,是到了一个民族工业自我记忆和自我建构之所。上海双年展新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是民族工业的遗存,这里曾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城市的动力,如今将成为上海世博会后的一个新标志,成为上海市民心中的一个“体温计”。这样一个文化地域、城市地理的变迁,将带动和激活关于文化政治、城市研究的新思考,进而推进当代艺术的实验品质,突破全球双年展体制化、奇观化、娱乐化、庸俗化的困境,完成上海双年展的自我更新和文化转型。而其背后是中国社会发展的质的提升,是上海文化建设的突破性发展,是上海市委市政府制定的隔江双馆的宏大机制。这个双馆机制是上海世博会城市关怀的重要延伸和深化,是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上海持续中国文化振兴使命、肩负改革开放时代担当的一个宣誓。
上海双年展看点二:“重新发电”
美国艺术家切克·马可姆特里的作品《TOTEMOBILE》
“重新发电”是第九届双年展的主题。这个主题的形成和上海双年展的迁址、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创建息息相关,天然地对应着对原南市发电厂、世博会“城市未来馆”的改造和重启。它是一种回溯,也是一种展望,是一种隐喻,也是一种宣言。共生即能源,他人即矿藏。他人与我们的差异,成为我们能量的源泉,因此保全他者、保卫社会,才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之计。只有与他人共生,各民族共生,文化才能有多样性。也就是要制造一个和谐社会,制造一个生态的发展模式,制造一个全民共享的格局,它揭示了文化关怀和生命能量的核心,也强调了多种文化共生共荣的国际命题。
为此,双年展关注那些有“发电机”能力的艺术家们和知识生产方式。他们建立自己的共同体,探讨能量的分享、转化和配适、共振和放大,在他们的活动中诱发出社会环境内在的活力。
据悉,主题展将由四个板块组成:“溯源”关注作为社会动员者的艺术,关注各地的艺术教育、开放学院、教育戏剧、以及作为教育者、动员者的艺术家的个体工作;“复兴”关注作为历史的重访者与重写者的艺术,主要聚焦于废墟再生,各地工业遗址和社区改造、手工艺复兴和乡村建设等;“造化”关注作为能量的变压器与转换者的艺术,艺术家把自身的工作转变成能量生灭、聚散、转化的检测仪与变压器,在末世学与未来学的张力之间成为与造化平行的过程;“共和”关注作为社会组织者的对话和交往的艺术,关注艺术家和艺术家、艺术家与普通人之间如何构建活力共同体、互相滋养和周济,展开共同劳动与创造。
上海双年展看点三:城市馆与圆明学园
城市馆是本届双年展的新尝试,总策展人邱志杰表示,城市馆的举办将使上海双年展的国际化出现质的变化。原定目标是30个,结果证明可以做更多,但考虑到经费和工作量,加上城市馆散布在市内,分布比较零散,最后只邀请了29个。
策展人还将各类国际双年展中常见的理论研讨会、讲座、交流编织在一个名叫“圆明学园”的短期学院框架中,邀请国际知名专家现场授课,从上海双年展布展期间开班,同时展开网校教育,课程设置将包括面向青年艺术家的“跨媒体艺术大师班”、“大众媒体艺文记者培训班”等。邱志杰表示,这样做是因为流行的研讨会往往例行公事,效率不高,主讲者在表演,提问的人也在表演,浪费资源。比如“跨媒体艺术大师班”,老师本身就有号召力,都是国际著名的大牌策展人讲课,课程安排也比较合理,如第一周讲的是展览的类型学,把公开讲座和闭门讨论结合起来;第二周讲的是未来的展览,8个学生和8个老师一对一配对,先个别辅导,再由学生提出下一届双年展的策展方案,形成上海双年展的智库。
广州双年展:三大看点
广东美术馆
“广州三年展”是广东美术馆自主策划、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品牌,是国内最大的艺术盛事之一。第四届广州三年展仅主题展的参展艺术家就来自24个国家或地区,共75名/组,汇集了众多国际知名艺术家,如20世纪最为著名的先锋派大师美国音乐家约翰·凯奇,2010年度英国特纳奖获得者苏珊·菲利普斯等。作品涵盖了绘画、雕塑、摄影、动态影像、装置、声音与现场表演等多种艺术媒介形式。这一系列作品将以对快速发展的城市文化、社会结构以及相应的人的心理结构的变化进行演绎,以此来为第四届广州三年展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展览的三大看点之一是庞大的展览架构和漫长的展览过程:三年展分为“启动展”、“项目展”、“主题展”以及“论坛计划”四大部分:2011年9月开幕的启动展“元问题——回到美术馆自身”提出问题,其后的“项目展”针对这些问题深化为个案研究,而2012年9月28日开幕的主题展“见所未见”则是三年展重中之重的收官之作。
看点之二,这次主题展分别在广东美术馆、广州大剧院及正佳广场等三处空间举行,它们各具特色:广东美术馆展示作品,广州大剧院呈现艺术表演,而作为南方最大购物中心的正佳广场以公共空间形式拉近观众与当代艺术的距离。这三个空间将以一种非常强的开放性推动了当代艺术的发展,从而使广州和国际前沿的当代文化持续性地发生紧密关联。
看点之三是这个展览的主题既有通俗易懂的词面,也有深奥莫测的所指,是一个没有玄机的“玄机”。英文“the Unseen”的词意源于“看见、或明白、领会”,可以促成与视觉发生直接关系的智力活动,特别在视觉艺术领域中,延伸出种种与观看、认知和想像相关的丰富内涵。“未见”不但包含了“可见的”和“不可见的”,同时也指向一种对于事物本身是否存在的不确定性。“The Unseen”的中文在此意译为“见所未见”。“见所未见”一方面出于人类肉眼视觉的有限性——“眼界”之短浅;而另一方面,也暗示了我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以及对自然感知经验的超越。
居斯帕·皮诺内的作品《翻转自己的眼睛》
【编辑: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