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涅斯-瓦尔达的海滩在中国(1957-2012)——中国红门装置艺术展”,马力在给观众讲解。
上世纪80年代末期,“艺术策划人”的身份开始在中国亮相,他们以自己的艺术理念和坚持在庞大的策展行业中兀自行走。今天,记者借马力这个在中国工作的法国策展人“管窥”一下策展职业和中国当代艺术。
有很多中国艺术家参与在法国的中法文化年,马力凭着对艺术天然的敏感和直觉,感到这些参展艺术家的油画、摄影等艺术作品不能代表全部的当下中国的审美情趣与创造力。浮光掠影似的观看不能满足马力对中国艺术的好奇,于是她2003年来到中国,花了两个月时间采访中国艺术家,研究中国的当代艺术。
马力不满足于作为他者的旁观,2005年她又一次来到中国,在中央美术学院待了6个月,研究美院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情况,毕业后的发展空间等问题。之后她又在阿尔勒国际摄影节工作过两年,在越南等地研究亚洲艺术。在与中国朋友和老师的频繁接触中自学了中文,开始在大山子国际艺术节、草场地摄影季、上海画廊等地做展览和活动。一年多前,马力跟伙伴合开了“开关”文化工作室。“一部分合作伙伴做音乐,我主要是做艺术策展,音乐和艺术相结合能策划出更丰富的活动。”马力认为。
中国的策展环境日趋好转
有些展览或是艺术节找到马力,要他们做一些艺术项目包括策划展览和艺术活动。有些时候还需要自己去找赞助,请大使馆帮忙,或是找各种朋友帮忙。“在中国做艺术展览没有整体的操作系统,因为政府没有参与支持当代艺术。在中国,文化跟商业有关,找钱做活动不是那么容易。”马力说。在欧洲或是法国筹划艺术节,政府会把艺术节中的一部分预算留给策展,自己还可以再找其他的赞助,可以与银行等合作。
现在中国做艺术展览的环境日趋好转,也会有美术馆和基金有兴趣参与到策划展览与活动中来。“比如瓦尔达艺术回顾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就给予了帮忙,提供了很多设备、空间、举办开幕式等,使展览的环境越来越好。”马力说。
马力从一位跟瓦尔达很熟悉的法国朋友那里得知,瓦尔达于上世纪50年代曾来到中国摄影。连马力也是只知道,瓦尔达作为“新浪潮之母”主要在于电影作品和装置艺术创作,没想到她还有这么鲜为人知的经历。所以马力便有冲动将这些摄影作品介绍到中国来,中国观众一定会感兴趣。于是,便有了“瓦尔达艺术回顾展”,涉及了她的电影、摄影、装置艺术,在北京、上海、武汉等地陆续举办。
策展人就是给艺术品做包装
“策展工作是帮助艺术家做好预算,给艺术品做包装。”2011年11月马力应法国孔子学院之邀,参与策划摄影联展《酸甜苦辣》。策划展览要考量展览空间的容量和全貌,针对的受众群体,之后依据这些因素,马力决定请能代表中国当代艺术水准的艺术家,向法国展示中国当代艺术全新的风貌,于是选定了四位青年摄影师张晓、卢彦鹏、任航和孙彦初。确定主题之后,马力及“开关”工作室的伙伴要做的是从每位摄影师的百张作品中筛选出符合主题的照片,做镜框裱起来运到法国,然后布展。让每位摄影家的作品都按照某个系列串成一个故事。当然这其中需要策展人与艺术家有协商、沟通。最后,共同“烹饪”出了代表“酸甜苦辣”这四种独具特色口味的视觉大餐。
在策展中,马力会选择自己喜欢的艺术家。做展览时,需要思想理念与视觉效果的双向冲击。“有些作品立意太高,观众看不懂就失去了意义。”马力要做的就是通过布展时感官上的吸引拉近观众与作品的距离,让观众与艺术家有很好的“对话”。所以,视觉上的考究使马力在布展时会融入个人的兴趣点和情感体验。
“酸甜苦辣,不同的味道讲述一个主题,四双不同的表达社会的眼睛,每位摄影师都有不同的文化和地理视野。”这其中的取舍自然少不了马力的个人主观因素。同样,在与瓦尔达的合作中,主题虽然是瓦尔达自己定的。但是作为策展人的马力扮演着桥梁的工作,向瓦尔达解释中国观众会感兴趣接受哪些作品,帮助她做出方向性的判断。
策展人是个“杂家”
中法在策展的过程中是有很大差异的。在法国有专门从业者来布展操作,而在中国基本上都是工人,这些工人一开始没有策展的专业知识,经过长时间的熏陶,循序渐进地在专业性上有所进步。
“在中国一个展览的时长很短,一般是3至4个星期,而在法国是3至4个月,这个沉淀的时间比较长。”马力只是举出例子,不想去评优劣,毕竟这是两个文化背景很不同的国家。“在中国是美术馆租给艺术家空间来做展览,而在法国是艺术空间、美术馆免费提供空间给艺术家做展览,这里面不牵扯钱的关系。”
“做个策展人无需艺术专业的技能,我也只是在法国学习过美术史。”马力认为,策展人就是个“杂家”,要有耐心、开放和包容的心态,会做预算,写文章,采访艺术家,具有鉴赏和选择作品的能力。
当代艺术的表达不在于声音大小
对于当代艺术越来越偏重于新工艺美术和装饰化,马力认为,艺术创作本来就有两种发展方向,有些人追求思想内涵,有些人追求艺术装饰化。在中国的艺术创作中掺杂着很多别的因素在里面,有些人购买艺术品为了升值,也就催生了有些艺术家为了商业目的来搞创作,这只是不同的选择而已。在很多人看来,现在中国装置艺术并不是当代艺术的主流,很多观众还没完全接受这种艺术形式,或是参透其中的艺术规律。依马力的经验和视野认为,现在中国有很多艺术家在积极创作装置艺术。
不是平淡的时代造就了平淡的艺术,当代中国也有关注时代反映现实的艺术家。马力尤为推崇,以幽默又深刻的批评与思考而著称的陈劭雄,其作品对于城市化、恐怖主义、公共记忆都有着个人的反思。还有“口含刀片的艺术家”马秋莎,在她的录像作品《从平渊里4号到天桥北里4号》中,马秋莎含着藏在舌头上的刀片,讲述了只身离开中国去美国学习,当故事讲完她把刀片从嘴里拿出来,揭示了父母过度的期盼以及同龄人隐忍的艰难。这可以说是一种行为艺术。
“有些人在安静地表现自己的内心,有些人将目光投向周围的人和世界,各有方向,不在于声音的大小。”马力说。
【编辑: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