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尼·克拉格:“材料是自我探索的关键” 2012-09-22 10:59:02 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赵妍 点击:
是时候让中国大众知道托尼·克拉格了—这或许是继“现代雕塑之父”罗丹、“最伟大的现代雕塑大师”亨利·摩尔之外,第三个在国际建筑界响当当的名字。托尼·克拉格在英国当代艺术界的领军地位也毋庸置疑。

托尼·克拉格的建筑作品。

托尼·克拉格的建筑作品。

是时候让中国大众知道托尼·克拉格了—这或许是继“现代雕塑之父”罗丹、“最伟大的现代雕塑大师”亨利·摩尔之外,第三个在国际建筑界响当当的名字。

托尼·克拉格在英国当代艺术界的领军地位也毋庸置疑。1988年,他获得了英国最重要的艺术家大奖“特纳奖”,并于当年代表英国参加威尼斯双年展。2002 年,他获得蓬皮布鲁克雕塑奖,2007年获得日本皇家世界文化奖。2010年1月,他在巴黎卢浮宫举办个展,成为首位在卢浮宫举办个展的在世艺术家。

从北京、成都,再到上海,这次,托尼·克拉格的“中国个展”走了三个城市,带来了大约50件雕塑作品和100多件绘画作品。“我不喜欢墙壁上那个巨大的Tony Cragg,必须去掉。”在上海喜马拉雅美术馆布展期间,他对时代周报记者抱怨,“我从来没有见过哪个展览,会把我的名字刷得那么大,这么大的字会影响作品的视觉效果。”

为了这一点,他与他的团队甚至一度罢工。托尼·克拉格或许并不理解美术馆方面的善意,就像他不理解,为何同馆做展的艺术家王小慧女士,要在场地外设立一整排帐篷贩卖鲜花和零食—而那竟然也是她艺术展览的一部分。当然,他并不认识这位旅德华人艺术家,虽然他已经在德国居住了二十多年,与现代舞大师皮娜-鲍什是多年老友。

“观众参观展览,主要是来看作品的。我在展馆门口放了我的个人介绍,观众进门的时候就会看到。” 托尼·克拉格对时代周报记者解释。

“材料万岁”

生于1949年的托尼·克拉格,最初的职业是一名天然橡胶实验室助手,在那里,他接触的是原子和亚原子的科学世界,这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他创作雕塑的想象力。1979年,他搬到德国伍珀塔尔居住,定居至今。

“伍珀塔尔是一个古老的纺织城,不过我们居住的区域风景秀丽。我的工作室旁边就是一个巨大的自然保护区,山区多森林,我常常能看到小鹿或者其他的动物跑进我家的花园。欧洲的很多城市,不仅是伍珀塔尔,还有科隆、杜塞尔多夫、亚琛、多特蒙德等,在工业时代积累成了一个个规模巨大同时有趣无比的地方。比如我居住的地方,开车45分钟之内能找到15个美术馆,供人们参观当代艺术,这不是其他地方可以做到的,而且那里还有18个歌剧院。这就是产业形成的本质。而我的作品,很显然某种程度上也是工业时代的产物。” 托尼·克拉格背对着他的一座座雕塑作品,向时代周报记者谈论雕塑和艺术时,常常双手时而抱胸,时而托腮。

他的作品里在很多方面都融入了工业元素,比如材料。他的早期作品主要以回收废弃物为原料,他在上世纪80年代创作过《大教堂》(钢)、《非洲文化传奇》(塑料)、《绝对的杂食者》(石膏、木头);后期则多采用传统原料,如木材、青铜及大理石等为媒介,表达人类身体的抽象之美,《禀赋》(青铜)、《木质水晶》(木头)、《伙伴》(玻璃纤维)则是近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材料就是一切,材料万岁。” 托尼·克拉格对时代周报记者说,“材料是我对自我探索的关键。我还年轻的时候,是贫困艺术和波普艺术的天下,杜尚的影响深远—而且那时候我也没有太多钱—所以,那时候我依赖于我能找到的材料,并根据材料创作作品,乐此不疲。总的来说,材料给了艺术世界,以及我本人巨大的创作空间。我认为那是20世纪艺术爆炸的基础—一个最基本、最关键的要素。工业时代多种材料的生产,让艺术家有太多选择。70年代我还是个学生,寻找材料创作作品,而现在,可以说我能够让材料变成任何人们意想不到的、我需要的形态。”

托尼·克拉格雕塑作品中常见的表面纷繁复杂的特征,在作品《构想》(青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些模压成型的塑像,每一个表面上都有密密麻麻的印刷文体文本。出于对形状的不断演化以及形态学的兴趣,《构想》在总体的本质上属于座椅与身体的混成。《碎片》(木头)则以斜翅的楔形姿态反映出运动的比喻,而木质雕塑构造的方式,以及与极简主义雕塑反其道而行之的雕刻手法,同样与标题呼应。简而言之,《碎片》是一件典型的克拉格木质作品,在观众面前呈现了复杂的人类环境学谜题。

大型铜雕作品《是耶非耶 It is, it isn’t》(铜),则建立在最初一组相互靠拢的木桩的基础上,在那之上,克拉格创造出更大、更密集、更纷繁的雕塑造型,充斥着模棱两可和双重的形象。克拉格给雕塑作品起的那些名字,很多都暗含着介于两种意识之间的“中间地带”状态。这些名字都与运动、活力和心理学相关:既关乎人类思维,也关系到雕塑本身。《伙伴》(玻璃纤维)在最近的展出中占据了中心地位,代表了克拉格作品相对新近的发展。这是一件有力的球茎状作品,各个部分都向周遭空间中膨胀出去,向观众伸展开去,作品中相互捆绑、难解难分的细节得以充分呈现。

托尼·克拉格对雕塑艺术的贡献,就在于他呈现了雕塑艺术创作的过程。在他的作品形式感和创作观念的表达上,都可以看到他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敏锐观察、严密的理性思维和不断创新的活力。“艺术的美妙就在于,你可以从另一个人的视角去审视这个世界,通过他们的感官去感知这个世界。这是纯粹个人的体验。这是我们欣赏艺术作品时的特权。” 托尼·克拉格说。

“雕塑家不是参加奥运会”

作为英国大使馆“艺述英国”项目邀请而来的艺术家,托尼·克拉格被介绍为“可能取代现代雕塑大师亨利·摩尔”。不过,当克拉格本人了解到这一细节时,表示了强烈反对。“我怎么可能取代亨利·摩尔?当雕塑家又不是参加奥运会(意为相互竞赛),我跟亨利·摩尔根本没有可比之处。”

英国雕塑家亨利·摩尔以其大型铸铜雕塑和大理石雕塑闻名。1917年,摩尔年满18岁,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事正酣,摩尔应征入伍,成为团里最年轻的士兵。在Cambrai战役中,摩尔被毒气弹袭击受伤。康复后,他成为体育教练,直到战争结束。战后,摩尔作为退伍军人,享受资助继续接受教育。1919年,他成为利兹艺术学校的第一位雕塑专业学生,为此学校不得不专门为他建造了一个雕塑工作室。

一战之后,亨利·摩尔成为一个“超级明星艺术家”,在战后重建的一些重要地区如Harlow和Stevenage两座英国新城,创作了许多巨制作品。二战爆发后,摩尔辞去了他在切尔西艺术学校的教职,成为一名战争艺术家,创作了一系列有影响的绘画作品,以反映在地铁中躲避轰炸的伦敦。这些绘画为摩尔赢得了更多的国际声誉。

“我曾在不同的场合远远地瞧见过亨利·摩尔,不过我与他本人并无交往。如果你看过摩尔的作品,你会觉得他的作品精妙绝伦,但同时你会发现他只关注历史。曾经有人问亨利,他的创作灵感来源是什么?他回答说:毕加索和大英博物馆。而我,从来不在作品里玩弄历史概念。而且他的作品太过于庞大,甚至可以说臃肿。他觉得自己可以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雕塑家,这种想法显然不切实际。他可以是20世纪最伟大的,但肯定算不上历史上最伟大。”克拉格说。

“当然你也不能说,他的作品是过时的。什么又算过时呢?我觉得杰夫·昆斯的作品才叫过时。我很喜欢摩尔的作品,我觉得他是个伟大的雕塑家,但并不能因为我们都是英国人,我就要拿来与他比较,就要以他的方式创作。”

与亨利·摩尔作品为人津津乐道的深刻寓意不同,克拉格拒绝诠释自己的雕塑作品。“如果可以用语言表达我想要表达的东西,那我应该写一首诗,而不是创作一件雕塑。”

 


【编辑:赵丹】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