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学生在中华艺术宫南广场前写生
公共教育
博物馆、美术馆的公共教育,这个看似在国内还没有引起多少人重视的事情,却能带来超乎人们想像的社会效益,它在润物细无声中滋养着人们的心灵,有朝一日爱和艺术能够从他们的心里生根发芽。
“什么时候,上海的美术馆能够像欧美国家那样,一群中小学生在美术馆、博物馆中席地而坐,听老师生动讲解?”听到中华艺术宫即将开幕的消息,不止一位教育工作者向早报记者描述这样的场景。
博物馆、美术馆的公共教育,这个看似在国内还没有引起多少人重视的事情,却能带来超乎人们想像的社会效益,它在润物细无声中滋养着人们的心灵,有朝一日爱和艺术能够从他们的心里生根发芽。
10月1日,上海的中华艺术宫、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将正式开馆试运营。两馆的公共教育将如何开展?
除了举办免费的专业美术讲座、进行艺术教育师资培训、开展美术爱好者临摹等常规活动,新开辟的“艺术启蒙体验区”、“儿童美术馆项目”,“流动美术馆”以及正在构建中的美术馆与美术教育课程等将成为两馆未来公共教育活动的亮点。
“两馆公共教育重要的是课程化,将之纳入到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去,直接把这两馆作为美术课的另外一个课堂,国外都这样,我觉得上海在全国要带这个头。”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局长胡劲军接受《东方早报》专访时说。
公共教育“润物细无声”
朱刚是上海美术馆教育部门的一位老师,随着美术馆旧馆的即将搬迁,他已正式进入中华艺术宫,开始策划新的艺术教育活动。在讲到曾经策划过的教育活动时,朱刚很动容,“在一次美术馆公共教育活动成果展上,几位小朋友的作品让我感到震撼,甚至也超出了参展艺术家的想像。”
在某一届上海双年展上,他们策划了一个教育活动,让小朋友在木盒子里随意布置。这个活动的创意在于,木盒子里可以展示他们的心灵角落,或对未来的向往,或对过去某一场景的回忆。当所有的木盒子被收上来之后,木盒子里呈现出的内容超出了活动策划者的想像。朱刚记得,一个不到12岁的小朋友,在木盒子里做了一个出租车汽车驾驶的台板,上边有仪表盘、方向盘、“空车”指示灯等,仪表盘上还贴满了他自己的小照片。
当被问及为什么在木盒子里布置这样一个东西时,这位小朋友说,爸爸是出租车司机,妈妈爱打麻将。爸爸跟妈妈没有交流,只是每天回家吃饭、睡觉,然后出车。在这个家里,没有一个人管过他。仪表盘上贴的每张照片都代表一段小视频,可以方便爸爸随时收看,关注他的动向。
“这个小朋友还执拗地交代,在作品展出时一定要把显示‘空车’的指示灯翻上去,不然爸爸就没钱赚了。”朱刚说。
还有一个小朋友,在盒子里挂了很多麻绳,绳子在那里绕,还有一抔泥土。旁边的小卡片上写着,这个作品的创意来自于将要被拆迁的家乡,缠绕的麻绳代表纠结的心情,家乡带来的泥土是对故乡的回忆,还有那条乡间小路。
“艺术教育要发觉人们内心的东西,而不单纯是教会别人一些技能。”朱刚说。博物馆、美术馆的公共教育,这个看似在国内还没有引起多少人重视的事情,能带来超乎人们想像的社会效益,它在润物细无声中滋养着儿童的心灵,有朝一日爱和艺术能够在他们的心里生根发芽。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讲师、博物馆学博士郑奕告诉《东方早报》记者,她在国外各大博物馆的访学经历让她明白,“那些经常领着孩子逛博物馆的人,那些日后自愿对博物馆进行捐赠的人,往往是那些从小就有着美好博物馆体验的人。”
“欧美国家长期以来十分重视艺术教育,绝大部分艺术博物馆和美术馆都有着力量强大的教育部门。这些教育部门除了拥有固定的、有着高学历的教育及艺术史论背景的教育人员,同时还拥有一支庞大的义工团队。而去博物馆和艺术馆是西方的家长和孩子一种极其普遍的休闲方式。”郑奕博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