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裸的真相 2012-09-28 10:16:40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徐明 点击:
记者:徐乔斯你好,想问问您对中国当代行为艺术发展的看法。我看到媒体有些报道说当前的行为艺术鱼龙混杂,您觉得是这样吗?这是指艺术家水平参差不齐还是其他什么?

记者:徐乔斯你好,想问问您对中国当代行为艺术发展的看法。我看到媒体有些报道说当前的行为艺术鱼龙混杂,您觉得是这样吗?这是指艺术家水平参差不齐还是其他什么?

徐乔斯:关于参差不齐的这个问题,我认为是行为艺术的艺术方式所决定的。“行为艺术”本身就是一个界限模糊的艺术方式。我指的界限至少包括两个方面:1,对于“行为艺术”的定义;2,“行为艺术”的判断标准。行为艺术不像其它的艺术类别,绘画、雕塑、摄影、影像,它们有明确的技术基础要求。行为艺术的表现方式核心是“使用身体”。这种模糊的界限为鱼龙混杂提供的土壤和空间。加之大环境,我们都知道,人心的浮躁和功利。行为艺术圈是个大泥潭。

记者:是的,所以会有一些人借行为艺术之名出名是吧?

徐乔斯:其实不光是行为艺术,目前整个当代艺术圈都处在鱼龙混杂的局面。“艺术”是个很忽悠人的东西,仿佛在这个大旗下面什么都可以。对,先借“行为艺术”吓人,以便出名。

记者:还有一些是非专业的艺术表演者,或者是街头行为艺术,这样也算是当代行为艺术吗?

徐乔斯:怎样理解“非专业表演者”?还有你说的“街头”,可以具体点吗?

记者:有些更像是非艺术家们自发组织的,比如支持残障人士啊,提倡环保啊,这些人有时候不是学艺术的。像这样的,http://news.china.com.cn/live/2012-09/23/content_16348321.htm 具有很强的社会公益性。

徐乔斯:当我们使用“行为艺术”这个词的时候,是默认在“当代艺术”这个语境里的。这就需要用艺术史的方法去考察艺术家\表演者的身份问题,作品诞生的上下文关系。如果单独把“行为艺术”这个词提取出来,肆意的安放,是不成立的。这里面存在着媒体对于公众的,很大程度上的误导。还且不论“行为艺术”的实施需要考虑到的诸多细节已经自身的“行为语言”。你所言的例子,只能是一个自发的行为(Behavior)而不是行为艺术(PerformanceArt)。

记者:刚才说到的大众误解,也是因为这个界限很模糊吧。因为广泛意义上来讲,很多行为都可以说是行为艺术。

徐乔斯:“广泛意义上来讲,很多行为都可以说是行为艺术。”这里有一个经常被我们忽视的语言的言说问题。同样是“艺术”这个词,在艺术家眼里,它可能是生活方式,是作品,是表达;在学者眼里,它可能是研究对象,是工作;那么在大众,在没有艺术知识背景的人的眼里,他们可能认为自己看不懂的都是“艺术”。所以当我们言说这个词语的时候,很容易误读。归根结底这是我们的教育系统里人文教育环节缺失造成的。这直接导致了对于当代艺术的误读,不单单是行为艺术这一点。

记者:另外几个问题,1. 您了解专业从事行为艺术的人全国大概有多少吗?他们的生存状态是怎样的?2. 经过20多年的发展,行为艺术在中国取得了哪些进步?观众的接受度有提高吗?3. 为什么有些艺术家的行为艺术会遭到反感,是艺术家的表达问题还是观众理解困难?4. 您怎么看将来行为艺术在中国的发展?现在还存在那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徐乔斯:“专业从事行为艺术的人”,大多是职业艺术家,是进入了艺术史语境的人。他们有专业的艺术基础。人数多少我不能确定。生存状态基本分两种,一种是已经进入艺术史系统的人,他们的行为作品会以图片、影像的方式被艺术机构(画廊、美术馆)或者个人收藏,比如像何云昌、谢德庆、张洹等。另一种则是从事其它艺术创作,用收入支持行为艺术的创作,比如像辛鑫、萨子、何玲这样。或者自身有稳定的职业,学院教师,或者其它。

我个人认为20多年来行为艺术在中国的进步之处在于,虽然大环境还是没有怎么改变,或者可以说被误读的越来越严重,但是真正从事行为艺术创作和研究的人并没有减少,而是在行为艺术的语言和方式上不断有人在突破、在丰富;行为艺术的各个方面都会作为一种课题出现在研讨会、专题报道里,这是严肃而积极的。还有就是行为艺术节的出现,虽然是双刃剑,但是对于国内国际的交流启发很大。

记者:还有就是,为什么有些艺术家的行为艺术会遭到反感,是艺术家的表达问题还是观众理解困难?您怎么看将来行为艺术在中国的发展?现在还存在那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徐乔斯:这牵扯到什么是“艺术家”和什么是“行为艺术”的问题。基本上讲,被反感,一是艺术家自己的创作问题;二是将这些作品挑选出来呈现的人(比如策展人)和炒作者(比如媒体)的问题。比如前些年有艺术家吃死婴,我觉得在表达“人吃人”的这个问题上他的这种方式根本没有办法超越鲁迅,谈不上艺术水准的问题,那么这个行为就是无效的。反感也是正常的。可是这个“作品”被纳入了中国行为艺术史,甚至在国外艺术学院的行为艺术教材里也纳入了这个案例。这和21世纪初所谓“占据话语权”的策展人的选择有关,跟他们对于行为艺术的把控格局有关。可是历史只有一次,前者决定后者。

行为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正如它已经走过了两个十年一样。这个艺术形式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其它艺术形式的影响,这是必然的。在20年前,也许你脱个衣服就是行为艺术,但是现在不行,你脱衣服前需要思考我在作品里使用裸体的必然性,衣服怎么脱,最后要不要穿回来,是当着观众还是背着观众。这些细节决定着作品是否成立,否则就是乱来,是不会被接受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我觉得最大还是心态。这包括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内部的心态问题在于我们这些从事艺术的人,怎样看待行为艺术,是热爱是从事,还是利用。外部的心态就是观者,是观众和媒体。我真的希望媒体不要再乱用“行为艺术”这个词,这样只会造成更多的误解。

记者:恩,所以难度越来越高了是吧?

徐乔斯:嗯,可以这么说。因为发展的结果肯定是专业、学术跟规范。

记者:您还是乐观的吗?对于它的发展。

徐乔斯:呵呵,乐观谈不上。它的发展跟所有事物的发展是一样的,总有正面的力量和负面的力量。让人人都接受和理解当代艺术是不可能的。这也不是艺术从业者的目标。我只能说行为艺术和其它的艺术门类一样,需要被研究,被正确的对待,更加需要理论和系统的梳理。

记者:有些人是觉得一些作品过于强调裸体、性和暴力,是不是算走样了呢?

徐乔斯:那么我们需要考察创作者使用“裸体、性和暴力”的必然性在哪里。“裸体、性和暴力”不仅仅存在于行为艺术中,从古老的绘画、诗歌、戏剧到近代的摇滚乐这些元素都存在。但是这些元素出现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语境中,原因不同目的也不同。不能说出现了“裸体、性和暴力”就是不好的,当然,为了裸体而裸体,为了出名而暴力,这就是走样的。

记者:您说行为艺术这个词被滥用了,那比如最近出现的裸女喊“拒绝大闸蟹”以及成都的性感红叶女郎呼吁环保,这样的应该被定义成什么呢?

徐乔斯:我相信这是一种有策划有目的有营销手段的个人炒作。拒绝大闸蟹就拒绝大闸蟹,好好呼吁,公益,都没有问题,为什么要裸体?如果非得要定义,我觉得中性一点的定义应该算「街头表演」。

记者:一裸体,大概就艺术了吧?很多人会把裸体和艺术联系在一起。

徐乔斯:“艺术”不是他们的目的,出位和出名才是。“很多人会把裸体和艺术联系在一起。”那我只能说这是国民教育的悲哀了。

记者:嗯,是啊。

徐乔斯:所以说到大环境我还是很悲观哒。

 


【编辑:赵丹】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