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曦云:求真需要放弃成见 ,重返直觉 2012-09-28 14:51:02 来源:艺术国际 作者:杜曦云 点击:
相对于客观世界而言,人是充满局限性的。人的感觉能力的局限,从人与其它生物的对比中即可发现;人的思维能力的局限,从两个命题都在逻辑上没有错误但又彼此悖谬的“二律背反”等思维现象中即可发现。

杜曦云

相对于客观世界而言,人是充满局限性的。人的感觉能力的局限,从人与其它生物的对比中即可发现;人的思维能力的局限,从两个命题都在逻辑上没有错误但又彼此悖谬的“二律背反”等思维现象中即可发现。人最基本的空间和时间感,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是先验的、本能的;但客观世界是否具有或是否只有空间和时间的维度,以及客观世界是否如同逻辑思维般具有因果关系、必然性、普遍性等,是人不知道的。而且,人对自身的了解,也是很有限的,人的言行的不统一、以及人在行动、思维中的流动变幻,往往是人自己始料未及的、难以预设的。人只有不断通过各种方式、手段来扩展自己的感觉、思维范围,在摸索客观世界和自身的过程中,发现原有感觉、思维的局限。

人通过本能来感觉客观世界,这时,人所感觉到的客观世界,以及人的自身感觉,对人而言,是混沌的、不可言说的、无法表达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处于群体中的人,为了交流,利用、发明各种表达方式,来表达这本来无法表达之物。但表达方式又都有自身的特质,经过表达之后的“客观世界”和主观感觉,已经不是客观世界和主观感觉自身,而是主要显现了表达方式自身。换句话说,表达方式在表达中自成一体,客观世界和主观感觉自身反而疏远、潜伏、变异或缺席。表达方式越成熟,就越是如此。

所有的表达方式中,文字语言是最为常用也最为强大的。客观世界和人的主观感觉经过语言逻辑表达后,变的明确、清晰、条理。但人的局限性和语言的自身特质,导致这种明确、清晰、条理只停留在语言逻辑之中,客观世界和主观感觉依然是混沌的、充满未知的。如此,相对于客观世界和主观感觉而言,语言一旦产生和运行,也就是偏见、成见的形成。这时,如果要反对偏见和成见,可以放弃语言而回归到直觉感悟,但这也意味着放弃表达;或者发明新的语言方式来让旧有的偏见和成见失效,这样可以更为接近客观世界和主观感受。

和语言思辨相比,观看是偏于直觉的,从而较少成见和偏见。但社会化的人处于各种文化的潜移默化之中,观看也是带有偏见和成见的。越是相信文化话语的人,越容易接受教化而丢失自我,他的独立观看能力也就越被压抑或扭曲,成见和偏见也越深。在继续摸索客观世界和自身的过程中,直觉会与成见和偏见不断发生冲突,类似于鲜活灵动的生命遭遇到刻板陈腐的牢笼。远离层层叠叠的文字逻辑系统,以视觉来调动直觉,跳出被教化的状态,重新用混沌的直觉来感受客观世界和自身。这时,观看从偏见和成见中跳出来,获得了新的自由,类似孩童的天真之眼般看到别人之未看,拓展和更新自己的经验。

突破旧有观看方式,目的是求真——摸索客观世界和自身感觉的真实。动力,是对客观世界和自身感觉的尊重。这种行为具有自由、独立的属性,但自由、独立不是目的,而是尊重客观世界和自身感受的真实时,自然流露出的、不得不如此的。

对“真实”的尊重和追求,会使人感到既有的观看方式和表达方式有削足适履、刻舟求剑之嫌。这时,从貌似系统的、完整的、确定的、明晰的既有认知中走出来,返归到最原始、最本能从而也最基础的行为中,通过尊重、激活、复苏直觉的观看,来重新“天真”的感觉客观世界和自身。在这个过程中,直觉凸显,成见和偏见退场,可以不断发现既有认知的局限,进一步拓展自己对“真实”的感触。这其实也是人不断通过摸索未知而拓展已知范围的过程。

当人从已知中出走,踏入未知时,个体获得的感受可能是很新鲜、丰富、复杂的,却难以用已知的方式来表达、阐释:百感交集、无以言表。当人放弃掉纷繁复杂的成见和偏见,用本能的直觉来感受时,看似回到了非常简单的状态,但对经过长期教化后的人来说,却是非常难的。而且,成见和偏见对人的渗透,是长期的、方方面面的,在用直觉来应对它们时,这个想要回到简单的行动却是非常复杂的。但一旦能回到直觉,又会有“大彻大悟”之感。

当然,客观世界的无限丰富,以及每个人的种种流变的差异,让“真实”因为每个人的拓展而随时更新,一旦把新的感觉和表达固化,又将成为成见和偏见。所以,对既有的、别人的表达保持怀疑,通过自己独立的、自由的、不断重新激活的直觉来摸索“真实”,是每个人都可以去实践的。对不愿摸索者而言,这很痛苦;对乐于触摸未知来拓展“真实”者而言,这是生命中重要的乐趣之一。
 

 


【编辑:李洪雷】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