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画家王佳佳的“佳迦工作室J Space”举办开幕仪式,届时将展出王佳佳近期画作。该工作室位于798艺术园区中心地带,尤伦斯艺术中心对面。
他从小跟随父亲王迦南母亲蔡晓丽,旅居英国。在耳濡目染的中国画的熏陶下,起初的佳佳会听从父亲的教诲学些中国式的教育理念,要有扎实的基本功。素描色彩还是要学习的,在就读圣马丁艺术设计学院时,这种想法被完全颠覆了。那里的老师讲很多观念,让学生看大量的看美术史论书籍。从不教学生应该怎样画画,或是帮学生改作业。中西思想的冲突,在佳佳的认知中汇合得以发挥。在他早期的作品中黑白的色调是他的主旋律,而今的色彩纷呈也是他近期心情的写照。
王佳佳作品
《漂泊者·家与故土·一个梦想》
作者:中央美院教授李建群
王佳佳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出生在老美院的孩子。
很多人一直到现在都还有印象:在上世纪80年代,在那个古老的散发着墨香和松节油气味的小院里,一个长着大大圆脑袋的叫佳佳的胖男孩骑着童车穿行在父母和父母朋友的画室中,他似乎从出生就注定了长大后要当画家。
当佳佳上幼儿园的时候,他随着旅居英国的父母来到伦敦,他的教育在英国完成:从良好的私立男校培养出的一个男孩,有着传统英国绅士的精神和教养,以及英国人对历史的关注和兴趣。
王佳佳作品
伴随佳佳成长的是爸爸充满中国文人气息的水墨山水和妈妈每天描绘的重彩丹青。对于在画室里长大的孩子来说,画画如同呼吸一样的自然,佳佳从小就以绘画为游戏、为自娱。中学毕业后,佳佳进入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学院学习,主修绘画。在这个英国现代艺术的摇篮里,他接触到了诸多现代和后现代艺术理论。作为在后现代文化中成长的“80后”一代,他也是多元文化价值的获益者。
成年后的佳佳过着“国际人”的生活,他和父母定居于北京和伦敦,每年都穿梭于东西方这两个国际大都市之间。对于他而言,“家”的概念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家是泰晤士河边的维多利亚式老宅,还是北京郊外杏花掩映的小院,抑或是一张张机票?但是随着他在国内时间的慢慢增多,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各个方面都使他越来越确定,中国文化才是他心灵的家园。但是在现实中,他也不能排除西方文化在他的思想和生活中时时体现的那种熟悉,毕竟他是在英国长大的,也住了将近20年。
永远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中穿梭,佳佳一直都在寻找着自己家的位置,“家”忽而是那么亲近和清晰,忽而又是那么遥远和模糊。在他的艺术中,始终贯穿着对“家”的重构,在那里有他自己构建的第三空间,他用艺术搜索他独特的文化传承、确定他作为艺术家的主体身份。
从形式上说,王佳佳的作品从中国传统山水画里提取了很多元素,并将之与源自诸如动漫、网游和电影的更具现代性的意象相对照。但这些绘画的源头是传统的西方神话故事和中国古代传说。艺术家将这些意象剪切和粘贴在一起,类似于一种绘画引用的拼贴:中国风格的巨大山景与有趣的早期平台游戏相混合,给人一种天真、孩子气的感觉。这些意象也许来自年幼时对父母画室里的作品的最初印象,也许是今天的他对自己生活的诠释。
这些创造出来的空间包含了日常物件的碎片,用一种近乎随性的或是孩子气的方式,打碎了画面的空间,扭曲了透视的尺度。他就像搭积木一样用色彩丰富的、抽象的、看上去像岩石一样的各种形状在画面中造型,给人这样一种印象,即画的表面被压裂、弄碎在其内部。阶梯和楼梯打碎了空间,彩虹像桥一样横跨在分散的地带,幻象出现、消失并融化成神话般的幻境。这些神话意象来自于东西方文化交织、古老的传统与纷繁的现代生活的冲撞所形成的密集而来的“流星雨”。在我们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艺术家所体验到的更是任何一个正常定居者的数倍,他的世界是如此纷繁、令人目眩,也令人心神不定、灵魂疲惫不堪。
佳佳的画能给人以莫名的欣慰和简单的快乐。看到它们,就如同一个满腹心事的成人竟然能从孩子单纯的快乐中得以摆脱重重烦恼。有一种孩子的玩具叫做“雪花球”,透明的玻璃球里有水、陆地和小山,最重要的是一定有一所小房子。只要你拿起来轻轻摇晃,就会有雪花弥漫整个小小的世界。雪花球通常是圣诞玩具或装饰,它承载着小孩子关于温馨的家和幸福的想象。
佳佳的画展现了他断裂的小小世界,它迷失在风暴下白雪的迷雾中,它们看似有些超出他年龄的复杂,同时又是那么的真诚。他似乎在试图努力地与他奇怪的中-英双重身份和解,在艺术中,那些断裂的片段、纷繁复杂而交织着魅力与喧嚣、快乐与悲伤的水轮车、彩虹、雪人和小木屋、中国的柳叶纹和任天堂游戏的小图案为他构筑了一个家,一个心灵漂泊者的家。
画家简介
王佳佳,出生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里的一个绘画世家,他从小随父母旅居英国2008年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中央圣马丁艺术设计学院,主修油画,2009年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自2007年起,王佳佳在英国、芬兰、西班牙、美国和中国等地连续举办展览伦敦Time out评论他的首展是“作品糅合了东西文化的元素,具有鲜明的平面设计特色,稍微有点菲奥拉·多伊格的色彩。同时Art Review 的评论家们也认为他的作品“表达了现代社会中的窥视癖和冷漠情绪,即“如果不是发生在我身上,那就是没有发生。”
【编辑: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