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市“三国”混战
假画历来就有,现在的问题是假画横行。据了解,目前艺术品市场造假、卖假还在继续蔓延,甚至出现向集团化、网络化、产销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出现这个问题,与画市的市场主体混乱有密切的关系。
现在的中国画市,是画廊、拍卖公司、画家“走穴”市场“三国”争雄。有人说,中国现在的画市,出现了一级市场(即画廊市场)萎靡、二级市场(即拍卖市场)兴旺的畸形之势。也有人补充说,最活跃的是我们无法统计的“走穴”市场。
画廊,我国过去一般称为“画铺”、“画店”,而且有自己的文化特色,比如很多美术品经营者把自己开的画廊叫做“某某轩”、“某某斋”,如“朵云轩”、“荣宝斋”。各地的文物商店和面向外宾的友谊商店,也出售书画商品。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商业画廊经历了两次规模化发展,一次是90年代中期,另一次是2005-2006年。
在国外,画市的主体是画廊。1991年,澳大利亚人布朗·华莱士在生活了5年的北京,开了第一家现代意义的画廊“红门画廊”,它是北京第一家代理青年画家作品的画廊,实行签约代理制度。这是我国现代画廊起步的标志。
在1993年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上,由奥利瓦主持的中国当代艺术展,引起了西方收藏家、艺术批评家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关注。这次画展的轰动效应也为参展艺术家带来了丰厚的商业回报。此后,欧洲的一些画廊开始尝试经营中国当代画家的作品。同时在京、沪等地陆续出现了“香格纳”、“四合苑”等一些外国人开设的画廊。同时他们也带来了西方画廊的运作方法和经营理念。
连续多年,中国的画廊业发展迅速。注册登记、实行经纪代理制度的画廊有1500多家,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北京地区有605家,占总量的40%;上海地区有237家,占总量的16%;港台地区有120家,占总量的8%。计入统计的江浙地区有70家,广东地区有81家,分别占统计总数额的5%左右。由于分类统计的交叉,全国画廊、画店总数据推测应当有10多万家。在实地调研中,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调研组一致认为,广东、江苏、浙江的画廊、画店行业正在形成各自的特色和优势。
但是,2009年以来,画廊业的困难越来越大。政协委员在调研中了解到,广东、上海、北京等大城市虽然还未出现画廊大规模“倒闭”的现象,但画廊的营业额大都减少了六七成之多,处境艰难。有些知名画廊在2004-2005年市场好的时候,几乎月月有展,时不时还办些学术讲座,但2009年以来,鲜有展览或活动,为求生存,多为低成本运作。
画廊业出什么问题了?原来,他们遭遇了拍卖公司和“走穴”市场的双重夹击
在拍卖市场,前几年由于投机性资本加入,出现了许多匪夷所思的状况。齐白石的画以往拍到上百万元,可到了2010年、2011年扶摇直上,竟拍到了几亿元。一幅《松柏高立图》拍出了1.25亿的高价。可悲的是,一些赝品伪作也借助拍卖市场混迹画市。
所谓“走穴”市场,就是画家带着毛笔和图章到全国各地去,买方(客户)与卖方(书画家)直接交易,当场写字画画拿红包。这种“走穴”市场之大其地域之广阔,需要人之多不可能再让画市规范起来。
怪事随之出现了:一方面,书画市场大得很;另一方面,画廊却萎缩、倒闭。“走穴”市场成了最直接、最吸引书画家和各方买家的“画市”。这种情况,不仅抑制了画廊业,也妨碍整个画市的健康发展。 乱局如何破解 这样的“三国”混战,难道是中国画市应有的业态吗?
规范化的画廊,什么时候才能成为中国画市的主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