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内涵发展,坚持走中国特色美术教育之路 2012-09-29 12:46:31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王胜利 点击:
西安美术学院这些年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教学改革、教学条件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目前,学校的发展正处在重要时期,要进一步提高整体办学质量和实力,就需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注重“内涵发展”。

西安美术学院这些年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教学改革、教学条件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目前,学校的发展正处在重要时期,要进一步提高整体办学质量和实力,就需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注重“内涵发展”。提出注重内涵发展的理念,是新时期结合学院实际的需要,大家很赞成。什么是“内涵发展”的关注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倡导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为实现自身存在的价值,为达到自身的发展目标,逐渐形成的文化成果,营造出独特的人文环境,积淀时间与时代的特征,也凝结成后继者发展与创新的基点。这种精神蕴含在校园之内,展现在全体师生员工的教学、求学与言行举止之中,使校园焕发着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活力与创造力,推动每一代人薪火相传、不断前行,大学精神是引导学生的灵魂。

(一)大学的功能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是大学的“三大功能”,人才培养以教学为中心地位,各层次的学历教育,特别是本科教育,尤为重要,大学教育更加专业化、层级化、社会化、市场化,大学知识已成为国家成长的焦点。研究承担着创新和发展知识的任务,具有提高与引领学术水准的功能,研究又与教学相辅相成,是教学更有内容,更有创造性的发挥。大学的根本任务在于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任何层次的大学,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研究型的,都必须服务于人才培养,否则失去了把大学的功能。大学的而服务功能体现在其崇高的使命感,它的知识成果应当服务与人类社会的整体利益,服务于国家民族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进步。

(二)学生求学,专家治学,校长治校

学生求学,专家治学,校长治校,作为大学的行为范式,是大学精神最为持久、最显著、最宝贵的特质,深刻地反映着学风、教风和校风。它是大学优良传统的集成,也是师生求真、弘美、至善过程的体现。学生求学体现在“学生主体”,专家治学体现在“教师本位”,而校长治校体现在“顶层设计”的办学理念。

(三)“三统”教育以“德”为先

“人统”,在学如何做有理想有价值的人;

“事统”,学以致用,以事业为学问系统;

“学统”,以学问本身为系统(技能、专业)。

中国文化中,求学之路向来注重三大传统,即:

三统中尤以“人统”为最重,中国教育的核心在“人统”,重伦理与价值教育,现在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是世界观的要求。一个学校引领学风、树正气,是培养人、塑造人、成就人的内在因素。

二.强化精英团队建设

古今中外,一个辉煌时代的创造,必是有一批精英作为。一个名校的历史,体现在其一代代名师和教育家的风范和治学。精英团队意识是智慧的决策。

(一)树立“人才强校”的人才观

一流的人才,一流的教授,一流的大师,能创造一流的学术成果,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所在,谁是能聚四海之贤,谁就能办成一流的大学。

一流的管理团队,才能保障学校科学、高效、廉洁地运行。学校规模的发展,需要高水平的党政管理团队。加强两个精英团队的建设,是发展现代化美术学院的重要战略。

(二)科学实施人才建设规划

人才建设规划是学校的三大核心规划之一,在原有的“十一五”人才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整改,使人才培养的战略规划更加具体有效。

1、完善人文环境,加强善硬件建设,对于优秀人才能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2、全力实施《新世纪人才培养工程实施办法》,在5—6年的时间里,引进30名左右在国内知名、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60名左右学科骨干。

3、合理设置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岗位,硕博比达到55%,引进人才以30岁以下的硕士、35岁以下的博士为主,注重专业化和年轻化。

4、积极组织教师国外考察,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开阔视野,提高学术水平,学科带头人、青年教师、不同层次的骨干制定国内外学习的培养规划。学校计划拿出100万资金投入。

三.质量与特色办学是立校之本

(一)明确定位

通才教育与精英拔尖人才培养两条腿走路,是艺术院校特点,符合艺术人才的培养规律,西安交通大学校长郑宇宁说他们提出:中国强大背景下学校有何作为。为适应未来发展需要,培养世界级学者的目标,现在就要做好拔尖人才的培养规划,用最好的教师,最好的教材,最好的条件环境,在世界范围内组建精英教授团队,在教学、科研专项经费上有所保障。中国的美术教育半个世纪以来几经变化,个目标定位,才能在教学体制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中有效实施。

(二)不在规模大小

“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与人数,而在它一代代教师的质量”。周济部长说:大学不是大而全,而是特而精,一个好的学校,它的特点和质量是立校之本。全美大学排行榜列在哈佛之后,位居第二,排在斯坦福、耶鲁之前。普林斯顿区区不过7千人,培养了爱恩斯坦、数学大师冯诺依曼.阿廷,2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中国的华罗庚、姜伯驹、陈省身、李政道、杨振宁都在这个学校学习、研究过。抗战时期,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组成的“西南联大”,也只是有几千人,战乱时期环境恶劣,几度搬迁,但是聚集和培养了吴大猷、梁思成、费孝通、华罗庚、朱自清、冯友兰、陈寅恪、沈从文、闻一多、钱钟书等一系列大师,这些名字和名校一起闪光。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