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当代著名雕塑家吴为山教授在省美术馆新馆,为广大市民做了一堂关于《雕塑的灵魂》的专题讲座。他用古今中外优秀作品范例,谈雕塑的创作与鉴赏,并犀利剖析当下城市雕塑存在的各种问题。
作为一位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雕塑家,吴为山经常被问及“国内雕塑与国外雕塑孰优孰劣”的问题,“我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他说,“艺术是没有绝对标准的,存在的空间不一样,有不同的审美,我们要尊重这种差异。”
“中国自古就有非常优秀的雕塑,从远古意象风、商代诡秘的抽象风、秦代装饰写实风、汉代雄浑的写意风、佛教理想化的造型风、宋代世俗人情的写真风,到帝陵程式夸张风,每个时代风格各异,又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吴为山说。
“什么样的雕塑才是真正的艺术作品?关键看它有没有灵魂。”吴为山主持创作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主题雕塑中,《家破人亡》《逃难》《冤魂呐喊》这几件作品都没有正面表现杀戮,但国人的屈辱、呐喊,却激起参观者内心强烈的震撼。“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包括日本人,都可以从中看出对战争的谴责和对和平的呼吁。”吴为山说。
“雕塑和教育的道理一样,‘雕’是做减法,‘塑’是做加法,将原材料变成一件纯粹的艺术品,教育也是将人减去恶习,增加好的习性,让人成为一个纯粹的人。”吴为山说,一个真正的艺术作品,可以用艺术精神来感染人,熏陶人,提升人。
现在,各地争建城市雕塑,吴为山认为,“按照艺术规律来讲,每一件雕塑都需要一段时间的淬炼,就像十月怀胎一样,而我们城市建设速度很快,对雕塑需求量很大,因此不少粗制滥造的作品就盛行起来。这些艺术性、情感性有问题的作品,不可能深入到老百姓的心里去。”
一些城市雕塑虽然华丽,却让市民难以接受,比如裸体雕像。对此,吴为山认为,这并非老百姓审美品位不高,而是雕塑盲目跟风,没有考虑到中国老百姓的接受习惯。吴为山分析:“中国古代虽然有为神、佛塑像的传统,却并不为人塑像,国外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名人就有雕像,中国习惯通过表现自然、山水来表现人的精神,西方将人的精神直接投射到人体中去。因此,任何一个国家、地区的艺术,都要表现符合当地人民的审美习惯。”
让吴为山最感忧虑的是,现在很多城市对现存的优秀城雕并没有好好加以保护。他举例说,我国雕塑史上留下了丰厚的历史遗产,但却常常被忽视,城市管理者任由它们在日晒雨淋下慢慢消失。他本人的许多雕塑散布在一些城市,然而他发现,王羲之像周围堆满了垃圾桶,让这位仙气渺渺的书圣臭气熏天,而李白的手上多了一只灯泡,仿佛诗仙在唱卡拉OK。他呼吁,与其建造仿古的、粗制滥造的城雕,不如保护好已有的优秀城市雕塑。
【编辑:李洪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