苛求艺术批评独立和艺术批评的独立,既是现实悖论,也会使艺术批评丧失其功能。因为,艺术批评不是其它机构、人物与活动的附庸,有自己独立的存在与发生形态;艺术批评的功能在又于社会交际,并通过传播系统表达其扬抑意图,勾勒艺术形态,影响艺术演变。艺术批评应该注重进行层次广泛的批评实践,以实现其功能。艺术批评可以与策展没有直接关系,在时间顺序上后于策展,对参展作品而言也可先于展览,对策展主题、参展作品,或其它途径与其发生关系的作品或问题,做事后或事前批评活动;艺术批评也可以直接转向至策展,在策展中实践其批评观和学术倾向。
批评家以策展方式推出批评理念,批评家身份转化为策展人身份,是艺术体制现实问题催生的解题方式。批评家直接操刀策展或以其它方式参与策展,也是批评家积极参与市场并试图体现其学术价值的表现。我尤其将艺术批评家转做策展人的现象,称为“艺术批评的策展化”。
艺术批评的策展化带来两方面的便利。批评家转做策展人,可以直接地实践其批评意图,保证艺术事件的学术倾向和艺术史价值。批评家转做策展人,可以拿到更好的市场份额,并由此取得实际的话语权,以更实际地推动艺术演变。同时,艺术批评的策展化也隐含两方面弊病。艺术批评的功能将被放大,由某种意识形态意义的扬抑,扩展为直接干预,并容易导致欲速则不达的艺术演变结果;艺术批评可能丧失独立品格与学术价值,使其既在艺术体制中受制于上游力量的牵制,又在批评实践中为利益关系所左右,进而引起批评家独立的尊严问题以及学术的可信度、高度、深度问题。就当下的展览形态而言,艺术批评的策展化还有一个奇怪的变种,就是:策展人+学术主持(绝大多数由批评家充当)=学术展。这种流行的展览模式,其中绝大多数拔苗助长式的烂展览,既影响了学术性艺术市场,也毁坏了批评家的信誉。
艺术批评的策展化,最为有效的方式是批评家转做独立策展人。批评家转向做策展人外表似乎很容易,但面对如何区分策展和将展览策划等同于拉资金做活动。
就完整的艺术世界而言,朱其在十多年前提出四个问题:谁来培养中产阶级?谁来担任中介人?谁来为艺术品评定价位?谁来为现代艺术正名?
今天可以将这些问题专注化为一个问题:谁来做策展人?
显然,可以从另一个层面来看待我所提的问题,即重估策展人的意义,或者说艺术史中的策展人为什么叫做策展人。
我的问题不将策展人局限在curator这个角色,因为当下国中绝大多数策展人一定不是curator,要重估的就是这绝大多数的策展人,他们到底是curator还是merchant。如果是前者,我们谈理论;如果是后者,你们争吵吧!
我的观点的倾向就是由批评家转向策展人,其原因就在于批评家之所以作为批评家的本质规定性与策展之为策展的本质规定性之间存在交集。
【编辑:李洪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