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康空间
在近年来涌现的私人收藏与民间美术馆热中,已有10历史的北京泰康空间显得与众不同:她既是泰康人寿的企业收藏机构,又是对外公开运行的艺术空间,还打算升级为企业美术馆;因此与内地常见的企业家私人收藏模式完全不同,也有别于内地一些著名的企业美术馆如民生现代美术馆与喜马拉雅美术馆;最重要的是,10年来一向低调的泰康艺术品收藏却一直是艺术圈关注的焦点,2011年8月更是在“图像·历史·存在——泰康人寿15周年艺术品收藏展”上精彩亮相,赢得了广泛赞誉。为了探访泰康艺术空间的成功经验及其建设企业美术馆的规划,记者在前不久专程赴京采访了泰康人寿艺术品收藏部负责人、泰康艺术空间艺术总监唐昕女士。
10年收藏初现峥嵘
泰康人寿董事长陈东升在泰康顶层空间现场
泰康空间艺术总监唐昕
坐落于北京著名艺术区草场地的北京泰康空间,据唐昕介绍已经历了三度迁徙:2003年成立之初,空间设在泰康人寿的总部内;到2006年,才迁入当时已日渐火红的北京798艺术区;直到2009年,才迁入了现址。在她看来,这10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去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收藏展,所有观众包括外部的嘉宾与内部的员工、客户都赞誉有加,尤其是泰康人寿的高管与同事比较肯定,与空间创办之初有很大的反差。她记得2006年从泰康人寿搬出来,有很大部分的原因是因为同事不认可,如当时做马六明的个展,开幕时聚集了许多艺术家,泰康人寿的同事们看不懂,加上当年的展览很低调,没有任何宣传,他们觉得无法接受,有人甚至说“国将不国”,保险也会卖不出去,促使空间在2006年迁入798。而现在,他们不仅对为收藏展呈现的收藏成果感到自豪,对艺术也有了浓厚的兴趣,泰康空间为他们编辑出版内部的双月刊艺术报。
10年来,泰康空间通过展览和项目等方式展开一系列学术活动,资助年轻艺术家发展,已有200余位艺术家在此展示他们的作品;同时,泰康人寿自身的收藏也初现峥嵘。在唐昕担纲策展人的收藏展上,52件现当代艺术作品分为“革命与启蒙”、“多元的格局”、“延伸的视界”三大部分,勾勒出中国自1942年以来美术史的发展轨迹。展览显示,泰康人寿的藏品中已经拥有了一些相关美术史发展阶段的标志性作品,一些代表艺术家的重要作品。据唐昕介绍:10来空间所收藏的作品涉及各种样式各种类别,既有传统的经典,也有当代的实验性作品,还包括近年来最新的新媒体作品。
金融业与艺术圈紧密合作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在评价泰康收藏时认为,泰康是淡定收藏。在泰康人寿董事长陈东升看来,企业家应该是人类文化财富最重要的守护者。但保护文化艺术传承创新需要长久的财力。企业不可能把收藏作为主业,社会公益只是企业的一部分。收藏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需要10年、几十年,甚至百年的积累,而不是几年就把世界上的好艺术品都买光。他说:“不要老想把几代人的事情做完,要把一件事情持续做100年。万里高空,百年历史,看事情就会很轻松,做事情也就不会那么纠结。收藏不是套利和逐利。”
据唐昕回忆,她与泰康人寿董事长陈东升的“缘分”始于1996年,当时她的身份是策展人。在主持泰康空间之前,其生存状态如她所说的像一个艺术家,还从未在企业正式工作过。她说,办泰康空间需要金融业与艺术圈两个系统在一起合作。比如拿钱要跑程序。第一次跑完整个程序后她就想一走了之。不过她还是坚持下来了。她记得陈董说过,企业老板要是痴迷收藏,那就可以卖掉自己的企业了。企业收藏的经费不但非常节俭,每年有一定的限额,10年来才几千万,还要师出有名,是泰康人寿利润的2%。因此,企业做收藏一定要理性。她觉得近年来突出的困难就是市场骤然上去了,把空间原来的节奏打乱了,警醒营运团队要重新开始按照市场的因素来审视自己的购买行为。以前是慢条斯理的,遇到好东西就买,不着急,现在大家买东西都靠抢,不抢都买不到了。因此,这几年当代艺术市场虽然大起大落,但泰康空间的大手笔时或可见,如2011年苏富比春拍的尤伦斯珍藏专场上,张晓刚的《血缘系列:陈为民》和余友涵的《31138》被其高价收入囊中。
对此,陈东升表示,泰康空间不是为了收藏而收藏。“我们主要关注学术,特别是美术史的学术重要性,这是我们收藏的出发点。我们从学术的角度,让大家看到陈逸飞的《黄河颂》、肖鲁的《对话》,这都是在中国当代美术发展节点上的重要作品。像这样的作品一旦出现在市场上,泰康则志在必得。”他还说:“泰康收藏有很严肃的态度。第一,讲学术;第二,非投资;第三,长期坚持。这决定了泰康不会追逐市场,不会说眼下当代艺术价格下跌,觉得亏就不买了。泰康为收藏体系的完善,将持续坚持下去。”
研究导向自定标准
泰康空间建设发展的10年,也是中国当代艺术被推向拍卖场掀起巨澜的10年,也是媒体争相报道当代艺术的10年。唐昕对此却态度鲜明地表示:“媒体只看拍卖价格,我们的收藏却忌讳流行的标准,大家说的、媒体说的我们不予理会,这里有专业的差异,我们有我们自己的标准。”她指出:“艺术品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包括它的观赏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甚至背后的学术价值,投资价值等等。到底依据什么进行收藏也是我们面对的问题,在经过长时间摸索和探索之后,我们的基本思路是:在收藏单件作品时,寻找作品背后真正的价值所在,能支撑作品长久价值存在的因素。希望收藏的作品在价值上不是5年不赔,10年不赔,而是30年之后他更有意义,更有价值。这样的价值判断需要建立在美术史和学术的分析和研究基础上的。同时,我们需要考虑不同的作品间能够构成怎样的一种宏观价值,考虑收藏整体宏观的规模价值,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谈体系化收藏。体系化的收藏其整体意义是不可替代的。”
泰康的学术研究,被唐昕归纳为纵向与横向比较法:要给艺术家作品定位,会纵向看待其创作生涯中创作媒介的变化,唐昕以摄影为例,首先看这个欧洲有200年历史的艺术媒介在国内的发展历程,再寻找代表性的艺术家作为个案,由此找到了吴印咸,看他每个阶段的代表作品,做纵向与横向的比较,写了一本研究性的书。不仅揭示其个人创作的纵向的变化,还横向地将其作品放在1920年代国内摄影发端的背景下,比较其1940年代的摄影与延安的红色美术,1960年代作品与当时传统书画的转型,1970年代的彩色摄影与西方摄影作品的比较等。绘画也是如此,比如对刘炜,也是进行纵向与横向的比较,由此知道哪些艺术家重要,判断其学术性、艺术性的高下。又如近期推出的“绘画”项目,其今年6月推出的第一个展览就是“靳尚谊与张书笺”。通过对每种绘画语言历史的梳理,选取一位老艺术家与一位年轻艺术家同时展出他们的代表性作品,并研究他们对于同一种绘画语言的不同理解与追求,以及他们的作品所体现出的这种艺术语言在绘画性上的嬗变。唐昕表示,这个“一老一小”的系列项目会做几年。他们还有一个特点:不出画册,而是出文献性的研究性的专著。
关注年轻艺术家
51平方项目系列展中的王郁洋展览现场
目前,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在高价位上徘徊,但其自身的发展是否如媒体所说的正处在十字路口?唐昕对此却不以为然,她认为可以把中国当代艺术家看作两代人:前面的艺术家客观上以集体的方式完成了一个任务:让中国当代艺术被国人了解,引起西方关注。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参照西方,学着如何说话,直到现在还是这样。但在今天,年轻一代的艺术家却更自如,他们说着自己的话。用纵向和横向比较法可以发现,两代人的历史使命不同。这也是陈东升的看法。他认为,80后、90后的年轻艺术家在未来会创造出真正的中国当代艺术。
由此不难理解其持续了多年的51㎡系列展览。唐昕指出,51㎡项目的特点是小空间(51平方米)与有限的材料费,专门针对年轻艺术家,通过两个限定考验他们未来竞争能力和艺术素养。为此他们看了大量的工作室,选了16位艺术家,还出版了专著《51㎡访谈:16位年轻艺术家》。她表示,70后这个代际概念,出现于泰康空间刚刚创办的2003年到2004年,到2006年底迁入798后他们开始关注70后。与80后唐昕则坦言有“代沟”,因为语言、穿着与行为方式都不一样。而上述16个艺术家中大多是80后,少数是70后。
美术馆提上日程
从空间提升到美术馆,唐昕透露这已经在进行中,今年看地方就看了好几个。她说,西方的做法是选择综合性社区,但中国的城市一直在变,会转移,如北京目前最活跃的是CBD(中央商务区),但那不是住宅区,所以选址一事还在论证。不过办企业美术馆是陈东升的一个心愿,也是他决心创建泰康空间的初衷。他曾向媒体表示,美国大都会博物馆、MoMA等使他萌生了收藏中国艺术品、做美术馆的梦想:在中国做企业做保险,建设这样的美术馆是对社会最好的回馈。
唐昕则表示,2003年成立泰康空间到2004年这一年,展览完全是按照她个人或者是其他策展人的兴趣来做的,但2004年他们有了长期的目标——泰康人寿要建立自己的美术馆,所以空间长期的工作目标和具体的方向也就应运而生,空间应该要为未来美术馆的成立做各个方面的准备,无论是从资金还是收藏等方面。她还透露,泰康空间的运营团队将是未来的美术馆的核心团队,其中策展人就占了一半。他们还计划做泰康艺术基金会。泰康空间以建设自己的企业美术馆为目标,力争成为文化财富的托管者,担负起收藏、整理、研究和传播的职责。
陈逸飞名作《黄河颂》
蔡国强名作《天空中的人、鹰与眼睛》
【编辑: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