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勿用标准绑架艺术
2012-10-13 12:51:35 来源:雅昌艺术网 点击:次
其实在当今社会里,经济利益“无坚不摧”,早就渗透到了每一个有利可图的角落,与其他行业一样,艺术界也躲不过这一灾难。但与其他领域不一样的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仅仅在于社会问题,它同时又涉及到艺术的“标准”问题。
其实在当今社会里,经济利益“无坚不摧”,早就渗透到了每一个有利可图的角落,与其他行业一样,艺术界也躲不过这一灾难。但与其他领域不一样的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仅仅在于社会问题,它同时又涉及到艺术的“标准”问题。
批评家陈默在微博上称,“不知何时起发明艺术考级,似在挪用钳工车工考级方式,把寻求原创寻求个性寻求自由的艺术,进行野蛮恶劣技工式切割,比如美术考级,五级考画运动鞋,六级画书包,七级画木凳扫把组合,八级画想象建筑等,主管部门组织者捞钱不顾廉耻,家长孩子成欺诈对象。”这一行为简直令人匪夷所思,尤其令艺术界愤慨。其实,在当今社会里,经济利益“无坚不摧”,早就渗透到了每一个有利可图的角落,与其他行业一样,艺术界也躲不过这一灾难。但与其他领域不一样的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仅仅在于社会问题,它同时又涉及到艺术的“标准”问题。除了赤裸裸的经济利益和一些急功近利的人们,为何会产生这种所谓的标准,是本文想要讨论的。
首先要注意的是,艺术的标准并不等同于艺术的准则,作为非物理性价值判断的艺术原则永远是处于一个彼岸一个不断追求的梦想。其实在中国绘画史上,也有关于一些评判作品好与坏的准则。如谢赫就曾论及到绘画的六法,其中“气韵生动”长期以来就被认为是绘画的最高美学准则。至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认为:“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 从谢赫到张彦远,气韵生动成了评判绘画作品质量的第一准则。
再以西方艺术家为例,闻名于世界的毕加索,在创作《阿尔及利亚女人》的时候,足足作了15个版本的试验,作品才最终完成。正如批评家施坦伯格所说:“特别是对那个睡着的探索,首先是形式问题,既能满足色情占有的冲动,同时又能满足对作为信息容器的扁平表面的系统探索……而这种客观化的实现,花去了这位热情投入的艺术家整整50年时间。”这种无止境的探索,能用一个“标准”来说明吗?只能说,毕加索有着一个试图让扁平的平面尽量容纳更多信息的追求,而这个追求或许可以说是他坚持的一个艺术准则。
回到陈默先生所披露的现象上,把能画运动鞋作为“五级”的标准,显然是出于写实主义的态度,也就等于我能画得越像运动鞋,那么分数就越高,就能通过考级。再看当下的画师的考级,无非是把写实主义的把戏更换一下,以一个固定的审美准则作为考核标准。让谢赫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后人居然用“品级”发展出一套模式,用以考核画家的能力。在固定的审美之下,艺术再无创新,就如同西方学院派里出不了印象派大师一样。
【编辑:宋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