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昌谷作品
借顺风之势赶潮流的艺术家是聪慧的,把握时代脉搏引领潮流的艺术家是伟大的,而在潮流边缘逆风而行的艺术家,更是难能可贵。艺术家自我边缘化,体现了一种顽强的执着和自信。由于他们始终保持完全独立的思维方式,因此,往往能够在孤独的苦行中生发出超越时代的艺术和思想。已故浙派人物画代表画家周昌谷((1929—1985)),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画家。他没有像其他人物画画家一样,完全顺应革命美术潮流去创作大量红色的经典美术作品,成为文革时期美术领域的一代骄子,而是在红色美术的夹缝中艰难生存,创造出与严肃的革命美术全然不同的绘画风格,在过度弘扬集体主义的主流观念中张扬了鲜明的艺术个性。
在以素描改造中国画的美术主流中坚持借古开今的主张
新中国成立后,时任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的徐悲鸿主张以西方素描的写实造型观念改造传统中国画。徐悲鸿的绘画理论与新中国的文艺精神相契合,成为红色美术的经典方法论,几乎受到当时所有画家的推崇。年轻的周昌谷却清醒地意识到传统笔墨对于当代中国画的重要意义,极力推行潘天寿借古开今的主张,反复精研八大、石涛、任伯年、徐青藤、吴昌硕、黄宾虹等绘画大家的作品,又赴敦煌等地临摹传统壁画,吸取传统绘画的精髓,并探索西方造型与传统笔墨的融合之路,逐步将素描的明暗理解转换成了中国画的笔墨思维。周昌谷这种先传统后创新的思想,被革命文艺误认为是一种复古主义,遭到了红色美术势力的排挤和围攻。
在现实主义文艺的革命洪流中探索当代文人画创作
自1942年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来,革命美术伴随着一场又一场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蓬勃兴起,并在文革中走向了巅峰。几乎全国的美术家都以坚定的信念、高昂的热情和积极的姿态投身其间,沉醉于歌颂党的丰功伟绩、歌颂人民幸福生活的伟大革命艺术理想之中。在这场特殊的现实主义文艺运动中,周昌谷试图与革命性或政治性拉开距离,并以其独有的方式坚守着文人画的审美品质和艺术家的独立品性。周昌谷的中国画虽然同样关注平凡的生活情境,仍然属于现实主义美术的范畴,却既有别于方增先在《说红书》中对群众革命情景的激情描述,也有别于蒋兆和在《流民图》中对悲苦情节的感人叙述。他的作品重视生活情趣的捕捉和生动细节的描绘,并注重笔墨语言的锤炼,既传递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又保留着传统诗画审美的优良品质。与革命文艺的“高、大、全”相比,周昌谷的作品属于“低、小、点”,没有高大的光辉形象,没有伟大的革命激情,没有轰轰烈烈的宏大场面,有的是基层的普通平民形象,有的是鲜活生动和情真意切,有的是田间地头牧歌式的生活小景和情趣。
在批判形式主义的文艺运动中接纳现代美术思想
周昌谷不仅注重传统艺术的研究和对现实生活的体悟,而且以开放的姿态积极接纳西方现代美术的思想,希望借外来艺术激发新的绘画思维,改良旧文人画过于保守的艺术观念和僵化的笔墨程式,丰富中国人物画的语言和形式。然而,在倡导主题性的革命文艺时代,形式主义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糟粕,常常遭遇无情地批判和打击。周昌谷在国立艺术专科学校预科二年级时就接受了西方现代绘画思想的启蒙,甚至因此险些被校方开除。尽管如此,他仍然没有停止对现代美术的探索,反而更加积极探究印象派和野兽派的艺术观念和创作方法,汲取西方现代美术形式和语言的精华。在西方现代美术思想的影响下,周昌谷后期创作的中国人物画作品,画面形式自由多变,色彩清新亮丽,笔墨从容大度,题签和用章活泼灵动,突破了旧文人画僵化的笔墨程式,同时,画面理性化而不失情感意蕴的点线面穿插、平面化而不失文人韵致的墨色布局、扁平化而不失丰腴的人物造型、现代化而不失东方节奏的画面气韵,造就了一副与林风眠绘画风格迥异的“中为主”的中西合璧新面孔。
走在潮流边缘的周昌谷尽管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却一直被潮流的喧腾所淹没,因而很少为人们所熟悉。近日,欣闻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的周昌谷艺术馆已经在乐清市中心公园落成,并将于10月15日(周昌谷83岁诞辰纪念日)对外免费开放,同时将隆重举行周昌谷艺术研讨会。这是对画家艺术成就一种最好的肯定。我们相信,画家的艺术和思想通过艺术馆的现代化平台必将得以弘扬。
【相关阅读】
【编辑:于睿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