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从当代的图像(Image)理论出发,我们试图建立一个图像的一般理论,即图像的三重性,这个理论,乃是对传统的再现理论,表现以及抽象的一般思考。
任一作品,无论是雕塑还是绘画,甚至是装置艺术,从图像观上,一般具有三个方面:
一,图像的对象性(Objectivity of Image)。
二,图像的可见性(Visibility of Image)。
三,图像的不可见性(Invisibility of Image)。
1,第一,图像的对象性或对象的形式性:
1.1,图像指向对象的相似性。图像的呈现与模仿以及再现相关。指向对象的基本特征,已有的或者虚构的对象。对于对象的观照,其实已经经过了选择,古典时代选择美,近代选择独特场景与个体,现代则是重要情景与事件,乃是肉体。
1.2,对对象的本质直观或本质抽取:任何对象再现其实已经经过了本质抽取。所谓的本质直观,乃是即便是写实具象艺术,其实已经经过了本质直观,作品所呈现出来的形式已经具有主体的某种想象了。
1.3,对对象的自由变更:在本质直观之后,则是对对象的自由变更,体现出艺术的自由。不仅仅是对象的直接再现,而是经过了想象的变更,尤其是要发明新的形式语言时,尤为需要这个自由变更,艺术的快感来自于这个变更的可能性。
——简短的解释:在西方,如同古希腊模仿(mimesis)的美学观念以及雕塑作品所启发的再现(re-presentation,其实最好翻译为:重现,重复加强那个对象的表象):再现并非仅仅是外在对象直接的模仿,而是有着自然美与理想美的重叠,有着对对象最为基本的美感的发现,比如比例结构的对称和谐等等;但古希腊的再现并非是一个对象的美,而是集中了所有美的典型或者类型,比如对海伦之美的表现,即是以一个最为美丽的现实女子为模态,也是集合其它美丽女子的其它部分;此外,还有着理想(ideal)美,即人世间并没有的美感,是有所自由想象的发明,这是后面我们要谈到的美的不可见性相关的。
2,第二,图像的可见性或材质的形式性:
2.1,还原到材质本身的材质性。不仅仅是外在对象的再现,而是任一艺术都要从自身的材质性出发,服从材质本身的特性。比如绘画要还原到纯粹的色彩与形状本身,以及画布的平面上。对对象的再现要服从于材质本身的传达可能性。
2.2,纯粹感觉之间的张力对比:材质不仅仅是对象的再现,而是把材料的材质性,对象的感受性,通过还原到感觉的关系上,尤其是感觉的对比上,展开一个感觉的“逻辑”或者塑造感觉之间的张量(tension),比如冷暖,平衡与否。
2.3,张力本身的保持或作品本身的纯粹形式整体建构:感觉的逻辑不仅仅是感觉对比,而是对象的感受性——材质的感觉——感觉的张力,在一个当下唯一的作品上,体现为一个结构性的形式整体,总是有着这个独一作品唯一的形式整体结构。哪怕是反整体或者暴露出自身的未完成性也是有着形式性的。对于一个作品的可见性的发现,在于发现这个作品独一的形式性总体结构,只有看出这个独一作品的独有的形式性总体结构,我们才大致明白这个作品的可见性与基本构造,或者是形式性风格。——比如绘画的感觉张力是光本身。是张力的保持。这个张力的保持,其实是画面最为基本的此作品唯一的形式张力,是整个构图或者形式化的形式本身,是独有的张力形式。这个独一的形式建构其画面或者作品的形式性——是唯一要看见的或者明确的,是真正的可见性。
——简短的解释:所谓可见性,乃是绘画艺术是与自身媒材相关的,如同绘画是以颜料与画布平面等基本要素来塑造对象,离开了对材质本身的感受力,绘画不是绘画,即便表现一个外在对象,也是通过颜料与形状本身的感觉来传递的,这是把外在对象的特性还原到与材质相关的感觉上。因此,首先要画的是如何让颜料的油性或者混合材料的特性表现出来,对象的表现服从于材质本身的感觉;其次是对基本感觉张力的建构,比如冷暖对比,形状平衡与否,以及丰富细微地过渡色的处理等等;最后在画面上形成基本的形式性张力,整体画面的张力就是画家的独特语言风格。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