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7个现在》,邱志杰。
广东当代艺术曾形成声势
上世纪80年代到90代中期,广东的当代艺术介入中国当代艺术潮流,主要是以艺术家团体的身份,发出声音的。如以李正天为核心的“105画室”,聚集了杨尧、司徒绵、涂志伟等广美教师和研究生;梁钜辉、林一林、陈劭雄等组成了“大尾象”,关注城市生活,创作了一批观念性很强的作品;还有,“卡通一代”包括了黄一瀚、梁建斌、孙晓枫、冯峰等,作品直指当下青少年的灵魂状态。
此时,艺术家团体的影响力尽管远至国外,但在中国本土,却没有进入到当代艺术的核心圈,影响力也多是零零散散,未成声势。
作为一个区域圈子,广东当代艺术发出引人注意的声势,是从90年代末开始的。很大程度上,这要归功于大型公共美术馆的成立,如广东美术馆。美术馆对当代艺术加大了投入与扶持,构建了一个广东艺术的推广平台,对于整合广东本土的当代艺术资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官方广东美术馆为首的公共美术馆对多种艺术形式创作都给予了关注,涉及当代艺术、当代水墨,摄影,等等。
1999年,广东美术馆与深圳美术馆合办了“进入都市—当代水墨实验专题展”。2001年,广东美术馆又开展了“当代水墨空间”系列展览。第一届是“中国·水墨实验20年(1980—2001)”;2006年第二届名为“渗—移景与幻想”。
2003年,广东美术馆举办了“中国人本—纪实在当代”大型纪实摄影展,之后在国内外巡回展出。2005年,广东美术馆策划了“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已历三届。可见,广东美术馆在摄影艺术上的用心。
广州三年展,已历四届。首届三年展以“重新解读:中国实验艺术十年(1990—2000)”为主题,由巫泓、王璜生、黄专等人策划;第二届由侯瀚如、汉斯·尤利斯·奥布里斯特、郭晓彦策划,以“别样:一个特殊的现代化实验空间”为主题;第三届由高士明、萨哈·马哈拉吉和张颂仁策划,主题是“与后殖民说再见”。
暂不论广州三年展在近期引发的争议,无可否认的是,对于广州而言,三年展系列呈现了国内外当代艺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向,也为本土艺术提供了一个平台凝聚、展示,进一步与不同区域之间进行开放、深入地交流,形成声势。
从九十年代末到本世纪初的那十年里,以广东美术馆为首的公共美术馆,在广东当代艺术展览推广上,发挥了主力作用。也就在那十年里,全国乃至国外,广东当代艺术作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凝聚力量存在。
美术馆当成当地文化标杆
然而,在近三四年的时间里,广东,尤其广州本土当代艺术,声音变小了,好像大有隐去之意。无论是在艺术家、策展人,还是批评家心里,有一种共识,那就是昔日构建的广州当代美术的资源整合平台似乎在日趋瓦解,不管是从官方的,还是民营的、私立的美术机构。
自2009年以来,广东当代艺术的机构一度呈现活跃的态势。如时代美术馆、OTC当代艺术中心、五三美术馆,等等。但相较于北京、上海,一直没有形成完备的艺术生态。现如今的广州当代艺术,坚持持续性展览品牌项目,有着较大影响力的艺术机构并不多。
反观,同样作为区域性的四川,当代艺术却呈现了与广州不同的情景。当代艺术圈中流行着一句话:798已经被四川出身(或四川高校)的艺术家、评论家占领了。
成都双年展,从2001年起,已历时十年五届,从民办到官方,形成了巨大影响力。成都当代美术馆推出“典藏历史中国新艺术展”,展出了方力钧、刘小东、周春芽、张晓刚等30多位当代重要艺术家的作品。
K空间斥巨资打造了“中国当代艺术30年个案系列”,每年推出十个展览,延续四年,这在中国画廊界实属罕见。A4当代艺术中心推出青年艺术家实验季巡回展、艺术家个案研究计划,对推介年轻艺术家不遗余力。此外,千高原艺术空间、那特画廊、岭空间等同样表现出色。
广东美术馆也曾作过青年艺术家推介的重要举措,2004年、2007年的“广东新青年艺术大展”,也曾为青年艺术家营造了一个良好的交流空间。但至今似被搁置。像这样被搁置的展览品牌项目,同样发生在“当代水墨空间”系列展览上,时隔6年,第三届仍未举办。
“要真正把美术馆做好,就必须具有这样的常规思路,建立国际品牌的展览模式,使之成为与国际对话的平台”,现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认为:“一个区域的美术馆,是这个区域的文化标杆。人家一谈到这个省这个地区,美术馆做了什么活动,有什么展览,或者收藏什么艺术品。一谈起广东艺术和文化,就会想起广东美术馆曾经做了什么,在国际国内有什么影响等。它其实是代表了这个区域的文化高度。”
【编辑: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