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们再来鉴赏一下马先生的人物壁画和人物油画创作。
巨型壁画《血与火的洗礼》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与翁凯旋合作完成的油画作品《青纱颂》获四川省一等奖。
这些奖项为马先生赢得的不仅是崇高声誉,同时也是对马先生艺术成就的肯定。
他的壁画油画人物作品亦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英雄主义题材,一类是非英雄主义的普通人物题材,这类题材也包括少数民族题材。马先生选择英雄主义题材是来自他从小对英雄主义精神的崇仰,来自他年轻时对英雄主义情结的生命感悟和情感追求。用他自已的话来说:“人,尤其是男人,来到这个世界就是来承受各种负荷的,这样一想就坦然多了。但虽如此说,毕竞这些东西都会成为人生的生活积淀,无论是正面或负面的都会存留下来。哪怕天天可以开怀大笑,但无法不告诉自己:生活是艰辛的,只是不能被艰辛所压倒。
基于这种人生体验,我对人类历史上一切在艰辛中抗争的英雄人物,无论是有名的或无名的,无论是胜利的刘邦还是败北的项羽,都有由衷赞美的热情。支配我去画红岩烈士的业绩、画黄遵宪、林则徐以及青纱帐里的无名英雄。不愿放弃这样的机会和可能,无论是架上的油画或是大型壁画,当然这种赞美必须以能萌生艺术形式的构想为前提(不能萌生艺术形式的赞美只能口头进行),而唯其承受生活的重负,人的心灵总想寻求补偿,总想在平静、安宁、和谐中舔平创伤,无论是自已的,还是别人的。这种精神的企盼驱遣着我走到艺术创作的另一端。在未经现代文明侵袭的自然中去拾回紧张焦虑的现代人应有的心理平衡。
在我看来,各种艺术现象如果从对于人的精神产生的直接作用而论,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激励人生的艺术;一种是抚慰心灵的艺术(两者可能同时产生互转),而我确实在它们之间无法择其一。”③
马先生具有代表性的几幅巨型的壁画都是有关英雄主义的题材。一幅是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的《血与火的洗礼》,一幅是落成在重庆红岩村“红岩纪念馆”的《风云·1945》和《怀想·红岩之光》等作品。
巨型壁画《血与火的洗礼》原作全长57米,落成在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之中。全画分为“山城迷雾”、“铁窗烈火”、“狱中迎春”、“悼念战友”、“热泪红星”、“血沃大地”、“冲破牢笼”、“奔向光明”八个段落。因第七届全国美展参展作品有严格的参展要求,必须按原材质制作一个部分,其余以图片体现。因此马先生将作品中最核心、最高潮的段落《血沃大地》缩小重新绘制作为原作展出,其他各段以现场实拍图片展示,自此以后《血沃大地》作为独立成画的单件作品在烈士陵园以外便代之以总标题《血与火的洗礼》。
原壁画中的八个段落,除参展的《血沃大地》是整画核心的华彩乐章之外,其余的七段均有十分出彩的构成形式和语言特色。各段因内容的不同采用了多样的构图形式与色调转换,形成全画异峰突起、气贯长虹的总体布局效果,抑或是人物造型中的提炼、概括、抽象都体现出多种艺术语言的综合运用。总体的感觉是在构图与场景的铺排上,疏密有致、动静相间、黑白分明、繁简得体、纵横交错、高低错落,让人目不暇接,心潮起伏跌宕。
该作品之所以能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是因为全新的艺术形式突破了此前革命英雄主义题材红光亮、高大全的概念化、公式化的陈旧模式。艺术形式的变革升华,必然会牵引着革命的英雄主义的主题,也同时升华到一个全新的、崇高的、悲壮的精神境界。作品抽离了烈士们就义时惨烈的现实场景,代之以大写意的笔法和浪漫主义的表达方式,将烈士们就义的场景抽象成一条巨大的向上飘飞的椭圆形“飞毯”。倒下的烈士们的躯体和躯体喷涌的鲜血被混合地连接成一条条殷红的血的河流,充满动感的椭圆形的“飞毯”脱离地面倾斜着向空中飘升,有忠魂升天的寓意。两排举枪瞄准射击的、处于静态和暗处的刽子手被置于画面左右两侧的上下方,刽子手们的造型着色所处位置与椭圆形的烈士就义场景中鲜红、亮丽的生命原色形成极其强烈的对照与反差!整个构图呈现动静态相间、冷热色纷呈、明与暗相衬的强烈的艺术效果。作者采用分割时空的浪漫主义手法,使烈士们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主义精神获得空前的美学升华。同样的浪漫手法可见于壁画的其他段落,如“狱中迎春”中一群志士带着脚镣手铐围着一棵刚抽新叶的树跳舞;“悼念战友”中那迈着沉重步伐抬着遗体的行列与林立的旗幡所交织成的浓郁悲情;“冲破牢笼”那几近武打的搏斗场景等等,都足以造成惊心动魄的艺术感染力。同时这件壁画作品较之过去同类题材作品还有个显著特征,即适度地淡化了所表现的具体历史事件的一些外部特征,从而使作品具有更广义的概括性,即突出人类正义与邪恶之间的抗争。这个波澜壮阔的历史图卷既具有震撼心灵的感染力,同时又保持了壁画所必须的平面性、序列性与装饰性。这件作品无论从中国重大的历史题材壁画还是马先生英雄主义题材作品中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与翁凯旋合作完成的人物油画创作《青纱颂》是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专题展而作。这个画面很早以前马先生就在心中蕴酿成熟,原本计划寻找一个适度的场所和载体将其画成一幅巨大的壁画,可惜没有这个机会。时逢1995年四川省要组织一个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的专题展,于是马先生就约翁凯旋一起在短时间内赶出这件作品。由于这幅作品的画面构成马先生早已成竹在胸,所以马先生在给翁凯旋谈创意时,当场拿出一张纸在没勾铅笔稿的情况下用水粉直接点出红高粱的布局,然后通篇画出绿色的高粱叶茎,再根据视觉的需要把藏在青纱帐里的英雄们作了适当的安排。作品采用写实与象征的双重手法处理画面,顽强、挺拔、茂盛的红高粱和大片绿色的高粱叶茎布满整个画面,人物时隐时现的面孔和身影与密植的鲜红的高粱穗和大片绿色的高粱叶茎浑然一体,象征抗日军民团结一致万众一心筑起的一道道铜墙铁壁。
这幅作品最大的艺术特色在于大面积鲜绿色的高粱叶与鲜红的错落有致的高粱穗构成极强烈的对比,而画中的黑色与灰色又使鲜红与鲜绿得到很好的调节,整体上造成一种震憾的效果。这幅作品最大的缺憾一是由于参展的尺幅限制,只能画成2米×1米的小幅面作品。试想如果将其画成几十米长的巨幅壁画,会产生怎样的震憾力和艺术效果?我们可想而知!第二个缺憾是当年没有全国美展,因此只能得到四川省的一等奖。事实上这是一幅极有特色与分量的作品。
大型壁画《血与火的洗礼》、《风云·1945》、《怀想·红岩之光》以及油画《重庆谈判》、《青纱颂》、《黄遵宪》、《虎门销烟》、《难忘的征程》等作品构成了马先生英雄主义题材的悲剧美学主题系列。
近年来马先生在日理万机的院长职位上竟两次挤出时间赴新疆采风,并创作出一批与往昔风格迥异的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的人物油画作品。
这批作品具有强烈的震憾力量。作品刻画了一群居住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维吾尔族老年歌手的感天动地的音乐人生。
《动地长歌》共四幅作品是08年到09年为此题材画的“预热”作品,是片段性的。《动地长歌木卡姆》一、二号作品是2011年夏天第二次赴新疆回来后从去冬到今夏前后画的两幅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