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美俊:网络艺术的产生与形式 2012-10-22 09:33:29 来源:艺术国际作者博客 作者:范美俊 点击:
网络艺术(Net Art),广义上是指一切与网络有关的艺术形式,即网络上的艺术。包括所有在网络上传送的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数字化形式的艺术作品,因此该定义几乎包括上网的传统媒体的所有艺术形式。

二、网络艺术的形式

今天的艺术分类将面临严重的问题,不少门类间盘根错节,很难归入到原来的文学、美术、音乐等几大种类之中。前些年流行将艺术分为架上与架下,现在看来也不准确了,以后可能会出现计算机艺术与非计算机艺术,实体艺术与虚拟艺术等划分方式。

如前所述,即便是狭义的网络艺术也包括网络文学、网络恶搞等多种形式。限于篇幅,这里仅讨论数字图像、数字音乐和软件艺术。

1.数字图像

现当代艺术家对各种传统媒材的综合运用已经得心应手,而在数字化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爆发式成长背景下,这些传统的媒材将受到极大挑战。以绘画为例,传统的绘画是在一定的材料上绘制、喷涂、压印等多种艺术手段完成,而数字化图像是用计算机软件处理的,从平面效果看类似于绘画但又完全不同。数字化的图像也可以以打印、喷绘、刻录等方式输出实物图片,其逼真的水平简直让人无法相信。比如,某公司开发的宣纸打印技术可以精确复制中国书画,装裱后几可乱真,比荣宝斋传统的饾版水印作品的效果还好。而有的输出设备可以如电脑调色那样精准地复制出有笔触感的油画。这些可怕的情况会给传统媒介的绘画创作和收藏带来难以想象的冲击。因此,近年来不少美术作品展览的细则往往单列一条要求:不接受喷绘和打印的作品。

绘画属于空间造型艺术,是人类最为古老的一种艺术形式,从史前的洞穴壁画到青铜时代的器物纹饰,从以媒材划分的油画、水彩到中国的水墨、木刻,绘画的媒介一定是有物理材料为支撑的,换句话说就是没有这些物理材料如颜料、油画布、调色油、墨汁、宣纸等,就无法完成一张物理上真实存在的作品。19世纪中叶,写实性绘画开始受到摄影的挑战,摄影成为了一种“制造”真实图像而且可以廉价复制的艺术新媒体和新工具。随着20世纪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类开始进入数字化的信息时代,传统绘画与摄影艺术也不可避免地开始“比特”化,用画笔将实物颜料画在画布上的绘画方式可能被鼠标和键盘代替。而且,作品同样可以表达出一定的艺术观念,也有着传统绘画和摄影的点线面、光影、造型等元素,所不同是其展示平台可能是电脑监视器,也可能是手机屏幕。

1950年,贝尔实验室的研究员本·拉普斯基(Ben Laposky)创造了最早的由计算机生成的图像:他在受控制的阴极射线管示波器(CRT)荧光屏上产生出各种数字曲线。他将这些图像用高速胶片拍摄下来,并命名为《电子抽象》;1952年,他又制作了世界上第一件计算机动画《Oscillon40》。1963年,有“虚拟现实之父”和“计算机图形之父”之称的伊文·苏瑟兰(Ivan Sutherland)开发出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绘图软件——绘图板(Sketchpad)。他对绘图板的描述是:“人机交互图形系统,其独有的光标绘图和修改、图形放大和缩小、即时存储等功能让所有人大开眼界。”[2]此后,计算机绘图软件开始层出不穷,为艺术家找到一种以计算机为媒介的艺术创造平台。在PC时代,艺术家可以借助Photoshop、Pinter等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创作,软件提供了丰富的滤镜效果,如马赛克、浮雕、水印、阴影、重叠、过滤、版画、素描、油画等,可以轻易实现改头换面、移花接木等艺术效果。今天从事所谓“当代绘画”创作的艺术家,已经很少不借用数码相机、摄像机和图片处理软件“设计”绘画作品的效果了,有的画家甚至直接将处理后的图像淡淡地喷绘在画布上再画。因此,有艺术批评家称呼这样创作出的绘画是“图像的图像”。2007年,俄罗斯恶搞艺术家布达耶夫在莫斯科举办“富豪政治”展览,展示了他对多国领袖的恶搞绘画,在一幅作品中艺术家将美国前总统布什画成上身赤裸的肌肉猛男,在普金、查韦斯、卡斯特罗等各国领袖面前显摆。

现在的计算机技术可以“制造”各种图像,如动漫形象、数字广告、恶搞图片,观念摄影,甚至是流行偶像。1995年,日本人用电脑绘图技术创造了虚拟的妙龄女郎伊达杏子,虚拟了伊达杏子的星座、嗜好、三围与血型,为之灌制了一张激光唱片《爱之交流》,甚至还请她主持深夜广播节目。创作者根据其审美可以制造出在真实世界里无法达到的完美无瑕。中国的艺术家也创作了青娜等虚拟的3D艺术形象。而作为最新的第四媒体——互联网,在数字图像的传播方面变得十分容易,现在一些有趣的图片很快就被娱乐网站、个人博客,或者QQ空间快速传播。在新技术的背景下,时间开始变快,世界开始变小,地球开始变平。

中国台湾艺术家李小镜是近年数字图像创作的代表人物。1945年李小镜生于重庆,1949年随家人赴台。1968年在文化大学美术系毕业后放弃绘画,1970年赴美入费城艺术学院主修电影和摄影并于1972年获硕士学位。后到纽约发展,经过艰难打拼挤入了竞争激烈的商业摄影圈,曾多次获得国际大奖。1980年后,李小镜开始尝试将摄影技巧运用与艺术创作,凭着对摄影及光学的深刻了解他设计了一套特别的摄影装置去拍摄水果、昆虫和花卉等静物,并潜心研究如何超越摄影的记录功能。他运用光学技巧将物体固有的色彩进行夸张而形成一种超越真实的视觉美。稍后他开始涉足报导摄影,拍摄了中国的古运河、云南少数民族等题材,作品以精致和纤细的绘画感著称。1990年后,李小镜又找到了一个摄影创作新的突破点——计算机。1992年,他买下了个人的第一台麦金塔计算机Quadra950,并且开始自修Photoshop软件进行数字影像制作,他惊讶地发现在传统摄影中许多十分困难的图像在计算机里能够轻而易举地实现。李小镜后来结合他在绘画与摄影的专长,进行随心所欲的创作,代表作品有“十二生肖”系列(1993年)、“审判”系列(1994年)、“108众生像”系列(1996年)、“源”系列(1999年)、《进化》(2001年)、《成果》(2004年)等。

“审判”系列是针对于中国传说中地狱景象的描绘,地狱中的判官却是妖艳的金发美女或一身健美肌肉的黑人,也有牛仔裤、苏格兰裙或是黑色紧身裤袜的猪八戒、孙悟空和海龙王等传说中的人物。李小镜利用计算机技术拼贴了怪怪的一些半人半兽的神话人物,将狗鼻、猫眼、大象嘴等器官硬生生地拼装在人脸上,虽夸张但又不失真实,在古希腊的传说中也有半人半兽的故事,不过李小镜的作品是现代版。其《夜生活》(2001年)等作品则大胆地将场景拉回到现代,直接面对灯火昏黄下所隐藏的骚动与不安,作品脱离了惯用的单色处理,以彩色的半人半兽的人群来表征都市丛林中复杂的人际关系。他将作品中所需要的所有对象,如场地、人物、桌椅、咖啡杯等逐一拍摄下来然后进行组装,连人也是这样组装起来的,这得归功于Photoshop强大的图层技术和滤镜功能。以“人面兽心”为主要艺术特色的李小镜的数字绘画,画面过渡自然有着写实绘画的细腻效果,也有着摄影般的真实光影感。他以高科技的方式真实再现和暗示人类道貌岸然之下所隐藏的兽性,从站在街头卖面具的猪贩子到演奏大提琴的猫,从都市丛林的聚会到表现未来人兽之间互为异化的《成果》,每一幅数字影像作品都似乎在诉说这些半人半兽的“人”的故事,其批判性与终极忧虑不言而喻。不少人甚至怀疑电影《阿凡达》的剧本内容与造型都受其影响。

科技的发展带给当代艺术家许多创新的可能,但任何的工具、技巧或是声光的效果都无法取代人的想象力。数字艺术家以惊人的创造力以及对于艺术的热诚,将计算机的功能发挥到淋漓尽致,带给人们一个又一个的惊奇。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