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亿元遗产争夺案庭前调解谈崩 2012-10-22 11:03:39 来源:京华时报 作者:孙思娅 点击:
昨天,77岁的季承称法院已对此案进行了庭前调解,法庭上北京大学曾提出以金钱补偿季承的方式,来化解这起由来已久的纠纷,但随后又予以否认。对于季承方面的说法,北大的律师张东表示,北大并没有金钱补偿的说法,至于具体的情况他不便于透露。

季承的代理律师向记者出示案件材料。 记者 孙思娅 摄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去世已有三年,但其身后事却迟迟未了。针对季羡林先生价值连城的珍贵遗产之归属,季羡林的独子季承与北京大学走上了法庭。昨天,77岁的季承称法院已对此案进行了庭前调解,法庭上北京大学曾提出以金钱补偿季承的方式,来化解这起由来已久的纠纷,但随后又予以否认。对于季承方面的说法,北大的律师张东表示,北大并没有金钱补偿的说法,至于具体的情况他不便于透露。

问案1

季承“露家底”

遗产到底有多少

2009年7月11日,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去世,2010年4月,季羡林的骨灰安葬于山东临清老家。然而,在这位国学大师入土为安之后,他的遗产纠纷却浮出了水面。

众所周知,季羡林先生生前酷爱收藏,但他所收藏的书籍、字画等遗产到底有多少又价值多少?对于这些问题,季羡林的独子季承给出了答案。

谈起父亲的遗产,季承称,根据他个人的统计,父亲的主要遗产为明清字画、古代书籍、佛像、玉石等。如果按照目前的市场价值计算,这些遗产价值至少达到数亿元。

据季承介绍,季羡林先生的遗产目前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以古书和字画为主。目前暂时保存在山东临清的季羡林纪念馆和陕西西安的季羡林国学院。单纯从数量上来讲,这两部分遗物的数量,要超过目前暂被北京大学保管的字画数量。季承讲,在纪念馆和国学院的藏品的所有权,是属于他本人以及外甥的,这些藏品目前只是暂时寄存在两处进行展览而并非捐赠。

季羡林先生遗产的第三部分,是2011年11月12日中国嘉德(微博)2011秋季拍卖会上“季羡林先生藏书专场”的藏书,书籍数量多达165种、数千册。

第四部分则是目前暂时保存在北京大学的字画。按照季承起诉书中的内容来看,季承起诉要求法院判令北大原物返还季羡林先生的文物、字画共577件。季承讲,虽然北大保管的这些文物数量不多,但却是季羡林先生最宝贵的藏品。这其中包括季羡林先生生前最爱的苏东坡的《御书颂》在内的38类文物。北大保管的这部分价值在1亿元左右。

问案2

父子不相见

缘何长达13年

众所周知,季承与父亲季羡林先生曾有13年不见之事,但为何季承在父亲临终前一年与其冰释前嫌,而且现如今站出来向北大索要父亲的珍贵遗物?

季羡林先生第一任秘书的儿子李小军,曾与季羡林先生交往甚密,他向记者讲述了他所看到的、听父亲讲到的季羡林父子纠葛的来龙去脉。

据李小军说,他听父亲讲,季羡林先生在1929年,与彭德华结为夫妻,但是两人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

935年,季承出生,原名季延宗,季承之上还有一个姐姐季婉如。李小军回忆说,季承出生时,季羡林先生正好人在德国,这一走就是11年。待回家时,见到季承犹如陌生人,季羡林先生进屋后,摸了摸季承的脑袋,随即赶紧去洗了手。这就能很好地说明,当时季羡林先生和季承之间的父子感情极为淡薄。季承自小很少得到父亲的教诲,父子关系一向冷淡,1994年年底父亲中断和他的来往。

从1995年起,季羡林先生和季承之间的矛盾激化并最终决裂。父子俩13年不曾相见。据李小军称,这其实只是表面现象。因为在此期间,季羡林先生身边的一些人,为两人的相见设置了厚厚的屏障,使得父子间的隔阂和误解变得极为严重。

李小军说,在这段期间,季承心中一直挂念季羡林先生,想见却不能去见父亲,他做好山东家乡菜或者买上很多东西,委托李小军交给父亲。尤其是2002年,季羡林先生住进301医院后,由于当时秘书的阻挠,季承想要见到父亲几乎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事情。

事情到了2008年有了转机,由于季羡林先生写信给总理求助,要求更换秘书,杨锐被撤换。在新老交接的空当内,季承得以与97岁的父亲相见,并一直陪在父亲左右。

问案3

季羡林藏品

是否曾经有流失

众所周知,季羡林先生于2001年决定将自己收藏的大量字画、书籍等捐赠给北京大学。既然已经捐赠,为何如今季承又提起诉讼要求北大归还呢?

季承说,在季羡林先生调换秘书之前,曾传出季羡林收藏的数十幅名人字画分批流向拍卖市场的事情。因此在更换秘书后,季羡林先生对于他的藏品是否流失的事情非常关注。

季承说,他在301医院陪伴父亲期间,2009年1月13日和16日,北大两位党委副书记及部分工作人员前往301医院面见季羡林。当时,他们向季羡林报告文物清点的结果,称字画总数为577幅,其中207幅是古代书画。当时,季羡林先生着重询问了一下“八大山人在吗、郑板桥在吗、苏轼的《御书颂》在吗?”北大方面均向季羡林先生答复称,“在呢在呢,您放心,都没有流失”。

然而,就在不久后的2009年3月23日至26日,北大派出工作人员,开始清点季羡林蓝旗营住所内的物品,却意外地在其秘书李玉洁的柜子中,发现了很多季羡林先生的藏品,其中就包括之前提到的季羡林先生最钟爱的苏轼的《御书颂》。在这一次的清点中,北大对他们认为重要的东西一一登记造册,最后选出38类72件珍贵文物,要求由学校代为保管。季承称,他在请示了父亲之后,出于对北大的信任,同意了北大方面的要求,签署了一份写明“暂由北京大学图书馆保存”字样的目录清单,然后北大拿走了这批文物。

但正是因为苏轼《御书颂》的“险些流失”,令季羡林先生改变了初衷。

因此,当北大相关人员前往医院探望季羡林时,“我父亲明确表示不捐了,这些字画是交给北大保管的。而北大方面当时也表示,“季老怎么说,学校就怎么做”。季承讲,当时除了他本人在场外,现场还有很多见证人,北大方面也对这一场面进行了录音,并将2001年季羡林签订的捐赠协议原件还给了他。

问案4

季羡林生前

是否明确不再捐赠

据季承说,北大退给他的,是2001年7月6日,季羡林先生与北京大学签署了《关于季羡林先生向北大捐赠个人所藏图书、手稿、字画等物品的协议书》。他原本以为既然协议都退了,捐赠也就作废了。在父亲去世后,季承多次向北京大学反映,要求归还藏品,但北大方面一直未正面回应,甚至连目录都不肯提供。

季承还表示,他手中有着父亲的自书遗嘱。在遗嘱的复印件中,记者看到,季羡林先生曾在2008年12月5日写下,“原来保存在北大图书馆里的一切书籍文物只是保管而已。我从来没有说过全部捐赠”,在2008年12月6日又写下,“全权委托我的儿子季承全权处理有关我的一切事物、务”。2008年12月18日写下,“一、我已经捐赠北大120万元,今后不再进行捐赠。二、原来保存在北大图书馆里的书籍文物只是保存而已,我从来没有说过全部捐赠”。

问案5

一纸诉状

季承因何告北大

据季承说,在父亲去世的三年里,他曾经跟北大沟通了20多次,包括当面沟通和书面写信沟通,但是北大都没有回应。

因此,季承最终选择走向法院起诉。他于2012年8月3日,向市一中院递交了起诉状,起诉状中称,2001年7月6日,季羡林与北京大学签订捐赠协议,约定将14类藏书、手稿、古今字画等珍贵文物分批捐赠,并约定指定专人办理交接手续,交接清单一式两份,赠与人与受赠人签字后生效,但双方至今未办理交接。季承说,季羡林在世时已全权委托自己处理有关季羡林的一切事务,季羡林曾表示原来保存在北大图书馆的一切书籍文物只是存放而已。但因领导换届等原因,北京大学至今未予原物退还。

季承告诉记者,他起诉并非是为了要为自己牟利,而是为了完成父亲的意愿和遗愿,让父亲的藏品能够发挥出真正的价值。

律师回应

北大没提过给季承补偿

据了解,此案已于日前进行了庭前调解。北大一方出具了一份《关于处理季羡林先生捐赠北大物品的五条原则》,原则中称,2012年9月4日,学校党委研究决定,第一,坚持季羡林先生于2001年7月6日签名捐赠的协议合法有效的原则;第二,坚持尊重季羡林先生生前遗愿,维护季羡林先生声誉的原则;第三,坚持维护国有财产不流失的原则;第四,坚持依法依理、合法合理的原则;第五,坚持处理过程和结果经得起历史推敲的原则。

此外,据说季承的律师卞宜民讲,在整个庭前调解过程中,北大一方一直要求季承先生拿出调解意见,并称可以以金钱的方式补偿。但季承提出的先提供文物目录、查验实物状况、首先归还写明暂时保管的38类72件文物、其次再协商归还其余文物等的意见,北大却一直不做表态。季承先生的意见是要拿回父亲寄存在北京大学的藏品,并通过设立季羡林奖金等方式,让这些藏品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作用,对所谓金钱补偿感到不切实际,难于实行。

对于季承方面的说法,北大的代理律师张东明确表示,北大并没有金钱补偿的说法,至于具体的情况他不便于透露。

据介绍,目前季承已委托律师向法院提出停止调解尽快进入庭审程序的要求。

【相关阅读】

季羡林遗产纠纷进入司法阶段 遭遇法院

季承诉北大要求返还季羡林文物字画577件

许麟庐遗产案:遗嘱真实性成庭审焦点

  
 

 


【编辑:李洪雷】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