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份,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在北京国际艺术学校召开了一个艺术中职教育“文化课程建设现场推进会”。会议的宗旨是,通过现场经验交流与理论研讨,强力推动中职艺术学校文化课教学的改革、创新与提高。会议受到文化部文化科技司领导及全国艺术中职学校的高度重视,参会人员规模空前,研讨氛围热烈。应当说,这次活动为处于困境与无奈中的艺术中职文化课教学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并形成了理论共识。
笔者以为,凡属艺术类学府,无论大小,都带有“艺术”与“教育”的双重特质。作为“艺术”,具有创意、创造、激情、活力、浪漫、美感等特质;而作为“教育”机构,它又具有文化、学养、知识、人文等特质。因此,艺术学府应当是艺术和文化的殿堂,艺术学子应当是集艺术素养与文化素养于一身的特殊人才。良好的文化素养,既可以为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提供艺术启迪,又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专业有更深的艺术感知、感受和感悟,使其更深刻地理解艺术作品及其艺术表现的内涵、意蕴和情感,从而有助于学生艺术品位和文化品位的双重构建。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文化品位的高低决定着艺术品位的优劣。一个没有文化素养、艺术知识匮乏的“艺术人”,不仅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艺术人才,更难以锻造成一个真正的艺术家。
然而当下的现实是,艺术学府特别是艺术职业院校,却似乎渐渐变成了一块“文化沙漠”,变成了一些“高考落榜者”赖以生存的场所和“文化逃亡者”的天堂。此说尽管尖刻,却是事实。君不见,中考前,“文化课学不好转头学艺术”;面临高考,“别的大学考不上,便报考艺术类院校”。如今的本科艺术高校,专业考试虽然不易通过,文化课却可以轻松过关;而报考艺术类高职院校,专业和文化考试均好过关。究其原因,一是艺术类招生院校多如牛毛,二是每年招生数量成千上万,三是文化课录取分数线逐年下降。问题远不止如此,有相当一些艺术类职业院校,对待文化课甚至理论基础课,领导不重视,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课堂乱得像市场,无论成绩优劣都可以如期毕业。于是,文化学习与人文素养在艺术学府里日趋失重;艺术学府只剩下“艺术”,而缺失了“文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种现象必然衍化成“沙漠化”。
造成“文化沙漠化”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原因还是“重专业”“轻文化”的人才培养观念所致。这里笔者想特别提及的是,除学生的诸多因素外,文化课教学管理异常薄弱是主因之一。因此,要将“文化沙漠”变成“文化绿洲”,首先要高度重视文化课教学,教学管理部门要强化管理,专业系部要积极协管文化课教学;更重要的是文化课教学部门,必须要加强教学研究,开展教学创新,增强质量意识,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积极探索课堂管理模式,努力使教学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让学生在文化课学习中,不仅能学到必需的知识,而且能加强文化修养、提升专业能力。同时,教学管理部门,要强化对文化课教学质量的严格监控,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评价,使文化课教学在监控与督导中,提高质量。
其次,从招生源头抓起,必须逐年提高而不是继续降低艺术类院校文化课录取分数线,从根本上遏制与堵塞考生的文化投机行为;在学籍管理中,必须要建立文化课及相关理论基础课的成绩淘汰机制,以彻底纠正学生“重专业”“轻文化课”的不良学风;三是在艺考时,不能只考专业,而要加强对考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文化素质的测试,全面把握和评判考生的专业潜能和综合素质。对文化素质较差的考生要“忍痛割爱”加以淘汰。总之,艺术学府不能只要“艺术”而抛弃“文化”,只重“专业”而轻视“文化”。因为没有“文化”的滋养,艺术也难以丰沛灵动。没有文化根基的“艺者”“艺人”或“艺术家”,便意味着没有真正的文化人格构建,从事艺术必将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难以创造与演绎出艺术精品,更难以成为名符其实的艺术大家。
【编辑:文凌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