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京和她的艺术作品《镜子里的女人》
他们不太在意“赚钱没够”之类的嘲讽。“艺术与商业并不矛盾,例如美国的波普艺术,传播方式非常大众。从艺术家到商人,所作的妥协其实是对自我的挑战,是找到艺术与商业结合的中间道路。”瞿广慈说,“‘稀奇’与其说是一个品牌,不如说是社会实践,或艺术公共项目。”
尽管只创立了一年多,“稀奇”目前已经有了包括三里屯在内的4家直营店,还有包括连卡佛、香格里拉在内的12个销售渠道。似乎还觉得不够接地气,去年,瞿广慈将“稀奇”开进了淘宝。
诱人的产业空间
翠玉白菜的挂饰、印有怀素草书《自叙帖》的丝巾、富春山居图的靠垫、百骏图夜灯、定窑婴儿枕摆饰……台北故宫商店的琳琅满目的文化产品,给许多大陆游客都留下了深刻印象。
2008年,台湾故宫推广“形塑典藏新活力,创造故宫新价值”的口号,意在利用藏品的丰富性,去研发生活实用物品,藉此提升民众的艺术素养与生活品位。
其中,仅翠玉白菜的文创衍生品就开发出202种,2011年仅该种类的衍生品就卖出2000多万元的销售额。台北故宫典藏的怀素《自叙帖》经授权开发,被制成价值约人民币5万元的奢华床罩,远销海外。而古画限量复制品的销售,已经构成了台北故宫的主要收入,超过了门票。
数据显示,全球艺术授权最发达的美国,其艺术授权产值已达到180亿美元的规模,而目前中国年人均品牌授权商品销售额只有0.7美元,日本、美国年人均分别为91美元和365美元。
近年来,在北京,百雅轩、Artkey、雅昌、今日美术馆,白盒子艺术品商店还有尤伦斯等诸多艺术机构,都在开发和销售艺术衍生品。购买主力为有一定品位和消费力的艺术品爱好者以及文艺青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研究院副院长、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研究员西沐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快速的发展,人们对艺术的消费需求也迅速增长,同时艺术衍生品本身不但具有艺术审美及美育特性,且价格低廉,没有购买风险,并能进行大众化推广,因此前景看好。
对于以艺术机构为主力的开发者而言,当代艺术中那些难以理解的作品往往会被避开,在视觉上能为大众带来审美愉悦的作品才是开发的首选。
“比如说像刘野,大家都能接受,因为他的作品是一种卡通的形象。选择艺术家或作品,一方面是选择有广泛认知的艺术家,另一方面就是大家喜爱的一种图像,因为艺术衍生品毕竟是一种视觉推广,必须是适合大家的审美趣味的一些艺术家。”白盒子艺术商店负责人孙永增说。
在孙永增看来,原创性的、限量版的衍生品,定价在1000到5000块钱较为合适。“收藏、投资艺术品可能更多地放在原创作品上,衍生品尤其是复制品的价格,应该把它降低到普通消费者能够接受的程度,这可能对当代艺术家、消费者、商家而言都是有好处的,这样能够更大范围地去传播艺术。使得艺术消费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说一种投资、收藏的性质在里边。”
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艺术机构,对于中国艺术衍生品的开发都仍在摸索。这一产业与西方的差距更多不是在经验,而是环境。
“制约衍生品市场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三个:首先就是版权保护,这是艺术衍生品最核心的东西。版权通过授权实现收益,版权保护现在是目前国内面临的一个非常大的问题。第二是市场消费的理念,大家都觉得衍生品是规模化的工艺生产,从价值、价格各个方面都很难予以公平的评判。第三是产业基础的支撑,包括产业环境、人才、创意、开发以及销售等各环节的支撑,这也是我们中国艺术衍生品市场发展存在的一个薄弱的环节。”西沐说。
【编辑:李洪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