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的机械复制性改变了大众与艺术的关系
在社会分工日趋多样化、专业化的今天,中国已经步入了这个物质丰盛的消费社会。艺术品开始和物质产品一样充满消费主义色彩,甚至对当代艺术的影响呈现出普遍化的趋势。消费主义对艺术的影响有利有弊,但是在消费社会日益繁盛的今天,艺术不可能摆脱消费的影响,反而从某些层面上看艺术品的创作或生产都很大的仰赖于工业化的技术手段和消费市场的广大需求,例如在现代技术手段的工业化批量生产的推动下,大量优秀的原创艺术品开始进入普罗大众的视野甚至是家居装饰中。这些优秀的艺术品在机器复制的时代揭开了神秘的面纱,成为普通的商品,实现了艺术的大众化。本雅明曾明确地提出,“艺术品的机械复制性改变了大众与艺术的关系”,可见他将机械复制技术看作一种艺术革命力量,也带来了艺术的解放。
从传统的艺术创作方面来看,一件艺术品是在艺术家的心智与外界经验的撞击过程中产生,从灵感中生出,是艺术家的审美体验的再现。在传统的艺术理论中,艺术中的商业因素大都成为众矢之的,遭受严厉的排斥,人们往往会认为这种功利性目的会直接影响到艺术家的审美发挥,影响艺术品的价值。但是在真实的艺术历史进程中却又无法支撑这样的艺术价值论,就如清代专以卖画营生的“扬州八怪”以及清末所谓雅俗共赏的海上画派绘画,可以说商业因素在很大的程度上引领着当时的艺术进程和大众的审美趣味,如今我们不能否认这些画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在今天的消费社会语境中,商业化的进展较之以往有过之而无不及,艺术更不可能脱离商业化的语境而独立存在,艺术家也不可能再限于书斋闭门修炼,他不得不考虑消费者对其作品的看法和认同。因此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不得不考虑到消费者的水平和审美取向,确保艺术品价值的实现和艺术家自身的生存。进一步说,在市场化的今天,艺术创作也必然会受到商业性的影响。
从消费大众的角度来看,中国社会的都市化进程催生出广大的消费大众群体,这是促使艺术消费崛起的主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都市群迅速崛起,虽然中国都市化的进程起步较晚,但是发展极其迅速。伴随着这种都市化进程,人力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等逐渐向这些都市中心集中,不仅人口数量急剧增长,而且对城市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开始提高。正是这一部分人群开始承担着当代社会消费的主力军的角色,无疑也是艺术消费的生力军。他们具备成为消费主体的各种条件,如艺术消费需求、知识水平、闲暇时间以及经济承受力等。另外,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逐年升温也在不断地刺激着大众艺术消费的欲求。据《中国艺术品市场白皮书(2011)》指出:中国艺术品市场在世界艺术品市场的地位迅速提升并得以巩固,中国已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艺术品第一市场。同时追逐经典与典范及关注新生力量,正在成为艺术市场的一种主导力量。
学生创作直接进入商业化是否会被催生?
据《艺术市场》的调查分析显示,中低价位的艺术品正在以多种经营模式冲击和占据着整个艺术品消费市场,这些现象似乎在实现引导、普及艺术品消费的功能,也在促使艺术走向大众化,并赢取广泛的群众基础。然而随着复制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该行业的增多,所谓的高仿真艺术品也是越来越容易获取,这消费者眼中它们已经失去了升值空间的一面。
因此,同样属于中低价位的青年艺术家作品将会受到广泛地青睐。据媒体统计,1975-1985年的青年艺术家逐渐在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中被认知,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收藏圈。社会上的青年艺术展览、拍卖以及研究都在不断增多,可以说青年艺术家群体已经开始受到学术圈的关注并形成较大的影响。但是这批年轻艺术家作品的价格并不高,而且市场价位的差距也比较大,价位在几千到几百万之间不等。可见青年艺术的市场的开发前景还十分广阔,与此同时,专门从事经营青年艺术家作品的艺术机构也有待同步健全。
2012年中国各地年轻艺术家的展览遍地开花也青年艺术家作品广受青睐的一个见证。而与这些以展览形式为年轻艺术家提供展示机会相比,即将在今年12月举行的首届大学生(广州)艺术博览会(以下简称“大艺博”) 则是更直接的为年轻艺术家、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接触市场与进行交易的平台。主办方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形式,可以艺术品消费,最后达到用中低价位的年轻艺术家作品撬动城市家庭艺术品购买力,打通艺术品市场与中产阶级的消费渠道,让艺术品走进家庭、走进一般人的生活的目的。这对于年轻艺术家来说将是一种全新的推广模式,对于艺术市场来说,也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大型交易会。到底是在什么样条件产生了这种集中展示与消费的模式与艺术博览会?而通过这样一种全新的市场模式,青年艺术是否真的能撬动艺术消费?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冯原教授以一个生动的比喻,分析了中国艺术市场种种现象后的因果关系。他把美术学院生动地比喻为养鸡场,把艺术市场的运作方比作养鸡场的经营者,把已经功成名就并画价甚高的艺术家比喻为母鸡,把大学生比喻为小鸡。今天从养鸡场的策略反观艺术市场会发现,艺术市场经过这十年以来的培育和发展也达到了一个瓶颈,这个瓶颈就是画家画价无限的高及不断地往上涨。他提到中国的画家是全世界最特殊的画家,中国画家有很大一部分是国家供养的,他们拿的是国家的钱,但是他赚的是市场的钱,双重收入。这是中国有别于全世界其他国家非常特殊的现象,因此画家可以不听市场的,而且还活得非常好。这就导致画家可以向市场过度要价,就意味着经营者会变得非常困难,因为经营者必须面对市场和画家本身做沟通、做运作,运作需要投入成本才能获得他的利润空间。如果画家一头独大,市场本身又不是像火箭一样的上升,市场到了一定程度会放平缓,这种情况下两头问题压着中间,经营者会难以为继,这就意味着母鸡不下蛋,这个时候养鸡场的经营者就会改变策略。
所以他认为大艺博的策略是有前瞻性与创意的。养鸡场的一般生产方式是把母鸡养大让它生蛋,但是要知道如果母鸡养大以后不下蛋,这个时候养鸡场就得改变方式,赶快把蛋孵出来卖鸡,这是对市场的一种调节或者是一种策略。美院把有很多小鸡孵育出来,按道理这些小鸡应该被培养成母鸡下蛋,但是原来被培养出来的母鸡都不下蛋了或者蛋价太高,这种情况下干脆把小鸡拿出来做一个展示,投入到市场中去,一方面给市场带来很多新鲜的活力;而同时,这种做法也有问题,因为年轻人还没有成为母鸡,他们还太稚嫩,还是小鸡,他们本身还不成熟,所有这一切都面临着考验。但是作为一个博览会,作为一个新兴大学生博览会,像过去五十年代新兴力量运动会或者是大学生运动会,跟奥运会比还是有区别的,把这个大学生博览会看成是大学生运动会,这样就可以理解了,毕竟它不是奥运会。
而一向倾力推广广州本土艺术家的策展人及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胡斌认为,年轻艺术家有几个层次,一种算是功成名就,已经作为一个重要展览的艺术家,重要展览的参与者;还有一个层次就是类似于评委来挑选的一个层次,可能已经有一定活跃度的艺术家或者是初出茅庐的一些艺术家,最后的一个层次就是大艺博的参展对象,即应届毕业的大学生或者研究生。
现在推广年轻艺术家的计划很多,更多地着眼于前两个层次。而大艺博直接推广与挖掘大学生毕业创作是国内一个突出现象,把他们投入到市场当中的做法,确实是丰富了推广年轻人的层次,同时也活跃了艺术市场。
但是大艺博对于年轻艺术家这种挖掘和投入,投放到市场可能会是杂乱无章的。从艺术家方面说,某些参展艺术家碰巧卖掉一些画,或卖不掉一些画,它只是一个无序的市场状态。而这些刚毕业的大学生作品很多的是他们的毕业创作或正在做的作业,他们以后是否会持续走艺术这条路是不确定的,这是否给培养艺术家提供了一个持续的力量也很难说;从藏家方面说,也是很乱的,可能这样的一个市场或博览会更多的是属于在一般消费者选择一些高级欣赏品的消费行为,而不属于艺术体系建立范畴的收藏行为。所以胡斌并不肯定此种模式给艺术市场的推动力有多大,但是它的确丰富了对年轻艺术家的选拔层次。
从当下的形势发展来分析,艺术市场渐趋繁荣,尤其是新生艺术家的涌起,青年艺术不但扩充了传统的艺术品投资空间,同时它也反映出了都市群体的艺术消费需求在不断攀升。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就会开始寻求获得美的经验和美的享受,对于普罗大众而言,他们仅属于艺术消费者而不是艺术收藏家,因此选择购买新兴的青年艺术家作品将会成为民众艺术消费的大趋势。一方面是因为合理的价位更为符合中层消费者的购买力,另一方面则是大众艺术审美的提升导致艺术消费的需要。
【编辑: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