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亿元人民币,92.57%成交率;1.17亿元人民币,71.61%成交率
上述两组数据,前者为香港苏富比2011年春拍当代亚洲艺术板块的成交额,后者为香港苏富比今年秋拍当代亚洲艺术板块的成交额。作为内地拍卖市场风向标的香港苏富比,5亿元人民币的差距不仅仅是表面大数额款项的落差,反映在背后的也不止是一个简单的“当代艺术崩盘了”的武断结论。虽然本轮市场大“掉血”砍掉了香港苏富比大部分的拍卖收益,却也并非偶然,香港苏富比也不是没有预测到当中的变化。然而,市场是什么时候开始释放出这种欲调整的信号,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调整的到来,这一信号仅仅只会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中体现么?下一步市场又将如何调整?这些看似难谈清楚的话题,在这次香港苏富比当代亚洲艺术板块全盘下跌的时候,似乎显得更为突出。
拍卖结束后,关于香港苏富比当代亚洲艺术板块的失利立刻在网络上形成了讨论,质疑声一片。虽然这次当代艺术集体下跌充分体现了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滑落现状和“换血”的欲望,但一句简单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崩盘了”非但不能说明市场现存的问题,也显得某些轻易得出此结论的人略有些幸灾乐祸。
大经济环境示弱 资本欲重视艺术市场
从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兴起之时,这个市场就不是简单的个人收藏游戏。资本的同时进入不仅带动了市场指数的上升,同时也见证了其下跌的过程,即便如此,资本也不会甘于就此撤出艺术市场。而当前艺术市场中呈现出的资本退出现象更多的也只是资本敌不过市场经济大环境恶化而做出的对策。刘尚勇就曾从市场经济大环境去看中国目前艺术市场整体下滑的现象,在他看来,“从国家大经济环境看,GDP去年呈迟缓上升趋势,今年GDP已经呈现下滑趋势,艺术品市场作为整个大经济市场的一部分,必然会受到相应的影响,而这个影响体现在艺术市场的各个环节中是多方面的”。香港苏富比多位市场专家在今年秋拍北京预展中也透露:今年艺术品市场受市场经济大环境影响表现出一定调整的愿望,所以在作品选件模式以及上拍作品数量和估价上较往年有所保守。
但是,这些表象并不能说明资本即将退出艺术品市场,更多迹象反倒表现出资本在本身疲软的情况下转而对拍品选择更强烈的保守性以及对市场更为成熟的把握和“出牌”:从去年秋拍开始,市场就已经露出滑落的迹象,但今年,无论在内地还是香港拍行的春秋大拍中,“安全拍品”(如20世纪中国艺术及内地的学院派艺术)都交出了出乎市场预料之外的好成绩,并且远远超过2008年市场下跌之前对此类拍品的估价。这无疑透露出资本运作在其中使用的力量。再回过头看质疑声很大的香港苏富比本季当代亚洲艺术板块中部分拍品的成交结果:张晓刚作于1993年的《天安门一号》以2082万港元成交,而这幅作品在2007年就曾以1544万港元高价拍出。短时间内的两次高价拍出不得不让人怀疑成交价格依旧虚高……种种迹象说明,资本仍旧没有退出市场,只是在以另外一种眼光重视市场。
中国式当代艺术作品审美疲劳 市场强烈希望推出“新鲜艺术品”
除了资本以外,观众和普通买家本身也在重视目前的市场。从2005年开始被市场热炒的中国式当代艺术,尤其是以“后89艺术”为代表的艺术家作品一度成为市场竞相追逐的对象,而经过近8年来对这类作品的连续炒作,强烈的审美疲劳已经在大众藏家群体中出现。中国式当代艺术竞相被模仿、市场可见精品少等市场爆炒“后遗症”则更加速了大家的审美疲劳,似乎大家早就期待市场的这么一次改变。而此次香港苏富比“拍瞎”也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他们向来对此类艺术品的高关注,在选件上,也多以此为标准。
不过,这次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失利并不是首次在市场中显现:早在2008年,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就已经经历过一次市场大调整,从一级市场到二级市场,几乎所有的中国当代艺术品都曾被市场质疑,然而,市场并未出现崩盘的情况。一些艺术家作品仍旧是市场主要追逐的对象。当市场再次好转的时候(2010年秋-2011年春),这些艺术家作品不仅没有出现零销售,反而以更高的价位被重新接盘。但是在新一轮的市场上涨时,已经不是每一幅中国式当代艺术品都能享有此“福利”。F4部分成员作品频频流拍,重要艺术家非早期经典代表作低价拍出,这些情况纷纷从侧面证明市场和大众对此类作品已经在进行重新审视。周春芽、刘野、刘炜等艺术家作品在此轮纷纷高价拍出更从正面表明市场和大众审美观念的改变和对“新鲜艺术品”推出的强烈欲望。
所以,虽然第二轮市场爆炒看似增加了很大一部分市场份额,但在其背后却在进行残酷的“市场淘汰”游戏。
中国式当代艺术品并非被全盘否定 精品缺失致香港苏富比“中枪”
然而,市场并不能否定所有中国式当代艺术,此次香港苏富比的失利也并不仅仅是因为选择了过多的中国式当代艺术品上拍造成。笔者并且认为中国式当代艺术品还会有重新被市场“翻牌”的可能,此次香港苏富比失利的主要原因也非单纯对此类作品的推荐,此类拍品也依旧会受到市场的欢迎。只是社会审美和市场只会留下其中精品中的精品,并且由于市场轮动及基本的市场淘汰规律,使得每次在推出这类作品的时候都会淘汰掉其中的平庸作品。而今年恰恰就处在暴涨之后的转折时期。众所周知,很大一部分中国式当代艺术早期代表作品早年被尤伦斯和乌利·希克收入囊中,但在去年春秋拍中,尤伦斯所藏中国当代艺术品专场轮番在拍卖行上演,并且其中大部分精品代表作成功易手。而在今年6月,乌利·希克也宣布将其一批重要收藏——1463件中国当代艺术珍品,被捐赠为香港M+的永久藏品。由此可见,尤伦斯手中重要的此类艺术精品已经分布在各个新藏家手中,在接下去的几年中很难再次在市场中出现。乌利·希克手中的精品要进入拍场也是遥遥无期,可供资本炒作的大批量代表作同时出现的情况更是难得遇见。既然如此,市场倒不如把这类艺术品提前排除在外,等到精品批量出现时,市场再重新留意这些拍品也不迟。只是,此次香港苏富比恰好“中枪”,大批量的中国式当代艺术品强强推出,但实在难有好销量。
新市场开发难是问题关键 但仅仅是香港苏富比面临的问题么
不过,这次香港苏富比失利原因还有很多,其中,精品少也是这次失败原因之一。香港苏富比从上世纪70年代进驻中国香港后,一直以来的主要购买力为国外买家,当代亚洲艺术板块也不例外,但对于富有市场预见性的国外买家来说,更愿意购买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新鲜艺术品和精品,而此次精品的缺失,也难免让国外买家陷入无画可买的僵思。另外,一直以来,民生系都是中国式当代艺术的重点追逐买家之一,也是香港苏富比的坐上常客,但据坊间传闻,民生系中部分员工对之前购买的作品存强烈质疑,这让民生系是否还会继续购买此类艺术品成了疑云。同时,今年春天发生在艺术圈内的“查税门”事件使得此次民生系及相关买家也纷纷退出这次购买。
但如上更多是市场的客观原因,主观原因似乎才是这次香港苏富比失败的主要原因。
在拍后,有人把香港苏富比这次失利的主要原因定在选件上,这个说法没有太多人质疑,不过内地拍行是否就能过这道坎呢?有网友一并认为嘉德、保利在本季的中国当代艺术部分的拍卖结果肯定要好于香港苏富比,但如果把香港苏富比和保利、嘉德的专场设置摊开来看,这个说法似乎过于乐观:保利、嘉德设置的中国当代艺术专场中同时也包含了一部分20世纪中国艺术的作品和学院派的作品,而在今年春拍中,恰恰是这两类作品占了市场的主角。但在香港苏富比中,这是两个完全分开的专场。所以,香港苏富比在选件中并非没有考虑到市场形势急需转变。恰恰在去年春拍,苏富比就一边着手布置尤伦斯藏专场,另一边也开始尝试设置一些与以往不同的板块。
今年春拍中,香港苏富比成功推出了70后年轻艺术家板块,贾蔼力的《苍白的不止是你》以550万港元落槌。之后一并带动了一、二级市场该板块的市场活跃度。在今年秋拍北京预展时,林家如也表示,“春拍时推荐的贾蔼力作品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苏富比推荐年轻艺术家作品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而为什么在今年秋拍不继续做这个板块,林家如说,“不想将年轻艺术家作品的价格推得太快、太高”。同时她还表示,“今年秋拍中,香港苏富比也将尝试推出中青辈的抽象艺术家。”现在再回过头来联想香港苏富比为什么不继续推出已经略显成功的年轻艺术家作品的原因,再联想当时贾蔼力作品高价拍出后市场的质疑,此次香港苏富比不想将年轻艺术家作品的价格推太快太高虽然是理由之一,但似乎年轻艺术家市场是否就是下一个市场的方向?多长时间才能被市场检验等等疑问才是让香港苏富比迅速推出下一个尝试板块的理由。而从已经结束的拍场表现看,新推出的抽象板块似乎亮点也不够突出。新市场开发的大难度让香港苏富比今年在当代亚洲艺术板块中大伤元气,但试想,这仅仅是香港苏富比面临的问题么?
【编辑:李洪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