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中立《春蚕》 布面油画 1980年
10月27日,第二届九城艺术联展将在首站成都再度启动,除了主体展览,还首次开设“展中展”,其中就包括“2012青年100成都展”。近年来很多策展人、美术馆、艺术机构等对青年艺术家尤为关注,希望发现和挖掘年轻艺术家的能量,使青年艺术家可以在市场内健康地成长。
那么,多大的年龄还能算青年艺术家?对于这个问题,多数的受访者都给出了惊人一致的答案———艺术是不分年龄的。传奇收藏家林明哲曾经说过:“如果一个艺术家超过35岁还没有取得什么成就的话,那就不必买他的东西了。”当然,这是一名不太相信大器晚成的藏家。而对于另外一些人而言,如果非要给年轻加上一个数字,多数人认为是40岁以下,也有人更加“宽容”,年龄放宽到了45岁。
如果用大多数人的标准来定义青年艺术家,那么在首届九城艺术联展《销量前二十名艺术家榜单》中,40岁以下的艺术家仅仅占了全部榜单的24.2%。50~60岁的画家占据33.3%,该年龄段的作品成交量人数比例超出20~30岁、30~40岁这两个阶段加起来的比例,市场对中老年画家群体很是青睐,对年轻画家还没有达到普遍认可。对此,许多业内人士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虽然国内确实有一批专门买年轻艺术家作品的藏家,但对于许多人,这一点还需引导,相比北上广,成都这样的二线城市更应如此。
这是一个青年艺术家异常受关注的时代。现在青年艺术家面临的现状究竟如何?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凭什么值得你收藏?
这是青年艺术家的
好时代吗?
现在年轻人面临的问题并非是没有机会,而是太多机会;但“艺术选秀繁多,而且良莠不齐"
10月初,批评家陈默在微博上发了一张图片,被几百次转发,这是一张何多苓就读四川美术学院时期的美女素描,他用这张画向一个现在已经倒闭的杂志社投稿,这批作品有幸被一位编辑保存至今,完好无损。在很早一次采访中,何多苓曾经对成都商报记者提到过,当时他们刚毕业时,拿着画送别人,别人都不一定要。
年轻人机会并非没有,而是太多
1979年9月27日,中国美术馆外的公园办起了第一届“星星画展”,这不仅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开端,更被看做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性事件之一。而30多年以后,艺术新人展带来的不再是当年“星星画展”那种震撼,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极为有生机的蓬勃之势,不可避免的,这种迅速成长的生态会带有这个时期特有的一些浮躁。
现在的“苗子”们(指那些脱离大学校园没几年的年轻人)所处的环境无疑是令上世纪50、60年代出生、现在功成名就的艺术家羡慕的,徐冰就这样说:“我们那时候没有艺术市场,也没有这么多展览的机会。”K空间和99艺术网的创始人杨凯认为,现在年轻人面临的问题并非是没有机会,而是太多机会;但“艺术选秀繁多,而且良莠不齐。”对于这批年轻人,这不能说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不能说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当代艺术家杨冕也说,现在年轻人面临的问题不是没有展览,而是太多展览要去参加,而且有的展览还提到“未来大师”这样的说法,他非常不认可,因为每个艺术家都无法准确地预测未来。再者,参加展览容易被当做一个标尺,容易影响年轻人的创作和坚持,“有的年轻人本来工作得好好的,但周围的人都去参加展览,他自己有可能就丧气了。”
青年艺术家选择展览要慎重
现年29岁的曹亮参加了第二届九城艺术联展,他在川大艺术学院读研修班的时候,程丛林就给了他一个建议:在没有好作品之前不要去接展览。而他的身边,还真有频繁参加各种展览的人,曹亮观察之后,还是觉得老师建议是十分正确的,“刚毕业对市场、社会涉足不深,很容易就浮躁从众起来。”在可以参加展览后,他对展览的选择非常慎重,“九城艺术联展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不仅学术队伍权威、重量级,而且跟以往的展览不同,可以通过一个展览‘走’遍全国,是一个有诚意的展览”。
有机会参加展览并非坏事,年轻艺术家可以受到媒体和藏家的关注,杨凯认为,真正的艺术推广是专业团队花大量的时间,很多精力,用学术上有影响力的评委推荐一些实验性很强的年轻艺术家,让他们去好的美术馆办展,杨凯认为这对于年轻艺术家来说,才是真正有益于他们的,“像英国著名的泰特美术馆,推青年艺术家就可以‘一锤定音’。”总而言之,他认为,艺术机构要真正热爱艺术。
杨凯认为现在仍是一个初级阶段,未来整个艺术行业需要建立一种专业体系和新的秩序———有专业搞批评研究的,有专业做市场推广的,有专业做资本融合的,更需要有社会责任感的机构。
收藏青年艺术家
你的理由是什么?
作品不错、价格不高,再加上巨大潜力,种种因素让藏家格外重视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大多数人也从中尝到了甜头。
几乎没有人会认为这些年轻人的作品理应是完美的,正相反,他们的缺陷也被客观地指了出来。参加的展览活动频繁,见到的东西多,虽然打开了眼界,但也容易带来诱惑———目标不明确,对自己没有整体的思考,被短期目标所影响,因为市场而模仿等。青年艺术100的学术总监赵力建议这些年轻人,要和国际多接触,打开视野,“周围的圈子很重要。”
出于“资助” 给年轻艺术家信心
在受访中,不少人直言,买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一个很大的原因是资助他们,增强他们信心,尤其是艺术圈中人士更是如此。1970年出生的杨冕本来就应算是青年艺术家,但他依然会去收藏一些更为年轻的艺术家的作品,他认为年轻人的作品中,有一个闪光点就足以值得鼓励,“这些艺术家作品不可能完全成熟,本身那么年轻,就不应该成熟。”赵力和杨凯也同样如此。每年全国美院毕业那么多学生,只有很少能够在艺术创作道路上坚持下来,生存下去毕竟是一个创作的先决条件。
参加第二届九城艺术联展的胡顺香,她那一届油画系有四个班,大概120个学生,大多数同学本科毕业都去找了工作,一部分去带艺术培训班,当然其中也有人搞创作,而像她这样专心当职业画家的,可能就她一个。
价格不高风险小 可能带来惊喜
而相较于学术圈中人,更多的艺术藏家是从艺术消费和纯粹欣赏的角度去介入,首先是作品不错,其次更重要一点是价格不高,就算大量集体购入也只是一幅名家作品的价格,再加上艺术家未来的巨大潜力,种种因素让现在市场上的藏家格外重视他们的作品,大多数人也从中尝到了甜头。
杨凯说,他们机构以前收藏了几百张年轻艺术家的作品,虽然他们是秉着支持艺术而去收藏,但他也说出来一个事实,几百个艺术家里,以后只要有一张“成功”就已经足够,无论是否会出现大师之作,这些作品都不会亏本。这也说明,收藏年轻艺术家的作品至少没有太多风险,虽然是中长期投资,需要一定的耐心,但在日后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上世纪80年代,林明哲收藏了不少当时川美的年轻“苗子”的作品———罗中立、何多苓、程丛林等等,在年轻艺术家收藏领域,林明哲显然有着好的眼光,也成就了一段收藏传奇,直到现在他的故事都被视作传奇和新人收藏的范例。
收藏的是一段不可复制的时代
做青年艺术100,赵力对于现在的青年艺术家再了解不过,他认为新一代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上自由度更高,能力范围也就更宽。忠于自我,是这一代人的显著特点,“他们更多画的是自己喜欢的东西,而且技术更多样,不再单纯以架上绘画为唯一形式。”
此次参加“2012青年100成都展”的李威带来了绢本水墨作品《放生池》系列,虽然是传统的题材,但是用点点式画法绘出了当代的新意。就像藏家于森所说,他收藏的不仅仅是画,而是一段段不可复制的时代,而这些对于时代的第一感受,恰恰就在年轻艺术家的脑中。快餐时代和数码变更时代成长起来的70、80后,对外界反应更为直接和不加伪饰,但也如李威所说,飞速的变化让这代人更具“宽容度和接纳度”。
什么在决定
青年艺术家作品价格?
是否在艺术选秀大赛上获过奖,或许会成为加分条件,但不是决定他们市场的必要条件。
于森收藏了许多70后、80后的艺术家作品,有屠宏涛、李青、陈彧君、韦嘉等。他记得在李青尚未出名的时候,作品几万元,三年左右的时间,升至几十万元,翻了约十番。他说,这批艺术家创作技术根基比较扎实,学习了中西方的东西。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他们由原来的突发性的思考,转入到日常生活人性的一些思考,有一些独特的视角。
在众多受访者中,谈到决定年轻艺术家市场的基本条件,无一例外提到了创造力。而是否在艺术选秀大赛上获过奖,或许会成为加分条件,但不是决定他们市场的必要条件。杨凯说,对年轻艺术家而言,第一是学术影响力,第二是参加过国内、国际重要展览,比如大美术馆的展览、双年展,并且引起了批评界和媒体的高度关注。此外,赵力还认为,重要画廊的代理对年轻人而言也是十分珍贵的。
杨凯打了个比方,他说艺术生涯就像一场马拉松,第一比天赋,第二比实力,第三比坚持。徐冰说,市场对艺术家固然有影响,但要看艺术家自己的定力,眼光有多远和到底要什么东西。在实力与天赋以外,马上就到而立之年的曹亮感慨,艺术市场是大浪淘沙的,坚持是最难做到的。好在他现在在画廊卖画,一年能挣10万元左右,对于艺术生涯和创作,他还是比较乐观。
首届全国九省市艺术联展总评榜(三)
首届全国九城艺术联展中,销量前二十名的艺术家中,50~60岁的艺术家占33.3%,该年龄阶段的作品成交量人数比例超出20~30岁、30~40岁这两个年龄段加起来的比例,40~50岁的画家所占百分比相对年轻一批画家要乐观些,60岁以上画家的成交量也较乐观。40岁至60岁阶段的画家将一半多的成果收入囊中,所以大胆猜测,市场对中老年画家群体很是青睐,对年轻画家还没有达到普遍认可。这就是为什么近年来很多策展人、美术馆、艺术机构等对青年艺术家尤为关注,希望发现和挖掘年轻艺术家的能量,使青年艺术家可以在市场内健康地成长。
销量前20名艺术家年龄阶段比例表
人数比例
20-30岁 8 12.1%
30-40岁 8 12.1%
40-50岁 18 27.3%
50-60岁 22 33.3%
60岁以上 10 15.2%
总计 66 100%
【相关阅读】
【编辑:李洪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