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多元化的新艺术格局:《新时期初期的美术创作》之四 2012-10-25 10:45:40 来源:艺术国际 作者:鲁虹 点击:
1978年第1期《美术》杂志发表了《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在信中,毛泽东从一个诗人的角度谈了关于诗的形象思惟问题。由于毛泽东的特殊地位,中国美术界从此可以堂而皇之地谈论艺术的形式问题了。

2、围绕机场壁画所产生的风波

1978年12月,教育部发出了《关于美术院校和美术创作部门使用模特儿的通知》,容许教学与创作使用模特儿。这一通知得到了广大专业工作者的拥护。次年,在《美术研究》第1期上,钱绍武与邵大箴以讲道理、摆事实的方式,谈了使用模特儿对美术教学与创作和重要性。由于这两篇文章极大地冲击了传统观念,所以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作为呼应,《美术》杂志还在1980年专门组织了有关讨论。一些学者与群众都发表了看法。不过,相对于这场大讨论,艺术家袁运生创作的首都机场壁画因为公然表现了女人体,更为轰动,并演变成了一场风波。

据袁运甫先生介绍,[1]在首都机场安置壁画是由时任首都机场建设总指挥李瑞环提议的。为落实这一提议,还专门成立了首都机场壁画的创作小组。由张仃先生任组长,袁运甫先生任副组长。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艺术家们选择什么题材,采用什么风格,有着极大的自由,这与文革中完全不一样,因此每个艺术家的积极性都特别高。日本画家、东京艺术大学校长平山郁夫得知这一消息,还专门带了一帮人拍摄创作过程。他回国后,在日本的报纸上发表文章,不仅详细介绍了中国首都机场壁画,还认为改革开放的号角会在艺术领域吹响。

1979年9月26日,在新落成的首都国际机场候机楼里,举行了壁画群落成典礼。这是建国以来我国美术工作者第一次大规模的壁画创作,共有壁画七幅,分别安置在候机楼二楼的东、西餐厅和贵宾休息室。它们是:由张仃设计的《哪吒闹海》、袁运甫设计的《巴山蜀水》,袁运生设计的《泼水节——生命的赞歌》、肖惠祥设计的《科学的春天》、李化吉和权正环设计的《白蛇传》等。其形式多样,包括传统重彩画、传统水墨画、陶瓷拼镶画、腐蚀玻璃画、磨漆画、丙烯画、油画、贝雕画等。壁画群的展出得到了中外人士的交口称赞,美国著名的东方艺术学专家科恩夫人说,她相信首都机场一定会以她的壁画而闻名于世界。《人民日报》1979年10月14日还发表了消息报道,并特别指出:“最近,邓小平、李先念、张廷发、谷牧、胡乔木等同志,以及轻工业部、文化部的负责人,相继到首都国际机场候机楼参观了这些壁画和其他绘画,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赞这批作品每幅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和题材。许多同志认为,这些壁画是高质量的,是第一流水平的,它为整个机场建筑增添了光彩。”[2]根据邓小平的指示,1979年10月召开的第四次全国文代会上,周扬还在报告里突出地提到了首都机场壁画在艺术上取得的特殊成绩。

从作品的内容看去,首都机场壁画所选择的题材分别是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民俗民风、风景名胜等,这不仅巧妙回避了广为流行的政治题材与主题性创作,还为艺术的形式美探索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从此以后,山水花鸟与各方面的题材都可以画了。而从作品的形式看去,首都机场壁画那强烈的装饰色彩,抒情的艺术风格,人物的抽象变形和夸张,明显超越了传统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既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也深深影响了许多艺术家的创作。但是,对于袁运生的壁画《泼水节——生命的赞歌》却存在褒贬不一的看法。这幅作品用丙烯颜料绘制,为机场壁画中最大的一幅,是根据傣族民间传说画成——相传有个魔王总是欺压百姓,后来被傣族少女杀死,人们之所以要泼水冲洗身体,其实是为了冲洗魔王留下的肮脏血迹,后来这演变为习俗。作品描绘了傣族人民泼水节的狂欢盛景,由担水、分水、泼水、跳舞、沐浴、求偶等部分组成,共画了一百多个人物,充分表达了傣族人民追求幸福的愿望,显得很有诗意,也很浪漫。创作时,袁运生有意在草稿上多加了一些线条,让画中少女看起来好像穿着衣服。直到壁画即将完成,他才把多余的线条去掉,于是,三个全裸女人就在画中出现了。等有关领导发现时,已经没有办法。应该说,袁运生在作品中敢于画全裸女人不光有生活的基础,更与思想解放运动和教育部的通知有关。否则是不可想象的。与现实主义的表现模式不同。在艺术的表现上,艺术家采用的是超现实的构图,这既有利于用线的方式表现对象,也有利于追求装饰化与平面化的效果。因此,更多的专家与群众认为这幅画有新意,有突破,非常优秀。此壁画出现后一个多月,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人们纷纷涌进裸体女人体壁画所在的餐厅,迫不及待地想一睹究竟。海外媒体由此认为,中国在公共场所的墙壁上出现了女人体,预示了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开放。在这里,一幅原本十分普通的壁画,被赋予了政策风向标的特殊含义。而对此画持否定意见的人却认为,在首都机场这样重要的公共场所,让女人体出现有伤风化。曾有人主张修改,可袁运生坚持不肯;也有人去找袁运甫帮忙改,他同样不肯。在1979年年底,甚至还有人以中国美协的名义专门组织过一次现场批判会。有趣的是,在袁运生解释了作品画的是傣族民间传说后,来自中央民族学院的傣族女生都觉得这幅画很好,也没有对画中的裸体提出意见,这使组织者很失望。最终,迫于巨大压力,有关方面先是于1980年给壁画加了个纱帘,好像给裸体女子穿了件衣服。后来到了1982年,又用三合板挡上了壁画。直到1990年9月,北京要开亚运会了,此壁画才重见天日。1982年,美国有一所大学邀请袁运生去做访问艺术家,他一去呆了14年。后返回中央美院教书至今。

女人体自古以来就是个敏感事物。上个世纪20年代,艺术家刘海粟用女人体模特作画曾经引起轩然大波,60 年后这一问题的再提出,足以见得在中国,人们头脑中的封建意识是何等的难以肃清。而今,再没有人对《泼水节—生命的赞歌》说三道四了,而积淀在这一壁画中的故事恰好表明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不可阻拦。

注:

1、见《首都机场裸女壁画风波》(记者武云溥、实习生赵岩整理)载2009年8月28 日《新京报》

2、见《人民日报》1979年10月14日第3版,《我国美术工作者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取得丰硕成果一批大型壁画在首都国际机场放异彩参观的中外人士络绎不绝,给予很高评价》。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