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中国当代艺术之咬文嚼字 2012-10-27 16:45:14 来源:Kanzg 作者:钱浩 点击:
致感谢词是一项很难偷工减料的大工程,情绪流露过多则显矫情,轻描淡写又恐敬意不足。《文艺生活周刊》新增的当代艺术版块既为看网提供了一个发布原创内容的优质平台,也在无形中成为看网编辑们努力提高写作水平的一种鞭策。

戏说中国当代艺术之咬文嚼字

致感谢词是一项很难偷工减料的大工程,情绪流露过多则显矫情,轻描淡写又恐敬意不足。《文艺生活周刊》新增的当代艺术版块既为看网提供了一个发布原创内容的优质平台,也在无形中成为看网编辑们努力提高写作水平的一种鞭策。对于米拉拉主编的信任,我试图寻找机会以五花八门的调戏手段,向这位只闻名未见面的姑娘致以杂耍式的谢意。

或许是基于《文艺生活周刊》的定位,米拉拉对看网供稿的一贯要求仅两字——“生动”,而这恰恰是当下中国当代艺术的相关文字中大面积缺乏的一个关键词。坚硬生涩的辞藻、东拉西扯的拼凑、空洞无味的评述,对那些尝试亲近中国当代艺术的大众造成了巨大的阅读障碍,如同武侠小说中各门各派的武功秘籍,讲究的就是“独特”的行功路线和招式套路,内行拼命装门道、外行看不懂热闹,最终被束之高阁,等待被那少的可怜的武学天才奇遇,修炼之后无外乎两种结果:不是走火入魔,就是在阴差阳错之下神功盖世。

对于在中国当代艺术圈卖弄文字的鱼目混珠之辈,神功盖世的另一种解读无非是名利双收。如何让鱼目装扮得如明珠般光鲜亮丽,既能博得满堂彩,又能卖得盆满钵满呢?最便捷的途径便是搬弄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论和符号化的词汇,以此来掩饰自身思考的苍白和知识的贫瘠。中国人对所谓小众精英的英雄式崇拜以及隔行如隔山的自卑感,则为鱼目混珠营造了扑朔迷离的氛围:“哇,好华丽高深的当代艺术,我看不懂一定是因为我自己太外行了。”

而那些走火入魔的牺牲品,或许毙命前才恍然大悟“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当意识到装牛逼、混圈子、耍文字才是风生水起的必要条件时,理想主义者暴起抗争,身残志坚者垂死挣扎,身坚志残者随波逐流,心灰意冷者安分守己地回家卖红薯吧。具有中国特色的顽强的从众心理决定了随波逐流者牢牢霸占排行榜第一的位置。你好我好大家好,谁学不会妥协呢?衣食住行、人情世故无不是压得人弯腰折节的巨石。

当从众者形成大部队,艰涩、隐晦、空话、套话便成为一篇“好”的艺术类文章习惯性的假象,无论艺术评论还是各种官方、媒体的新闻稿都变得生硬冰冷不近人情。当局者自知却羞于承认,旁观者和新手们误以为原本如此。一个群体制造的铺天盖地长时间存在的谎言和规则让假象顺其自然地转变为一个肥皂泡般的“真相”,谁敢戳破谁就断了一个利益集团的财路,必不被容于圈子。你是戳呢还是不戳?

本来当代艺术这玩意吧,是阳春白雪也好,是下里巴人也好,完全不必当做鬼神般去敬畏。每个观赏和评论的人不同的生活阅历和理论水平决定了所看到艺术品的内容和感受自有深浅,不必为了遮羞而寻找各种花哨的手段掩饰自己的浅薄。缺乏艺术理论就恶补,文字组织能力差就多练笔,只要你对生活拥有细腻的触觉,那基于自身成长的审美趣味是不会落伍的,无论如何先锋的艺术作品都不可能完全脱离当下生活的时代背景,艺术家又不是从未来穿越回来的。不用害怕主观,只要避免草率,独立思辨,敢于发言。艺术植根于生活,与艺术匹配的文字自然应该将艺术重新解构到大众能理解的范畴。

最后说一句,如果当你实在理解不了某个当代艺术作品的时候,你或许应该仔细考虑下它到底是一个作品,还是只算一个滥竽充数的二逼玩意。

 


【编辑:赵丹】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