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永进:从抽象美到现代式行画 2012-10-27 16:51:20 来源:美术报 作者:宋永进 点击:
“抽象美”的概念最初由吴冠中在《关于抽象美》一文中提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广泛流传。抽象美是指抽离了客观物象的具体形态,而仅凭点、线、面、色彩、纹理等抽象元素的组合所体现的一种形式之美。

“抽象美”的概念最初由吴冠中在《关于抽象美》一文中提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广泛流传。抽象美是指抽离了客观物象的具体形态,而仅凭点、线、面、色彩、纹理等抽象元素的组合所体现的一种形式之美。

“抽象美”的美学根源来自西方现代美术。西方现代美术对中国美术的影响主要有两次,一次发生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林风眠、刘海粟、吴大羽等美术教育家把西方现代美术介绍到中国,由于政治的原因,这段影响很快就远离了人们的视野;另一次发生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现代艺术观念蜂拥而入,并掀起了“八五美术新潮”,但紧接着又被九十年代火爆的艺术市场所淹没。急匆匆的两次西方现代艺术思潮和运动,都没能来得及让中国艺术家静下心来做一番深入探究,最后只有把西方现代美术的表面形式权当本质精华囫囵吞枣了。

“抽象美”的理论正是中国美术界对西方现代美术思想的一种片面理解。西方现代美术虽然十分注重形式的经营和拓展,画面也具有抽象美的特质,但更注重绘画的观看方式,强调画家个性的确立和解放,而不单纯是营造一种与画家和现实无关的画面形式美。过分强调艺术形式和抽象美的独立审美意义,必将淡化艺术与人、艺术与客观现实的关系,最终背离艺术的本质。众所周知,西方现代美术后期,正是因为割裂了艺术与现实的联系,最终被后现代艺术思想所颠覆。当画面脱离了具体对象的现实情境,剥离了画家独有的个性、气质以及不断变化的思想和情绪,成为一种纯粹的抽象美时,绘画渐渐失去了鲜活的个性特色,成了一种缺乏灵魂的、空洞乏味的、单一的、干巴巴的绘画图式。

艺术活动一旦丢弃了个体精神的追求和个性的探索,剩下的就只有单纯的技术性劳动了。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更新”,各种“先进”的或讨巧的方法必将替代原先“落后”的、“初级”的制作技术。这样一来,绘画技术的难度大大降低了。于是,本来通过“初级”的制作方法很难达到的那种技术“高度”,尚能令读者感到一丝感动和敬畏,那个艰苦的制作过程在画布上所留下的一个个“精彩”的划痕,尚能给读者一份感慨或遐想,而今不仅艺术的内在性丢失了,而且连这些外在的“看点”都将丧失殆尽,因为,一个普通的技术工就已经能够替代艺术家熟练、轻松地掌握技术的“秘诀”,并“高效优质”地完成这项“神圣”的艺术活动。技术上的“进步”为批量化的大生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人们无须关注客观对象,无须洞察现实生活,只需在作坊中闭门造车,通过材质的运用、肌理的制作和油彩的调配,一件又一件具有“抽象美”的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地不断冒出。

当一些专业画家还自我陶醉于这种重复性的制作游戏中,并津津乐道于其中的艺术“奥妙”时,当一些美术理论家还在满怀激情地赞美色彩的构成美、点线面的节奏美、绘画的笔触美、材质的肌理美时,当一些专业美术评委为自认为颇具前瞻性的眼光发现并力荐具有抽象美的作品提名获奖时,却不曾想,“抽象美”不仅已经频繁地出现于大学低年级的基础课堂上,还遍布于各大小宾馆和饭店的大厅和客房里,乃至不雅的卫生间。

我们恍然大悟,原来缺乏深度探究的“抽象美”刚刚登上“高雅”的艺术殿堂,就已经被广泛“普及”,甚至早已被沦为一种更为表面、更为低俗的现代式的商业行画了。

 


【编辑:赵丹】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