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砸抢”,是艺术还是闹剧? 2012-10-29 14:21:53 来源:《收藏投资导刊》 作者:齐廷杰 点击:
2012年夏秋之际,艺术界发生了几件值得关注的事件,先是跨界艺术家韩啸在北京丽都美容医院现场表演“隆胸手术行为”、今日美术馆举办“今日不做整形”观念艺术展,而后由陈进策划的第十三届“OPEN行为艺术节”在798艺术区上演。

遭“@党”破坏的艺术空间门口

遭“@党”破坏的艺术空间门口

2012年夏秋之际,艺术界发生了几件值得关注的事件,先是跨界艺术家韩啸在北京丽都美容医院现场表演“隆胸手术行为”、今日美术馆举办“今日不做整形”观念艺术展,而后由陈进策划的第十三届“OPEN行为艺术节”在798艺术区上演。就在“OPEN行为艺术节”开幕的当晚,也就是8月31日凌晨,由《艺术时代》主编康学儒等人联合创办的草场地五平米空间“我们说要有空间于是就有了空间”遭到不明人士的“打砸抢”,空间的窗户被打破,正在展出的艺术家李一樊的作品《红蓝主义》被盗走,康学儒得到消息连夜赶到空间,当大家都在质疑此事件为谁所为时,微博上名为“@党事件”的用户于9月1日凌晨宣布对此事件负责,声称在艺术家不知情的情况下,“强行介入”并运走正在展出的作品,并对空间以及艺术家造成的一切损失承担全部责任。与此同时,康学儒在微博发文称经过调查,此次事件是两男两女黑桥艺术家所为,其中一为姚姓艺术家,一为胡姓艺术家,是一次有预谋的行为艺术,意在“基于热点事件引发思考,并在社会生活中做出一系列干预”。至此,事件的来龙去脉已经清楚,然而,这一事件,又牵扯出一系列我们对于“行为艺术”方式及语言问题的讨论与理解。抛去在行为艺术语言正常逻辑思维内的“韩啸整形”、“OPEN行为艺术节”这2个事件,单就“打砸抢”,笔者尝试分析之。

行为艺术的底线

行为艺术之所以能够成立,条件之一即是在严肃的学术理论范畴内,针对具体的问题情境以身体为主要媒介诉诸艺术观念,它可以感性,也可以理性。身体作为人类共有的媒介,由于其直接性、可操作性、可塑性成为艺术家传输艺术观念的有力武器。纵观美术史,《为无名山增高一米》、《寻人启事》、阿布拉莫维奇等的行为艺术无论从学理还是法理都经得住历史的考验。然而,易于操作与可实施性不代表行为艺术的生发没有底线,比如朱昱的吃死婴系列,至今在学术界仍是争议的话题。此次“@党事件”主谋的所谓“打砸抢”行为艺术,虽然他们事先在微博上预设了问题情境,可由于实施过程的简单粗暴,以及触犯到的法律问题,都使得他们此次的行为经不起推敲。行为艺术从更本质的角度看,它不仅是关于行为的艺术,而且是关于行为制度的艺术。从这个意义上讲,行为艺术是对人的同情和关怀,是对人的行为自由更是对人的精神自由的投入和关注。当然这种自由不是个人主义的绝对自由,由此行为艺术需要明确的道德界限,即是说一个人的自由必须也只能以他人的自由作为边界。所以,康学儒在微博上质疑,“@党事件”不是强行介入,而是强盗介入。他们的行为,差点诱使患有心脏病的房东旧病复发。这种方式,已经严重侵犯了空间的独立性以及他者的自由度。

行为艺术与行为的语言转译

假如任何行为都能够称之为行为艺术的话,那这个世界正常的秩序肯定会被打乱。行为上升到行为艺术,需要艺术语言的转译。比如在医院中,医生进行正常的手术就是一种医疗行为,而称不上行为艺术,假设要称之为艺术的话,如韩啸的“整形行为艺术”,需要确定行为实施者的艺术家身份,仅仅有艺术家的身份还不够,批评家王林认为,正常行为的陌生化和反常行为的意识化(即日常行为的非日常化)才是行为艺术产生意义的基础。“@党事件”的成员,虽然具有艺术家的身份,却忽略了行为与行为艺术之间的语言转译。首先,在没有房主在场的情况下,通过砸窗户的极端方式介入空间,在未取得任何允许的情况下偷走艺术作品,这在法律上是很明确的偷盗行为,虽然“@党事件”不存在主观意义上的“盗窃”行为,无论他们冠以何种“行为艺术”的名义,都摆脱不了法律上偷盗的事实。其次,如被盗艺术作品所有者李一樊所说,如果“@党事件”是要挑战禁忌,为何不选取尤伦斯、佩斯呢,那样才具有真正的社会学意义,“@党事件”所标榜的“强行介入”也具有了相应的逻辑基础。遗憾的是,“@党事件”的行为不足以支撑其成为艺术的理由。

是闹剧不是艺术!

“打砸抢”事件引发了连锁反映,先是五平米空间相关负责人被怀疑“监守自盗”,是一场有预谋的“炒作行为”,而后房东与周围村民在面对“突发状况”所受到的惊吓与身体抱恙,然后是“@党事件”如同塔利班组织一样宣称对事件负责。这种无厘头的方式使得整个事件成为一场彻头彻尾的闹剧,康学儒在9月2日发表微博说:“晚上9点接到房东打来的电话,我们被打砸的空间受到草场地村委会的关注,他们准备介入调查。午夜12点,听见楼下烧烤摊某熟悉的人高声谈论打砸事件,批判这种艺术行为。一个无聊的行为突然成了一个谈论的事件,尽管都是围绕着艺术,但真与当代艺术无关。”然而,此次闹剧,如同李一樊说的那样:事件应该带给我们什么触动吧。我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摩,“闹剧”带来的触动,不仅关乎行为艺术,它的触角,应该会辐射到更远的层面。

(本文纸质发表媒体为《收藏投资导刊》)
 

【相关阅读】

在西方艺术中神学批判先于道德批判和打官司

 


【编辑:于睿婷】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