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性的践行者—赵无极给中国当代艺术的启示 2012-10-29 15:23:14 来源:《东方艺术》 作者:刘军平 点击:
为了说明赵无极的艺术和中国当代艺术,本人认为在“中国性”前面须加两个字“现代”或“当代”,这样一方面不能和传统的问题产生混淆,另一方面更能有效地说明中国当代艺术的“现代性”特点。“现代”是创造更新的方面,在这里表示时代特征;“中国性”是传承关系。

赵无极作品

赵无极作品

中国的当代艺术不同于其它任何国家的当代艺术,在受西方文化艺术影响的同时其有自身历时性演变发展的轨迹,最重要的是,中国的当代艺术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有不可割舍的关联,这也正是这次成都双年展“溪山清远”的用意所在。但是,中国的当代艺术有更为复杂的特征,那就是西方艺术史经历了线索清晰的古典、现代、后现代及当代等阶段的发展演变,而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西方各种古今艺术派别及形式进入国门,这些对中国人都是新的或须补充学习的,所以会出现如今这样现代、前现代以及后现代等共存的复杂局面。要建立中国当代艺术理论与实践的缜密体系,赵无极的典型个案可以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关于“中国性”与“现代中国性”

“而照我看来,‘中国性’则是一个更丰富、更具有针对性的文化存在,不管它是在沉睡还是在苏醒,都具有比‘现代性’ (还有以前的很多‘性’)更值得人们去关注和探求。这就是‘中国性’问题提出的原因。或许这是对于‘现代性’的一种补充,意在话语的边缘地带另开出一个空间,弥补作为想象和虚构的意识形态话语的不足,也是为了引起人们注意现代性和中国性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i] 。关于“中国性”或者“中华性”的提出并不仅限于中国当代艺术界,在思想界、文学界以及其他领域都有涉及, “中国性”的内涵上具有更为广阔的领域和理论界定,而且处于动态的补充、发展过程,葛兆光、高名潞、王林、刘悦笛、孙振华、管郁达、顾丞峰、吴志宏、殷国明等学者都有相关的论述。

就本人而言,“中国性”是立足世界文化视域的一个概念,在全球一切文明中如何体现中国文化艺术的“性”的特点,绝对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和“中国模式”,也不等于“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理念。“中国性”是在国际舞台中如何树立中国从传统走来的现当代特点,是如何界定文化艺术在国际性的位置,以及说明中国艺术的个体自由性与集权主义、全球化与在地性等关系问题的一个理论体系。“中国性”的提出更是针对文化艺术的“现代性”提出的,面对文化不断演进的发展,每个时代都会有一定的理论体系说明这种文化艺术现象的内在本质关系,“中国性”能更好地达到这些效果。

为了与说明赵无极的艺术和中国当代艺术,本人认为在“中国性”前面须加两个字“现代”或“当代”,这样一方面不能和传统的问题产生混淆,另一方面更能有效地说明中国当代艺术的“现代性”特点。“现代”是创造更新的方面,在这里表示时代特征;“中国性”是传承关系,在这里表示地缘特点,有一种国际语境中的“在地性”(Site-specific)和“本土性”,有了“现代中国性”的理论基础,也就能很好地讨论赵无极的艺术和中国的当代艺术。

二、赵无极艺术的“现代中国性”生成

赵无极成熟期的创作将中国文人画的生命性的本质体验融入其中,纵观东西、随意涂抹,其画面处于中国早期哲学的理念之中。赵无极的创作深刻体现了“现代中国性”,其创作有生成和感受的逻辑性,即“在空的状态中实现一切”的终极关怀。为了说明赵无极“现代中国性”的艺术历程,我们把赵无极1921-1998年近80年艺术历程的创作分为三个时期:“中国化时期”(1921年-1948年)、“去中国化时期”(1948年-1954年)以及“再中国化时期”(1954年-1998年)。

(一)、赵无极艺术的“中国化时期”(1921年-1948年)

赵无极早年出生在中国北京的一个经济、文化背景很好的家庭之中,家族可以追溯到宋朝皇族,家中良好的经济条件给他提供了衣食无愁安心从事艺术的一个基础,文化艺术的熏陶培养造成了他很早对艺术学习的可能性。尤其重要的是,赵无极小时候经常面对家中收藏的赵孟頫、米芾等中国书画大师的作品长大,直到他14岁进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该校中国经典文化学习还时常伴随着他。他在该校6年学习的中国文化艺术课程有:国画临摹、书法理论等,杭州艺专的老师也是当时中国艺术方面最优秀的老师。直到赵无极1948年前往巴黎之前的27年里,“中国化”的文脉是一直深厚地影响着他,而且这个文脉是赵无极儿童、少年及青年时代接受的,赵无极对艺术的 “第一口奶”吃的中国的,是中国体系原汁原味的也是很优秀的,这是他后来艺术发展的一个“根”、一个“源”,后来赵无极的一切艺术的辉煌都与此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二)、赵无极艺术的“去中国化时期”(1948年-1954年)

从20世纪初到1945年二战结束,西方的美术已经完成了第一个关键的历程,即现代主义(modernism)已经风起云涌地开展、繁荣并踏上历史的主流,同时处于上一个时期的传统派、学院派与此难舍难分并存这个阶段。这时候即1948年,幸运的赵无极踏上了许多艺术家早已梦想的艺术之都——巴黎,法国在此之前已经历了美术史的古典、新古典、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现代主义等人类最优秀的艺术阶段,在卢浮宫等博物馆、学校积累了许多这些阶段的艺术作品、资料和优秀的人员。赵无极在这里结识了一大批文艺界及各个方面的朋友:汉斯·哈同、尼古拉·德·斯塔埃尔、亨利·米肖、皮埃尔·洛布等,多赛画廊是他们经常聚会的地方,1950年到1978年他连续参加了“五月沙龙”,带着他在国内林风眠等老师传授给他的前期绘画的历程,西方雷诺阿、莫里迪阿尼、塞尚、马蒂斯、毕加索等人的作品都成了他“去中国化”、“去传统”艺术历程中的重要坐标。

(三)、赵无极艺术的“再中国化时期”(1954年-1998年)

在1951-1952年伯尔尼的展览上赵无极发现了克利,这成为激活他由“去中国化”转换到“再中国化”的契机,因为克利是受东方文化的影响,又是西方的艺术家,这种特殊的“隔岸看花”的艺术使赵无极感受很深并体现在他的创作中。米肖在他这两年的展览中写道:“使直线在若即若离中显露、折断和颤动,画出悠闲漫步的曲曲折折和飘渺梦幻的蛛丝马迹……带着那种中国农村的节日气氛,陶醉在符号的王国之中。”[ii],在赵无极与当时的文艺思潮紧密联系,非常注重绘画的非叙事性因素,他的作品逐渐变的含混不清,以往较为清晰的人物、静物、花卉等不复存在,阿兰·儒富瓦在《艺术》中写道:“赵无极的作品明确反映了中国人的宇宙观如何成为全球性现代观点的,是虚无玄远,而非冥想的对象,反映着冥想的精神。”[iii]随后,赵无极在巴黎法兰西画廊、纽约库兹画廊、马德里科尔多瓦里奇奥等画廊及博物馆举办展览,受到世界各地艺术展览机构和出版机构的热烈欢迎,而且重要的是,他将中国和法国的生活、文化相结合表现到他的作品,他的作品里既有法国的情致还有中国的空间感。70年代中国之行是他的生活和艺术“再中国化”的又一次提升。

三、赵无极艺术实践给中国当代艺术的启示

中国的当代艺术自发源之初,就有一种个体自由精神渗透在里面,在追求“现代性”的过程中许多艺术家是与中国的传统艺术有着不解之缘,甚至许多艺术家的学习背景就是传统典型的国画家、民间艺术家或者文化学者。因此,中国越是传统的文化资源越有可能成为当代艺术创作的宝贵财富之一,关键需要一定眼界和修养的人来激活。赵无极的作品成功地印证了这一切,他的艺术历程能给我们以全方位的启示,能给中国甚至亚洲的当代艺术的价值观、新的现代性、文化假设等方面的问题给以深深的思考。

(一)、“在地性”文化“重新打量”的启示

对本土文化的学习和继承能从赵无极的身上学很多东西,我们如今的继承传统的方式很多,民间艺人是一种继承方式,中国传统国画方面的艺术家也是一种继承方式,但是理念、方式和文化视野的开阔面与赵无极不大相同。对传统文化资源批判的继承才是正确之路,每一种伟大的文化艺术在经过很长时间发展后,如果不“重新打量”会失去其生命力。中国(甚至亚洲)只有在追求现代性的过程中才能真正保持自己的民族性或差异性,真正的 “中国性”才能真正实现,限制在传统艺术条条框框的艺术思想始终会有问题。所以,我们的当代艺术必须抛弃对自身特异性的自恋,接纳现代文明的普世价值。油画或者其它当代艺术这种方式本来是西方强势文化所具有的东西,有“全球主义”的典型特性,赵无极在面对“现代性”的同时,一方面处理好了“全球性”,另一方面对极端民族主义进行了挑战 ,“不要一味说‘要发扬本国文化’。本国文化的发扬,还得靠重新创造。我的悖论是:传统文化,只有我们在每个时代对其重新打量、从头创造的前提下,才有可能真正存活下去。”[iv]。因此,狭隘的民族文化主义是不对的,没有自身文化的艺术更是危险的。

(二)、“风筝理念”的启示

1948年赵无极走出国门,接纳西方现代艺术的一切优秀成果,甚至当时最前沿的西方艺术的理念,这个艺术上“放出的风筝”已经很远、很高,但是,赵无极不管将这个“风筝”放得再远、再离其本土的“不同”,他也不断“线”、能收的回来。而且,他在远方欧洲学习发展的过程中,始终有一条不断地“线”联系着,他的少年及青年时期同质文化始终是其艺术发展的根基。夏加尔的作品至今我们能感受到俄国宗教艺术和犹太民间民俗艺术的影子在里面,这和他小时候的历程很有关系。后来的徐冰去美国的创作也是深刻体现了这种理念,徐冰的成功也是很好地发展了“中国性”理论,是站在时代性上创作发展区别于他国艺术家的、有自己体验和文化背景的当代艺术。夏加尔、赵无极、蔡国强、徐冰这些成功的做法给中国的当代艺术以很大启迪,“风筝理念”在中国或者世界优秀的一切艺术家身上都能体现出来。“现代中国性”体现不一定要在国外体现,具体到国内的隋建国、吕胜中、任戬、谷文达等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及艺术历程中我们都能看到这些线索的存在。

(三)、“个体自由性”和“非官方性”的启示

中国20世纪现代性的努力始终朝着自由、民主的方向努力,不管是新文化运动还是后来的美学大讨论都是解决中国人思想启蒙、解决哲学如何落地的最基本问题。80年代开始的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主要解决的也是个体自由和思想界的问题,“重要的不是艺术”(栗宪庭语)。赵无极作为横跨20世纪重要时期的一代文化人,他选择的是个体自由——去巴黎学习发展,走的不是中国模式的艺术运作发展,可以说是一套个体自由和公民社会的文化历程,他始终捍卫民主和民间的文化资源,他的作品里始终渗透了这些民间文化的精髓。赵无极1972年中国之行中带回了户县农民画后在法国展出,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他对民间的文化资源的认同感。由于本人经常提到赵无极,有位基层的非专业人员的朋友曾经问我:“赵无极是不是中国美协的?”对待这样无奈的问题,可以看出集权主义和文化资本主义在许多人心中的影响是多么地深刻!“现代中国性”不光是全球化的问题,其民间性、个体自由性以及集结在这些方面的地域性等问题的路程还要很长一段时间的路程要走。

(四)、“向人类一切文明开放”的启示

上个世纪40年代,赵无极在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份很理想的工作,而且他当时在国内艺术界已经处于蒸蒸日上的局面。但是,为了开阔视野、主动和国际艺术接触,1948年他带着他的夫人兰兰举家迁往陌生的巴黎,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艺术方式。艺术家需要新的环境和思潮来激活,需要不断更新才能出现新的东西,连齐白石坚持认定:宁可饿死北京也要“衰年变法”,他们的理念是相同的。赵无极去往法国,一方面是接触国际艺术舞台的新知识,另一方面,他的主动出击、学习法语参展国际展览,这样西方的文化艺术界才能了解 “中国性”,了解中国背景出来走向艺术国际的艺术家,这样才能进入和改变西方的话语权。只有主动和人类所有优秀的文明开放与接触,这样,才能真正巩固和发展自身的独特性,否则很可能使精心维护的特异性变成别人同情和看稀奇的对象,或者被人当做“野花”采摘,感觉到可有可无的一样,而不是被大家认可和尊重。所以,中国的当代艺术目前主要的工作并不是“文化假设”的问题,也不是重写世界艺术史的问题,更不是反帝国主义文化的问题,现在还需要开放的视角“主动出击”、大量策展溶入对方,让国际舞台上的领域更多地了解“中国性”,认识中国艺术、接纳中国的当代艺术。

总之,赵无极的创作如同贝聿铭、三宅一生一样经过长时间西方体系的学习,却没有“全盘西化”而是诉诸于“中国性”的探索。赵无极个案对中国的当代艺术启发很大,他的艺术历程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当代艺术要健康的发展必须立足世界的视域,吸取人类一切优秀的文化,秉承“现代中国性”的理念。对自身文化上,我们要时刻警惕性的认识到:“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种主张或许失之偏颇;但完全没有民族特色的同质文化,也肯定希望渺茫。只有如此,随着中国的内强外延,若干时日后,中国的当代艺术一定会有一套合理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孕育出来。

注释:

[i]殷国明等《对话∶“中国性”与“现代性”——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话语选择》,《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2月,22页

[ii] 《赵无极绘画六十年回顾》,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10月第一版,280页

[iii] 同上,281页

[iv] 齐泽克,参见2007年6月15日《新京报》C11版

(本文发表于2011年《东方艺术》11期)

 【相关阅读】

 李向阳:赵无极的“存在”和我们的“存在”

 王俊英:赵无极晚景凄凉是艺术之痛

赵无极:中西之道 我绘画的源泉来自中国

赵无极 朱德群抽象表现主义的艺术探索

 


【编辑:于睿婷】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