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远凌:摄影也是一种修行 2012-10-30 13:48:50 来源:CBSi中国·蜂鸟网 作者:释藤 点击:
这些人的脸上,看似没有任何表情,但却庄重而肃穆,透过王远凌的镜头,我们无意中感知到一种弥漫在骨子里的整饬——那种内心深处的情感自然地流露在拍摄对象身上,无意中却渗透出一些忧伤和不舍,让人在读取的那一刻,便被温柔击中,不得动弹。

王远凌

首届全国青年摄影展、2011连州国际摄影年展,青年摄影师王远凌的一组《十八梯》,让许多人为之驻足,当然也包括我。

在这些充满了人文气息的影像里,渗透着浅淡的清愁,温和的影调,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景,通过人和环境的结合,自然地呈现出一种平等和互知的气息,仿佛隔壁邻居之间在唠叨、话语,轻易地直达内心。

曾经看过姜健拍摄的《主人》,以环境肖像的形式辅以大景深的环境细节,在为中原大地上的农民造像的同时,也展示了正统意识形态、当代大众文化与传统文化并存、对峙与黏合在农民生活空间中的现实景观。姜健照片中的河南农民们的家庭空间成为了他的拍摄对象的现实背景,尤其是“中堂”这个空间成为了构成这些肖像照片的丰富内容的一个重要因素。

王远凌的作品,影像类型同属环境肖像,不过和姜建的《主人》不同。首先是他选取的对象和背景:十八梯,这个在重庆居住人口最密集,最热闹的地方,随着经济发展城市扩张,新的城市中心向上而行,原来的老城区开始走向衰落,原来的老屋和街巷都将被夷为平地,随着高楼大厦的拔地而起,旧时的记忆将灰飞烟灭,一切都将不复存在。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作为摄影记者的王远凌,突然之间觉得有些疼痛:他在想被拆迁后的“十八梯”将会永远成为回忆,但是那些根深蒂固的乡愁和骨子里的眷恋呢,又将何去何从?于是他觉得自己该做点什么了,那就是用视觉影像去留存一份属于十八梯的档案,这个档案不仅仅是留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是给未来和社会留下一些有价值的史料。于是精心策划,做好文案,王远凌便义无反顾地投入了拍摄。

王远凌对影像控制的恰到好处,他选取大画幅相机,特制的闪光灯,景深和拍摄对象之间的距离等多方面进行预先控制,使得拍摄出来的作品呈现最好的视觉效果。这些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安然地站或坐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极有尊严地被镜头一一定格。

这些人的脸上,看似没有任何表情,但却庄重而肃穆,透过王远凌的镜头,我们无意中感知到一种弥漫在骨子里的整饬——那种内心深处的情感自然地流露在拍摄对象身上,无意中却渗透出一些忧伤和不舍,让人在读取的那一刻,便被温柔击中,不得动弹。通过这些影像,我们看到了人和人之间的一种尊重,那份来自心底的信念执着而顽强,也是那么的温暖。

简言之,王远凌的这组环境肖像体现了他在拍摄时的诚意——十八梯的居民在照片中的存在感,真实而不矫情,尽管生活在条件恶劣的“下城”,但从每个人体面的着装、姿态、表情来看,他们都拥有着作为一个人的尊严。这些细节证明了摄影师的讲究和思考。


王远凌作品《十八梯》

与其说这组《十八梯》成就了摄影师王远凌,让他跻身国内知名摄影师行列,还不如说他对于拍摄对象的用心凝视,让观者接纳了这样的影像呈现。那么成名后的王远凌在做什么?是放弃了对于这种视觉文献的继续拍摄呢?还是寻找着更多即将消逝的风景?带着疑惑和好奇,我走近了王远凌,和他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记者:你是摄影记者出身,这个特殊的职业是否给了你很多历练?

王远凌:对于摄影记者的经历我必须感恩,因为短时间内类似摄影的速成对一个摄影师的帮助还是很大的。你所看、所感、所经历的,都必须在短时间内成为一张照片。渐渐地,这培养出了一些摄影者对于摄影的直觉,或者说视觉经验。我是进报社前一年才开始拍照的。我不像其他好多摄影记者,有实习经历,我是厚着脸皮去应聘的,带着一些拍自藏区的糖水人文片。

释藤 :你带糖水片去应聘报社,他们能够接受吗?

王远凌:我就说自己特别喜欢这个职业,希望他们能够让我试试。不过我能进报社最主要的原因是我考试成绩好,会写文字,因为之前准备了两年的研究生考试,报的就是新闻摄影,不过没考上。后来我发现,摄影是实践,特别是新闻摄影。不过进了报社之后,我开始还被编辑骂哭过呢!

记者: 是吗?嫌你拍的不好吗?

王远凌:是啊,很重要的稿子,我就随便按了几张。当时我还在怀疑自己到底适不适合做摄影记者,但我们老大(即时任重庆时报摄影部主任王桂江——编者注)说,你要是真觉得自己不适合,第二天就立马滚蛋,要是你还想做,忘了今天。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