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远凌:摄影也是一种修行 2012-10-30 13:48:50 来源:CBSi中国·蜂鸟网 作者:释藤 点击:
这些人的脸上,看似没有任何表情,但却庄重而肃穆,透过王远凌的镜头,我们无意中感知到一种弥漫在骨子里的整饬——那种内心深处的情感自然地流露在拍摄对象身上,无意中却渗透出一些忧伤和不舍,让人在读取的那一刻,便被温柔击中,不得动弹。

记者:说的有道理,这个问题本身就存在矛盾。

王远凌:对,要看放在什么样的语境下,所以,语境不详,我就很难对这个问题做出理解,如果放在整个摄影的体系下,这句话肯定是错的。

记者:其实这个原点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呢,就是回归内心,比如说摄影的本体语言、摄影的手法,等等一些东西。

王远凌:还是语境的关系。如果原点说的是内心,那又有一个问题,有些作为宣传任务的新闻照片,有些作为广告的商业照片,是不是就完全回归到原点,回归到内心了呢?摄影对于一些人来说是个工具,对一些人来说是个爱好,还有些人当事业,当然也会有人当信仰,甚至对有些人根本就毫无意义。

释藤:换句话说,这个问题太概念化、太模糊了。

王远凌:对,摄影是个需要具体化的概念。所以,我是反对在摄影上谈一些大问题的。所以,谈摄影不如谈照片,或许是我还没有能力去谈摄影吧。

释藤:记得你和我说摄影也是修行,这又让我想到了你的《十八梯》。

王远凌:对,我离开报社的时候,就跟我老大说过,我在这里的修行结束了。

我也一直这样认为,照片是能让人看了舒服的东西

释藤:你的作品用一种人性特有的光辉和温暖打动了很多人。其实这样的环境肖像拍的人很多,你觉得你的优势何在?

王远凌:在中国,作为纪实的肖像摄影这几年才开始普遍流行起来.之前我印象中深刻的有姜健老师的《主人》,肖全的《我们这一代》,宋朝的《矿工》,等等,但都不多,特别是对于底层人肖像,就更少,我可能只是钻了中间一个空子吧。

记者:实际上你做的很好,比如拍摄的手法上,呈现的影调等。开始没有周密的计划吗?

王远凌:真的没有,尝试了好几种相机,好几种拍法。有朋友说过,你虽然用大画幅相机,但是你用的却是反大画幅的方式。

记者:为什么这样说呢?

王远凌:因为大画幅追求的是小光圈,长景深,清晰的高密度,高质感,但我都是用大光圈,浅景深。用大光圈拍摄,是新闻、报道摄影师常用的手法,因为这样可以获得更高的快门速度。这么弱的光线下,拍人,我也吃不准啊。

记者:歪打正着,反其道而行之,你是第一次用这种相机吗?

王远凌:因为我之前不知道大画幅该怎么拍。所以,我可能在无意识中打破了一些约定俗成。在我看来相机嘛,无非就是光圈、快门、感光度的组合。

记者:这样拍的话,你的整个节奏就慢下来了吧?

王远凌:相对慢了很多。其实刚开始拍的时候,手忙脚乱,到了后来,对于相机操作熟悉之后,就游刃有余了,而且刚开始的思考完全是一种直觉。古人不是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估计就是这个道理。

记者:对,古人的很多话还是值得借鉴的。

王远凌:以前在报社,想着把照片拍好,到处看照片,是有帮助的,那时,到处要别人收藏的照片,饥渴啊!都有这样一个过程,天才毕竟是少数。

记者:后天的勤奋更重要。那时候你哪些类型的片子看的比较多?纪实、风光?

王远凌:都看,现代摄影趋向于融合,目的在于打破分类。但可能我所做的还是更偏向于更艺术化的纪实吧。

记者:纪实照片艺术化,这一点其实也是你的特性,那你今后创作的影像是否还会沿袭这种拍摄手法呢

王远凌:是的,现在正在拍摄的《降解的乡村》也是这样。

记者:《降解的乡村》,很有意思的名字。可以简单透露一下情况吗?

王远凌:在我个人网站上有一些片子。这实际上是一个合作项目,项目发起者要做一个探讨中国当下状态和未来思考的纪实性项目,然后在网上找摄影师。我当时觉得还比较有意思,就参与了其中的一个,关于四川大巴山山区,农村荒漠化的项目,就是降解的乡村。至于为什么说合作了,是因为他们可以给我一定的经费,用以路费什么的,但是没有额外报酬。

记者:公益性的严肃摄影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其中似乎还需要摄影师自己独立去完成很多东西?

王远凌:对,我还要自己写文字。而且完全是自己去找点拍,反正我也是瞎转悠,但我不会拍得太传统纪实。

记者:延续你的风格,照片的影调总是让人感觉很舒服。

王远凌:我以前看一部卡通片,《中华小当家》。里面说的是做菜的,有句话说,饭菜是能让人感到幸福的东西,对于摄影,我也一直这样认为,照片是能让人看了舒服的东西,这种舒服不是说安逸,而是在感官上愿意接受。当然这不代表纯美,自己的态度不能丢失。

记者:这样的感觉很棒,也会很符合大众的口味。说起来,你喜欢的摄影师有哪些?谁对你的影响最深?

王远凌:我时常会喜欢某个摄影师的某些照片,但并不固定。其实对我影响最深的是玛格南的纪实摄影体系,全世界好多人都受他们影响太深了,深到后来要慢慢去摆脱。还有就是战地摄影师詹姆斯·纳切威,看了关于他的电影《战地摄影师》我才打算走上摄影之路。当然,国内的摄影师也有人对我有所影响,比如严明、游莉、张晓、孙彦初等这些朋友。在我还是一个记者的时候,他们让我看到了摄影更多的可能。反正帮助和影响过我的人太多了,其中严明算是帮助最大的。当然,我也读了很多摄影史、摄影理论的图书和画册,比如《摄影的精神》《明室》《论摄影》等。

记者:这个问题可能有些敏感,好像有人说过你的作品风格有点像严明,你怎么想?

王远凌:有人说过。其实很正常啊,有一段时间,其实除开当摄影记者的经历,我和我所处于的环境还是很闭塞的,当时对于真正的摄影还知之甚少,但已经觉得要有所转变,所以,就常跟他聊,一年中也约着出去一两次。所以,在内容、表现方式上就会有相似,就当是共同进步嘛。好多摄影师都结伴同行过,中国的、外国的,只是那个时候我的个人意思还比较混沌而已。

记者: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现在仍有很多人喜欢拍胶片,你好像也是,你是否觉得这样拍摄的过程给了你更多思考的空间?

王远凌:我有个故事,来自于小时候那些讲道理的读物:说大书法家米芾,小时候常常也写不好字,有一天来了一个秀才,米芾就向他去请教,秀才说,我这里有一种纸,能让你写好字,但是,这个纸很贵,要好几两银子一张。米芾带着半信半疑的心买了一张,回家后,却迟迟不敢动笔,因为这个纸很贵,他怕写上去没有写好,于是接下来的几天时间他都在想,我该在上面写什么呢,怎么写呢,当他想得无比清楚的时候才真正动笔,自然,这个字就比原来的好很多。这也是我为什么拍胶卷的原因。

记者:寓意很明显,其实这就是一个过程,须细思量,慢推敲。我记得你曾经说过一句话:摄影需要温情的凝视,你现在还这么看吗?

王远凌:我心永恒,涛声依旧……

 

 


【编辑:李洪雷】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