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小万空间绘画 2012-10-30 14:31:58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点击:
艺术家总是不断的试图用作品来寻找、探索他们心中想要表达的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从现代艺术大展到90年代末,夏小万都没有停下来用他的画笔创造富于想象力的生命形态。在他的笔下,生命、浪漫、悲剧、创伤不断的交融在这个时期他的油画创作中。

艺术家总是不断的试图用作品来寻找、探索他们心中想要表达的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从现代艺术大展到90年代末,夏小万都没有停下来用他的画笔创造富于想象力的生命形态。在他的笔下,生命、浪漫、悲剧、创伤不断的交融在这个时期他的油画创作中。但经历过这个阶断后,又有新的困惑让他停下油画的创作来开始重新审视和思考。

他专心的做了几年素描,开始重新捉摸形的由来,并做了大量实验性尝试:有哪几类习惯的造型用法,它是如何用来表意的,它和观者的视觉是什么关系,而视觉又是什么。例如,功能性的视觉经验确定了我们的形象定式,形成正向阅读的模式,这适用于功能性的经验表达,为了生活我们正着观看事物;而反向阅读的模式,如电影或电视,假如把声音关闭,人们还能不能解读叙事。通常我们引用的经验是符合正向阅读的,而反向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是否会得出另一种对观看体验的解释和根据。这里面还包括了语言文字里的双关语,用在造型语汇中,一个形里面包含了另一个形等等。在这几年中他也没有参加展览,连交流都很少,只是自己做与想法有关系的尝试。跟时下社会发生关系的内容越来越少,跟语言原理的关系却越走越近。

使用传统的绘画表现和思考方式让他掌握了用空间意识创造平面绘画的方法,那么利用反向阅读模式这个概念能否把空间直接放到绘画里来,从而解决平面在空间面前所显示出的淡薄?需要怎样实现平面和空间的转化就成了夏小万最感兴趣的课题。

如何来定义空间绘画呢?

夏小万理解的空间绘画是指在空间中作画的行为和结果,而不是在单一平面上的平行描绘,应该是完全立体的空间行为。如果以绘画为例,从痕迹的角度说,既有硬的“痕”的存在,也有软的“迹”的存在,还有象“迹象”、“轨迹”之类的都可以叫作痕迹。看这套东西更多的还是从“痕”的角度来认识的,也就是说在理解上已经是有了一个前提的,即要辨认的是一个有形态的刻划、一组有趋向的划痕,或一组可以阅读的图像;而如果从“轨迹”、“迹象”的角度来理解,可能就和绘画的行为关系更大了。所以“痕”就是留下来的结果,“迹”则是用画笔等工具记忆一种动作。如果行为轨迹也可以理解成是一种痕迹。那么,绘画应该是可以完成在空间当中的。当一套舞蹈动作下来,如果它的动作轨迹能被我们看见的话,那就是一幅抽象的绘画。

而绘画到底是什么性质?又有很多提法,其中也有以“行为意义”提出的,比如“自动绘画”,“行动绘画”等等提法,但最后落实在画面结果上的,还是形式,我们依旧还是在阅读形式,可能平面终归是形式传达的第一媒介。这样更适合于体现行为意义的方式,可能应该是在空间里。

夏小万的空间绘画,虽然和痕迹有关系的,但也不完全一致。绘画的空间性,始终是艺术家特别看重的。从一开始完全模仿平面的形式、定式,到后来逐渐理解这些形式、定式是怎么产生的,这个过程实际上是把图像空间化理解的过程。因为通常对于平面的空间处理的认识有两种:一种是通常说的立体感或体积感,是以明暗法为准的、对于技术的描述:晕染一下、找一个明暗交界线、五个调子等等,立体感就能产生,这是对技术结果的一种理解,一种对画面效果的理解。而另一种则是对观看过程的理解,例如:当你看一个模特的时候他是活的,他不可能自始至终不动,但你是可以把握他的肢体的;他的定位绝对不可能是最初的那样,因为即使是艺术家也不可能像照相机一样迅速把他定格,他肯定在动。在动的时候,现在的形态和原有形态的转变是如何处理的?这种转变,已经是被我们意识到的,我们可以运用空间透视法、光照原理、解剖学原理等等,这一整套理性的认识方法来帮助我们画画。这是一种更自觉的方法。完全可以运用这个方法去记录一个观看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观看的某一个瞬间。虽然是在创作素描,但主观上已经认为它跟雕塑没有区别了,不过是用一种空间化的理解直接转化成平面的手法,但从认识上完全是空间的。

空间绘画里提到的空间是一个角度,而不是一个瞬间。他的“空间”有一个时间性在里面,观看者的变化、描绘对象的位移都包括进去了。这个“空间”和美术史里说的空间不太一样,一般说的绘画空间-Space,指的是西方的线性透视、明暗、距离的缩减等造成的视觉空间,把平平的画布变成一个可以走进去的东西。而夏小万所阐述的“空间”并不是去创造一个空间,而是涉及到他对绘画的形象的理解。

由想法到实践的过程都是富于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最初夏小万想到的是把平面空间切割出来,放到立体空间里,他大概花了差不多两年的时间。开始是单纯画平面的素描,2002年他在今日美术馆做了一个展览,那时候还是在小西天那个老展厅。那个展厅有八九百平米,而且完全可以打开。而他要展览的作品全是一张一张的纸,就是像本子一样大的纸。用这些纸片感觉要布置出一个展厅会很干瘪。为了能够让平面跟空间有一种可利用的关系,他就在每张画的后面都背一个箱体,白色的,跟画一样,让画面凸出来。

接下来他就开始尝试用绘画的方式去解决平面转空间的问题。最直接的让他想到了类似文革时期的一种领袖像,那是把一张印刷品分成几片,分别粘贴在不同的玻璃片上,形成有空间的感觉。就像舞台布景一样,用景片和软幕画成树叶山石,放置在近景和中景的地方,背景是一个大的天幕,形成一个进深关系。

他想用绘画尝试一下,在2002年那次展览后,他就开始做实验。第一件小作品是把他家里的一块有机玻璃用刀切成几片,就在上边画。当时还没有想到医学切片这个问题,想的就是文革时候有过的印象,连印刷品都能用,为什么画不能弄?印刷品侧过来看还有空隙,用玻璃来画一定能够融合。于是他就开始了空间绘画的实验,他找来一些展览剩下的大玻璃,就是那种色彩发绿的普通玻璃。丙烯乳胶都试过,还有一点玻璃颜料,都不好用,画出来乱糟糟的。当时市售的一种特殊铅笔,几块钱一支,只有三五种颜色,可以在玻璃上画画。最终还是使用素描的方法,因为素描可以用线条把形象融合起来。先画了一张随着画的层数越多,一幅画中空间出现的时候,他非常的兴奋,因为他第一次感到画是可以用两只眼睛看的。在运动的时候,画面也在变;不像以前,再怎么动,正着画、侧着画,面前还是那张画。

一开始画就是六七层玻璃,当时画完已经觉得很棒了。技术上是靠分析和推算。那个时候他还没有摸索到更深、更复杂的切片技术,当时就是怎么作简单就怎么作。完全从假想开始,把一个人从一个最正面的角度分解开,从最外面的一圈开始,一点点往里画,往里切。起初是用一种比较粗浅的方式进行的,随着后来的深入,尽管在那个时候他就知道这种方法实际上是不成立、不严谨的,但一件件想象中的作品转化成手下现实的可以感觉和触摸的作品时他还是非常的兴奋和激动的。

随着这种实验的不断深入,经验也一点一滴的积累出来了。最早使用彩钢笔时他觉得这个效果太好看了,但彩铅笔有一点不牢固,画上去以后,用手或者湿布,一擦就掉,它是油性的。后来他开始尝试玻璃彩,用玻璃彩可以把它固定住,然后可以再添加一些需要的颜色。一直到现在他都在使用玻璃彩,只不过现在的玻璃彩都是为这些空间绘画特殊定制的了。玻璃也一样,最开始的创作使用的是普通玻璃,而且一片片玻璃之间没有缝隙,非常严谨细腻,几乎看不出有切片来,但是一大摞以后,光都进不去了成了一大块死玻璃,墨绿色的,光投不进去,只有靠前面的部分看的清楚,后面的就成了隐隐约约的。于是到后来的创作,玻璃之间就有了空隙这样可以很好的把光透到作品中去,从而使作品更加生动因为空间绘画本来就是调动观看者用两只眼睛(的角度)去观看作品。在空间绘画的创作中夏小万一直没有使用电脑切片的方式,但他曾经尝试过用电脑三维建模,然后把它切出来。他觉得那样作出来的形是死的,另外也不好解决电脑图形的透视问题。因为电脑图形有透视,近大远小,远处的切出来就是小的,所以不符合空间切片的等高关系。另外电脑里做模型是简化的,做出来的模型总是不带有随意的造型感,总是被捏成一个四平八稳的造型。所以夏小万非常不喜欢那种方式,于是每一幅作品他都采取主观切、手工切。在这个不断实践的过程里他发现主观切,即使有错误,有时候都是有意思的,比如哪一块本该鼓出来的没有鼓出来,或者该大的小了,倒反而更有意思了。使用这样的方法需要调整的过程非常长。切片以后人形就已经在空间中呈现出来了。大部分作品都是先做切片,然后再接着往下画。

在空间绘画的内容上,大致能概括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沿袭了夏小万原来油画的风格,是完全主观的,想要表现什么,想要说什么,从没有到有,把艺术家想要传递什么信息、创造什么形象、使用什么光影,都直接呈现出来。还有一类是观念性比较强的,比如说他在空间绘画中表现的中国山水,虽然有很多件,但实际上是想完成一个想法。他不把自己的任何东西加进去,让作品保持原貌而空间绘画只是搭建这样一个成像的技术平台,从而重现过去的作品。

在后一部分概念性的内容里面有一点非常有意思。我们可以将这种创作看成是一种转换,他的作用完全是转译。在国外,也有很多研究翻译和转换的理论,有的甚至认为所有的文化都是翻译。任何翻译都是既正确又错误的,每个翻译都不可能完全正确,这是一个前提。那么在翻译的时候就有一个主体性的问题,谁来翻,为什么翻,潜移默化,都值得研究。在这种重现中,每一个临摹者也都是一个创造者,第一张作品和最后一张作品的区别肯定会很大,即使从主观上你想完全忠实的临摹它,作品表达出一种艺术传程愿望和改变及误传的关系展现。你可以从两组相对应的创作里面看到暗含的加与减的过程。第一种直接呈现的绘画是加的过程,在一个完全的空白的空间去表达,作品完成是一个得数,一个集各种要求的总和,是一个加的结果;而第二种创作有点儿像一个递减的过程,即从前人的这个总和上再往下。

除了这两个部分的内容夏小万还在尝试着对原有的空间造型切片作再加注与添充,也就是说空间是一个呈现,比如头是一个切片,里面不再继续刻画头部的明暗关系、塑造关系、外形关系,填充的是他的一些素描作品。用与这件主体没关系的其他个体来反映主体结构。这种尝试有意思在他们是可以分解的,即在同一个空间里面的素描不等于同一绘画结果。可以是画这个素描的时候却呈现了另外的一种结果。

夏小万对空间绘画的探索没有停下来,不断有新的想法会从他停不下来思绪中产生出来。

(文章根据巫虹与夏小万的访谈摘录)

 


【编辑:谢意】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