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贵重藏品的持有动机(之一) 2012-11-01 10:35:50 来源:AMRC艺术市场周报 作者:郝若楠/王潮莹编译 点击:
2012 年5月,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的著名画作《呐喊》在纽约苏富比拍卖行以1.2亿美元的创纪录价格成交,拍卖过程仅持续了十二分钟。自此,《呐喊》成为了包括毕加索的《裸体、绿叶和半身像》(成交价:1.06亿美元)在内的少数几张亿元画作之一。

减持和禀赋效应

Decluttering and the endowment effect

5

展望未来5年,受访者普遍表示他们将减少其所持有贵重藏品的种类,这一情况适用于除古董车和雕塑艺术品外的所有类别(图2)。导致减持的原因并不一致,可能出于将资产变现、实现经济收益或者进行资产规划等多种目的。这种减持倾向同样反映了这样一种预期:当经济状况持续好转时,与贵重资产相比,金融市场必将被证实为更好的投资渠道。

尽管在减持意图的背后存在多种考量,但行为金融学(behavioral finance)告诉我们现实与计划可能会有所不同。戴维斯博士(Dr. Davies)特别将“规划谬误”(the planning fallacy)强调为人们可能不会完全按照计划来进行减持的一大原因。“每当人们进行规划时,都不可避免地对计划实施所需的时间和可能招致的成本估计不足。”他进一步解释说:“人们可能确信他们会出清手中的贵重藏品,但我很怀疑我们在未来5年中将看到和过去类似的行为模式:人们不断地进入某种贵重资产领域,脱离另外一些,但其拥有的总量却不会真正减少。”

同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是“禀赋效应”(the endowment effect),当人们出售物品时所要求的回报往往高于其购买时愿意承担的价格。波纳尔教授(Professor Pownall)解释道:“这正是人们以为自己会不再持有贵重资产,但事实上却不会真地这样做的原因。他们与所持有物品的联系已经太过紧密了。”

人们当然希望能在出售物品时获得极高的价格补偿。(人们在出售商品时要求的价格增长幅度必定是极高的。)举例来说,在购入的头年,受调查者平均会要求高于60%的价格增幅,才会出手艺术品或绘画作品,高于50%的价格增幅才会促使他们出售其葡萄酒收藏。人们只有在如此高价位才会做出出售决定的事实表明,经济利益并非是其拥有此类资产的主要原因。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其拥有的贵重藏品的忠诚度也在升高,这表明减持真正成为事实的几率远低于预想。举例来说,相比30多岁时,受访者进入70岁后明显需要更大的价值增长作为激励才会考虑将其贵重资产进行交易(图8)。这一现象也与年轻人更倾向于将其所有的贵重藏品看作是一种金融投资的事实相符。他们与所持有物品的情感连接较不紧密,更愿意进行买卖从而获取经济回报。“富有人群从对其所有贵重藏品定期进行评估和周期性的登记中获益。”巴克莱财富顾问(Wealth Advisory business of Barclays)主管安东尼·鲁希尼奥(Director Anthony Ruscigno)解释说:“对收藏进行个人评税(personal assessment)对拥有大量私人财产的人来是特别重要,通过这样做,他们能够提供一个“路线图”,使拥有的物品有利于个人、家族和保险的目的。”

当然有些人从不愿意出售他们的贵重藏品。对他们来说,理财方面的考量从来不是他们拥有这些物品的动机,他们看重的是情感方面的获得。他们可能会想要持有一件物品,将其作为传家宝传给家族的下一代,或者让其他人可以在博物馆或私人住所中享受这些物品带来的乐趣。有几种贵重藏品比其它更可能被认为是无价之宝。拥有古董家具、珠宝、雕塑艺术品和葡萄酒类藏品的受访者中,略低于半数的人认为其收藏是无价的。而对于更商品化的种类(如钱币和贵金属)来说,持有相同看法的人数要少得多(图9)。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