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美信:艺术不独立就像婚姻不自由 2012-11-01 16:35:34 来源:艺术国际 作者:马西 点击:
10月28日,艺术理论前沿对话暨海安523“当代艺术思想论坛”颁奖活动在宋庄四维艺术空间举办。仪式授予栗宪庭先生艺术理论奖,授予吴味先生、苏坚先生艺术批评奖,以表彰他们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做出的贡献。

程美信(右一)在活动中发言

程美信(右一)在活动中发言

10月28日,艺术理论前沿对话暨海安523“当代艺术思想论坛”颁奖活动在宋庄四维艺术空间举办。仪式授予栗宪庭先生艺术理论奖,授予吴味先生、苏坚先生艺术批评奖,以表彰他们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做出的贡献。以下是本网记者马西对此次活动策划人程美信的专访。

1. 请问您在这次活动中做了哪些具体工作?您是怀着什么意愿和目的来做这个活动的?

答:我策划了论坛的主要方向和宗旨并主持了首届论坛工作,包括从论文征集到召开论坛会议、评选奖项以及组织颁奖活动等工作事务。之所以做这个论坛,我的初衷是希望中国艺术界有个纯粹的、独立的、民间的论坛活动。

2. 据悉,这次活动支持人主要是“海安523”的王冉之先生,请问您是如何说服他支持您的做法?您认为主办方为什么会支持这样的活动,会支持多久?

答:我们的合作非常愉快!主要原因就是王冉之先生对论坛宗旨和论坛独立运作的方式表现出极大的尊重。最初提出创办论坛的想法时,我向王先生说明了中国艺术理论批评界的现状及创办论坛面临的艰难与困境,希望能得到他的支持,没有想到,他毫不犹豫地支持我创立论坛。王先生不仅承担了首届论坛的全部费用,还决定把论坛一直举办下去,并由此成立了基金会,甚至准备好了用于下两届论坛的专项资金,这使我对论坛的未来充满了信心,我相信只要坚持下去,海安523 “当代艺术思想论坛”必定会成为中国艺术界一个有立场有价值诉求的活动。我始终认为一个学术论坛只能靠自身学术质量赢得更多资金支持。

3. 此次“当代艺术思想论坛”的获奖者作品均由您来评鉴,请问您如何保证奖项的公正性和包容性?

答:获奖者的人选跟我这个论坛总策划的推荐有密切关系,但我的建议不是绝对的力量,获奖名单的最终确定征求了很多人的意见,它的公正性和严肃性都是经得起考验的。起初,我们设想的是参加论坛论文征集的入选者可以推荐或提名获奖人,并委托其中的几位论文入选者担任奖项评委,由于评奖过程不顺利,于是根据论坛章程采取了由论坛执行主持人最终裁定的方式来确定获奖人。其次,这是论坛的首次活动,一切尚处于摸索和建设阶段,许多工作需要陆续展开和不断完善,不足的地方我们会努力地改进。这一届获奖者将成为下一届论坛活动的学术主持与奖项评审委员会的主要人选。

4. 吴味和苏坚均不是所谓主流的职业批评家,众多优秀批评家中为何您选择这两位?

答:关于吴味、苏坚同获论坛艺术批评奖,他们的获奖理由中已明确指出:吴味先生始终秉持的就事论事的求证态度、执著纯粹的追问热情和理性平实的批评风度,成为中国艺术批评界的高贵典范。苏坚先生以不计个人得失的批评热情,坚持独立的批判精神和敢于承担的文化良知,就中国美术界纷繁复杂的各类现象写了近百篇批评文章,他矢志不渝地致力于推进中国艺术创作的文化生态和公共制度的健康发展。这两人无疑是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界最稀缺的精神资源和独立典范。特别是苏坚对社会公权力的研究和批判所具有的价值意义,一直被人们严重忽视,这说明中国社会的文化制度和生态机制缺乏批评监督。往后,只要论坛和奖项继续存在,凡是对当代中国艺术做出卓越贡献的理论家、批评家都有机会获奖。

5. 您是否认为现今的主流批评家没有做到像吴味和苏坚这样独立和纯粹?为什么?

答:实际上,批评家没有主流与非主流的区别,关键在实际成就和贡献如何。由于官本位对整个学术界的侵蚀,使得所谓官方的、正统的、主流的机构,往往成为藏污纳垢之地。此外,吴味就事论事的批评风度,苏坚不计得失的批评精神在当前中国艺术理论批评界是非常难得的,也是那些所谓“主流的职业批评家”所普遍不及的。

6. 栗宪庭先生并未参加海安的论坛,为何将栗老师作为颁奖对象?

答:获奖者不一定是参加论坛会议者,只是论文入选者享有提名和被提名的资格,这意味着他们有更多的获奖可能性,但最终能不能获奖还得取决于被提名者的实际学术成果。栗宪庭先生获得论坛理论奖不仅因为他对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关键原因是他的理论思想对当代中国艺术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7. 为何选择宋庄这样一个现在多少有些争议和敏感的地方来做这个活动?为什么不选择在海安?

答:这个么,我事先倒没有考虑那么多,选择宋庄主要是为了节省成本,如果邀请那么多嘉宾去海安,将产生一笔巨大的开支,还会浪费大家的宝贵时间,将颁奖地点设在宋庄自然符合我们细水长流的宗旨。没想到的是,颁奖活动还是在接近尾声时被叫停了。

8. 像您这样的先锋批评家,要做这样从某种程度来讲比较激进的思想论坛,在很多地方是不是很难被接受?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和阻碍?活动呈现的面貌和您预期的一致么?

答:今年是首届论坛,如果以后论坛影响力扩大,我们举办活动的自由度可能要受限,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有压力就不做了,相反更要加倍用心地去做,开拓性的工作总是会面临风险和阻力。总得来说,这一届论坛活动很成功、很顺利,不过也有遗憾的地方,可能由于论文征集的时间不够充裕的缘故,投稿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不尽如人意,下一届论坛将在2013年新年初开始征集论文。

9. 时下的各种奖项和颁奖典礼很多,在大奖满天飞的今天,您认为什么样的奖项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为什么?

答:“当代艺术思想论坛”从前期的论文征集到论坛会议的召开,从获奖者的遴选确定到颁奖活动的举办,其实已经宣示了一种纯粹的学术立场,它与艺术江湖或官方体制活动不同,缺少那种豪华排场、名流阵营、繁文缛节。一个艺术论坛和学术奖项,需要时间去慢慢沉淀。我们希望通过论坛为艺术理论批评工作者提供一个独立而自由的学术平台,奖项和奖金则是一种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鼓励方式。此外,“当代艺术思想论坛”第一届论坛活动的难免显得仓促和简单,但对学术、学者的尊重则是目前中国美术界所无法比拟的,从奖项奖金到论文稿费都能证明这一点,更重要的是,它给予论文作者充分的自由以及尊重。

10. 有一种观点认为,目前国内艺术批评的独立性已经丧失,如果作为批评家太敢说真话实话,在批评家内部也是被大家排斥的,作为批评家,您认为情况是这样么?您认为该怎么做好批评家?

答:这是当代中国学术的灾难性问题,绝不是批评界的孤立现象,病灶在整个国家的制度,这些不过是整个制度积重难返造成的局部恶劣表现。我无法要求别人,我只能自己努力做好一点,艺术批评如学术研究一样,不仅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智力活动,更是一种挑战人格的道德考验。中国自古以来都不乏文化人,但有文化良知与独立个性的学者却寥寥无几。作为批评家必须坚持独立的批评精神,否则再多学识也等于零。

11. 您作为近年一直很活跃的批评家,在我看来,最大的特点就是独立、前卫。您觉得自己是这样的吗?

答:“独立”是我始终努力坚持的一点,即便不做艺术批评,我也将一如既往保持独立的人生立场,因为我热爱独来独往的自由生活。“前卫”对于做理论与批评的人来说,意味着一种开放性的前瞻视野,这是任何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不可缺失的价值取向,对于从事艺术理论领域工作的人,尤其不可缺失“前卫”意识。

12. 如果说您是独立的批评家,您如何做到“坚持独立还有饭吃”?

答:独立不独立在于立场观点,而不在于吃谁的饭,记得那人曾说:“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人家给钱你让你讲话,那你就更加要讲真话;如果人家给钱让你讲假话,那是他的愚蠢和邪恶,假如你拿了钱就服从愚蠢和邪恶,那说明你也一样愚蠢和邪恶。事实上,中国人几乎把艺术批评家等同于旧时妓女,认为批评家只要拿了钱,情愿,得写,不情愿,也得写。我尽量避开那种赤裸裸的交易行为,或者说,我只是个“50%对50%”的人,任何妥协和交易都不能丧失自己的原则底线。人生难免有妥协无奈之事,但假如活着只知一味妥协,人生就不值一活了。

13. 您如何定义“独立”?您觉得国内是否有独立的批评家或策展人?

答:独立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不畏强权、不徇私情、不违良心,能够客观公正地为人做事,起码有着崇尚正义和追求真理的价值理念。国内当然有独立的批评家和策展人,但数量少得可怜!制度僵化带来的权力腐败形成了一种社会逆淘汰态势,迫使人们随波逐流为了升官发财而放弃道德良知,批评界也不能幸免。

14. 您认为文化本身是一个“独立的整体”么?为什么?如果说当代艺术要“独立”,如何做到“独立”?

答:文化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人与世界的整合体。当代艺术要实现独立不是要与外部隔绝关系,相反,恰恰要把艺术作为现实生活的一部分,艺术需要艺术家更多一些真实情感、独立判断和自由思想。正如自由婚姻与包办婚姻一样,尽管两种婚姻都可以性交和繁衍后代,但后者严重扭曲了人性的自然本能,艺术不独立就像婚姻不自由,只能使世界越来越不通畅,最终造成人类精神走向呆滞萎缩。
 

【相关阅读】

艺术批评的终极依据:首届当代艺术思想论坛艺术批评奖获奖感言

艺术的终结、死亡和超越——质疑张羿

“问题主义”消失了吗?- 中国海安523“当代艺术思想论坛”

 


【编辑:于睿婷】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