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说了今年10月底要举行“2012中国国际美术馆艺术产品博览会”暨中国首届艺术衍生品博览会,包括古根海姆美术馆、MOMA、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台北故宫博物院等来自国内外众多重量级的美术馆和艺术机构都将带来自己的衍生品,10月26日,在开展第三天的上午,记者满心期待地来到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附近的国家会议中心,想一睹国内外重量级艺术机构艺术衍生品的芳容,饱一饱眼福,可走进展厅,现场却冷清得让人难以置信:一件件精美的艺术衍生品静静地摆放在精心设计的展柜上,孤独又落寞。而一些展商的脸上带着失望的神情,正在默默地把展柜上的作品撤下来打包装箱。
记者在布展精心的展厅里踟蹰:如此国际化的展商参展,是首次做博览会宣传力度不够?还是开幕的时间不对?抑或是参展方的分量仍不够?一位展商向记者道出了现场冷清的原因:艺术衍生品本身在中国的确鲜有人问津。
据了解,艺术衍生品在西方已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在国内则处于起步阶段。近些年,众多博物馆、美术馆、画廊等艺术机构开始涉足衍生品。衍生品作为艺术品的消费形式,不仅能拓展艺术的发展空间,而且也可丰富普通人的生活,让生活艺术化、趣味化。然而,前景一片看好的艺术衍生品这个朝阳产业存在的发展困境不言而喻:公众对于衍生品认识的程度不高、艺术家不屑作品被流行、创意缺乏、市场环境不理想等诸多问题制约着行业的发展。
衍生品让艺术融入生活
印有齐白石作品的丝巾、造型各异的杯子垫、红红绿绿黄黄蓝蓝的兔女郎、印制精美的丝网版画……当记者一走进国家会议中心“2012中国国际美术馆艺术产品博览会”的展厅,便被眼前设计精美的艺术衍生品所吸引了。
在上海M50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展区前,一位工作人员应观众的要求正在搬开展柜的玻璃罩,露出来的是印在圆圆的小木头片儿上的各种题材的画或字或创意新颖的几笔风景。该公司的项目经理李克告诉记者,只要有观众过来看他们展示的各种艺术衍生品,走时都会买上一两个这样的小作品。记者注意到,这种印有各种图案的小木头片儿售价有50元~200元不等。有一位观众很认真地挑选着自己满意的作品,表示要买几个送朋友。
雕塑家瞿广慈、向京夫妇的“稀奇”也参加了这次博览会。那些长着兔子耳朵、闭着眼睛做陶醉状或睁着眼睛目视前方的雕塑小人儿———兔女郎吸引了几位观众的注意。记者向工作人员了解后得知,这种眯着眼睛表情陶醉的兔女郎、售价6080元的雕塑复制品名字叫做“我看到了幸福”,就是曾被电影导演冯小刚选购送给一对明星夫妇作为新婚礼物的礼品。此外,还有以瞿广慈、向京夫妇二人的作品为原型的礼品:摆设、丝巾、手袋、IPAD套……
李克对记者表示,他们公司这次来参加“2012中国国际美术馆艺术产品博览会”并不是为了卖产品,而是想向观众推广衍生品的概念,让更多的人认识和接受这种由艺术品派生出来的产品。“中国正在进入一个艺术消费的时代,这已经是艺术家和艺术市场的共识。以西方的经验来看,艺术消费与人均GDP成正比,当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艺术消费便会呈现主流化态势。2009年,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人均GDP就已经超过1万美元。”李克表示,资本推动着艺术品价格飞涨,使大多数人根本无法触及,因此,经过授权的艺术品的复制品或艺术衍生品,因为价格低廉获得大众的青睐。
那么,到底什么是艺术衍生品?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负责发展和推广方面工作的方敏儿告诉记者:“美术馆艺术产品,业界一般通称艺术衍生品,具体指由艺术品原作发展而来的,经过再创作而区别于原作本身的商品。在欧美发达国家,艺术衍生品通常是指进入博物馆系统零售业的商品,包括创意商品、定制商品和博物馆商品。在国外,美术馆的衍生品是一个非常巨大的产业,很多美术馆和机构甚至要靠衍生品来支持运营和发展。”
据了解,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不断发展,近几年,一些依托于具有市场影响力的艺术家的代表作品而设计制作的艺术衍生品应运而生,如刘野的“卡通娃娃”、岳敏君的“露齿大笑”、周春芽的“绿狗”、周铁海的“穿旗袍的骆驼”、隋建国的小恐龙等。这些艺术衍生品以其价格低廉、形式多样、投资风险较小等特点而深受人们的喜爱,满足了人们将其带回家的愿望,弥补了此前国内艺术品大众消费缺失的遗憾。在北京,百雅轩、Artkey、雅昌、今日美术馆,白盒子艺术品商店还有尤伦斯等诸多艺术机构,都在开发和销售艺术衍生品。短短几年间,艺术衍生品在中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
艺术衍生品市场如待挖的金矿
中国艺术品市场研究院副院长、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研究员西沐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快速的发展,人们对艺术的消费需求也迅速增长,同时艺术衍生品本身不但具有艺术审美及美育特性,且价格低廉,没有购买风险,并能进行大众化推广,因此前景看好。
据了解,目前国外艺术衍生品开发做得最好的是美国和法国。例如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其艺术衍生品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珠宝首饰,另一类是丝网版画和艺术类书籍。每年来此参观的人数达六七百万,其主馆与周边几家商店的营业额加起来一年达3亿多美元。而在法国,法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会在全国范围内一共经营着40多家艺术商店,年收入多达几千万欧元。
据介绍,国际艺术授权产业发展至今不到30年,但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产业链和运营机制,每年艺术授权的衍生商品超过180亿美元营业额,在纽约、伦敦、法兰克福等地更有专门的艺术授权交易博览会。随着中国艺术市场的飞速发展,围绕着这一领域的诸多细分市场也正得到深入开发。
“艺术衍生品市场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并拥有无限潜力的新兴产业。随着人们艺术审美能力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将愿意购买艺术衍生品,为自己的生活增添艺术气息。因此要充分重视消费艺术品的开发。”西沐认为。
那么,中国艺术衍生品的市场到底有多大?2011年6月发布的《2010中国艺术品市场年度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艺术品授权和衍生品交易总额达60亿元。但根据国际标准,以2010年中国艺术品拍卖总成交金额589亿元来推算,中国艺术授权所带来的生产总值应达1767亿元的水平。可见,艺术授权和艺术衍生品市场在中国还有很广阔的发展空间。
诸多问题制约衍生品市场发展
古根海姆美术馆应该说是“2012中国国际美术馆艺术产品博览会”中的最具分量的艺术机构之一,也是开发设计艺术衍生品较早的美术馆。展柜上的画册里传递出来的唯美设计、唯美色彩吸引了几位观众的驻足欣赏。记者在了解工作人员后得知,他们此次来中国参加博览会目的是想和中国的公司谈艺术授权,可到博览会快结束了,也没有等来有合作意向的单位。中国区的负责人很失望这样的结果,于是提前离开,现场交给负责布展的一家公司看管。
古根海姆美术馆此次的遭遇不是偶然。在中国,艺术授权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所谓艺术授权,是一种以艺术创作为主体的授权类型,即授权商将所代理的艺术家作品著作权以合同的形式授予被授权商使用,进行商业开发,授权商所得收益将按一定比例回馈给提供著作权的艺术家。但国内的艺术授权制度尚不健全,相关法律缺失。一些艺术机构和艺术家对版权的认识还不到位。此外,即使是艺术家的授权产品一出来,盗版、次品“山寨”就会跟风而起,艺术家和正规的生产商很难在授权复制的生产、销售中获益。
除了艺术授权制度不健全,渠道不畅也是制约艺术衍生品市场发展的原因之一。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艺术衍生品的销售大多采取实体店的形式,一般依附于各大美术馆、博物馆和艺术中心而存在。随着产业的发展,单一的实体店营销渠道似乎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艺术衍生品的生产交易链条的不完善日益凸显出来。“这种不完善,具体表现为衍生品生产质量的不稳定,盗版严重,市场推广手段单一等现象。因此,如何生成一个动态、活跃的衍生品开发与交易的产业链,将是现阶段以及未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西沐说。
在中央美院教授余丁看来,国内衍生品开发乏力更应引起重视。创意能力的不足、设计意识薄弱致使国内艺术衍生品种类太少,而国外的艺术衍生品则非常讲究对原创作品的二次加工设计,国内却还停留在把一个图案简单地附着在某一个器物上等简单的商品设计概念,这也直接导致消费者对这类艺术衍生品兴趣不足。
破解之道在于营造好的发展环境
方敏儿在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之前一直在香港的一家艺术机构工作,对世界各地美术的服务与衍生品有一些了解。她告诉记者,艺术衍生品消费的观念引导不是一个机构所能做到的,其实是更多文化消费的一个综合的概念。不是美术馆单纯的打广告、搞讲座就可以解决的。这是社会整体的导向,包括美学教育要跟上。
余丁有着和方敏儿类似的观点。他表示,在西方,人们之所以愿意去购买衍生品,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审美能力的培养。很多人周末会去博物馆,他们对原作都有自己的欣赏能力,所以会把自己的这种审美情感转移到博物馆生产的衍生品上去。买衍生品对他们来说是自己的一种享受。而对艺术品的认识尚停留在投资赚钱的层面上。
“提高大众的审美水平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在中国,艺术衍生品市场缺乏应有的规范性操作,政府相关部门应尽快完善艺术衍生品市场的法制环境,为艺术衍生品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规范化的发展与交易空间。”方敏儿认为。
李克也表示,中国艺术衍生品行业,虽然有很好的行业前景,但仍需要努力学习国外的成熟经验,寻求艺术衍生品开发、制作、销售的良性发展模式。让更多的人将艺术家的“作品”带回家,打造自己艺术的“家”。
对于中国艺术衍
【编辑: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