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峰 作品
陕西这个中国文化的故乡,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域和精彩的文化,对当代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陕西的精神品质和人文财富也为当代艺术发展提供了强力的支撑。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和价值也将呈现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当代陕西艺术的发展,是艺术家经过多代人传承陕西文明结晶,仰仗着黄土高原的昭示和巍巍秦岭的蒙养。当今的陕西美术已是艺术之园的一朵奇葩,正日益展示出它夺目的光彩。在此我们认为有必要来探究一下在陕艺术家的创作状态和精神诉求,以期陕西的艺术事业能有更好发展,现就著名版画家杨锋和著名油画家崔国强作一分析和研究,在对他们比照中,试图显示在陕艺术家的努力历程和较为真实的创作状态。
那我们先从杨锋说起:看杨锋的版画作品挺让人感觉有意思。首先是尺寸上,大的四五米,在他那20余平方米的画室里都无法打开和展示,小的却能玩赏于股掌之上。在表现形式上的多变又使一些行内专家有时也很难分辨出其版种来,长期的艺术实验常常造成实验者不可自拔的困境。正是由于这种状态,使杨锋进入了走火入魔的境地。甚至新版材的运用也远远不能满足于他的“剩余精力”。沙尘暴系列《呜咽的大雁》中,那只几尽赤裸的生灵,可能就是他对版画狂热、执著的真实写照。与杨锋接触,处处让人感到矛盾。观念上很难说清是传统意识主导,还是现代思潮的促进。题材上更是“革命历史”、“风土人情”、“象征的物体”、“抽象的表现”,五花八门、林林总总。某日,他又正襟危坐在书案前,玩弄起类似于“1+1=2的公式”来。他说这是“补课”,这一补就补出了一本《版画技术历史沿革》的面世。有文人心态的世俗表达,有富含哲理的理性分析,也有激情四溢的抽象意味表现。当我带着这些思考与他交流时,竟有了“我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保守主义者”的回答。“保守”一词对于当今的艺术界而言,可是一个不祥的称谓,就连一些最为保守的人,都自称为改革了,而他却端端正正地将此顶帽子压在头上。其实,保守主义,不只是保卫、坚守、保持不使其失去的词语解读,而且在社会形式上,保守主义是一种政治理想,是关于社会有机体论、自然等级差别、私有、自由竞争的原则。也许这与纯艺术无关,但它却作用于从事艺术的人,作用于人们看待事物的态度。这从杨锋的版画《锁》中可以看出,其锁的内部结构和秘密就连接了社会形态,个体的私密空间与等级的差异。《界碑》出现在两家的墙角,也似乎是想要划清另外一种界线。这于一个持保守主义观点的技术试验者杨锋来说,其中对艺术阐释的暧昧意向,自然是可见一斑。其作品多少流露出对理性思考后的表现松动。在艺术上任何人的变化都是有限的,杨锋尤其这样。对“旧”事物与风情的含情,对无关紧要事件的热衷,企图分析与解开有关一把“锁”的秘密。这种徒劳有点接近儿童的游戏思路,但也确实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形式意味的“内容”,用来支撑画面构架的“内容”。不是可解读的故事,而是把物体“版画化”后的痕迹组合。这些痕迹并不排除被他分解表达的对象。从这一点看来,他的画面有具体的指向,不是“无题”。
假如说,当今艺术是一个文化超市,各路英豪都在极力抛售着自己的产品,而杨锋却悄悄钻进设在这个超市的冰柜里,搜寻历史冻结的残渣和痕迹,以保守的姿态关注着这个市场的忙碌和变化,一个旧得几乎过时的《木夹》的影与实物结构的表述中,考察的是“实存”与“虚空”的联系;一开一合的两个《拉链》,揭露出保守与激进的两大矛盾;一块破的掉渣的《洗衣板》,也被他以超过洗衣机厂家产品说明的精细而记录在案,使得他的作品多少带有一丝清幽和细微。这个自认为是“版画大作坊”里的“技工”,一直遵循着由技术进步而促使观念更新的路子,反对由观念到观念的僵硬态度。而版画工作的实验性特征,正好暗合了他的这种思想。由痕迹来重组形象,使“偶然”得到控制,控制过程流露出技术迹象,版画实验给了他自由表达的空间和生动灵活的艺术生命力。技术实验必然体现思想实验的结果。虽说鸟不懂“鸟类学”,但可以照样自由飞翔,而人却要有对“人类学”做一番考察与研究的精神需求。杨锋的版画实验由技术而至精神,再为精神而求技术。在他的一系列获奖作品中,其实已有不少不合时宜的东西,他的某些观念与时尚的“当代”意识有了很大的距离,他自己也认为手段与想法之间出现了深深的裂痕。往日学院培育了他具有很强的色彩与造型能力,但为了求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他放弃了这些已熟悉的手段与工具,如今他们也只能为他的草图服务了。
杨锋的版画无疑是给陕西版画注了一剂鲜活的催化剂,从而也使得陕西版画越来越显现出在版画界的价值和影响。杨锋的创作状态是艺术家性格和艺术理念所致,我们已看到他对陕西版画所作出的杰出贡献。那么油画界的崔国强也毫不逊色,但由于画种的区别创作方式的不同也就显现出不同的创作状态。
崔国强爱画风景,我随他也一同去过一些地方。教书画画几乎成了他生命的全部,他忘情于山水,忘情于乡野,凭着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和态度,一次次完善着他理想和追求,正是内心深处对画的热爱,并不计较旅途的劳顿与遥远,把自己的真情融入在天地之间,融入在画布之上。看他的近期作品,给人一种一气呵成的灵动,洒脱的感觉。画面张弛有度,线面结合得当,当他的精神关注与画面的经营相得益彰时,无疑是他的绘画暗合了那个“艺术即经验”观点。我个人认为他的画是很纯净的,因为画家心态始终是平和的,并不追求观念的更新,也不追求一些虚名堂。他认为“一切都应是自自然然”。当然,心手相应是绘画技巧达到一种状态和境界时的自然展现,是画家喑熟艺术表现规律后的一种自由表达,是“技进乎道”的一种状态。
油画是一门外来艺术,其体系与框架都是西方的,做为中国文化的故乡,承载着几千年的文明和传承。他正是在这一点上做足了文章,把东西方的材料和语言恰当地运用到画面上,从而使他的画在扇形笔,方头笔及画刀得当的运用中笔笔有力,刀刀见菜。使西方画种在与中国艺术精神的融合中,展现出无尽的魅力。
陕西油画的发展一直是沿着风貌平实,厚重,注重内涵的路子发展的,这也许是与这里的深厚文化底蕴有关,其实平实、厚重并不能完全满足艺术家的创造欲望,我们看崔国强的油画,他的画外功课也作的不少,在他的案头总有一叠毛边纸和一管毛笔,随时写写也不尽数年,从中体会的画外之力,恐怕也只有他的心中最为清楚,我们最能直接地看到是他画中“线”的运用灵动和飘逸。也许正是这样的自觉和不觉促成了他对绘画的深度理解。看他《华山系列》不仅让人感到山势的峻拔,也能见到他对画面的经营,板斧般的笔触中透露出那丝丝高古线意,一切都是超越自然状态的表述,这也许是暗合了他对自然与自我理解,是对自然景物高度精神化后的产物,因而产生一种视觉冲击和震撼,我们认为这是一种精神力量的外溢和体现。
的确,他的生活较简单,朴素。他的行踪基本就是画室至教室,教室至画室。一旦无课那写生之地可就难说了,或者在印度的恒河边,或者某海滩,一会是卷缩在西北的某农家小院,一会是陕北的崖畔上。写生对他来说是读山读水,凭借现场感觉把握画面效果,画家本人的感觉决定着画面的视觉效果,也决定着审美价值的取向。他会恰当地把感觉在绘画过程中通过画布传达给观众,感觉是艺术修养在与客观对象相融时所产生的奇特景象,可能会使自己感动,同时也能感动观众。在他的笔下,景物即显自然风貌,又是文化产物,他“寄情与自然,不断发现其无限变化着的美,忘情于物。从自然界的每景每物中可以得到一次美的体验”(崔国强语),凭借着勤奋和对自然深情厚意,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并将其化作一种表现独特感受和视觉效果的作画方式。崔国强的油画创作所体现出的风格和面貌是独特的。他在油画实践中紧紧抓住本体语言的拓展的主观精神的体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个生于斯,长于斯的陕西本土画家他的精神情怀和艺术追求都因陕西而给予了无尽的关照和力量。
综观两位艺术家的杰出表现,不难想象还有众多的艺术家以各自的方式在这块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的土地上深深吸取着养分,并为陕西美术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这里有学院、画院的专业队伍,也有各个社会团体的专业艺术家,更有独立的自由艺术家,还有民间的艺术家。我想,庞大的艺术人群是奠定陕西艺术发展的坚强基石。有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文化艺术宝库、有在三秦大地上大自然的恩赐、也有陕西人创造的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致、无疑都会给陕西的艺术创作注入新鲜的能量。从目前发展来看,在陕专业艺术家无论是在美术教育和艺术创作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艺术教育是关系着我省美术后继力量的发展和大众审美素质的提升重要途径,有必要在现有基础上再度加大对美术教育软、硬件补充和更新,为我省美术发展造就良好的基础平台。另一方面艺术活动的丰富多彩也会为美术发展提供展示空间和交流平台。如刘文西先生创立的“黄土画派”不仅在创作和展览中表现活跃,也在深入生活方面给我们树立了榜样;纺织城艺术区和一些艺术家集聚区等举办的各种艺术活动也为我省美术发展增色不少。因此我有理由认为陕西美术的发展在陕西艺术家的共同努力下,定会得到更大发展。
陕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化和艺术的重镇,丰富的文化资源和陕西人内涵务实的精神,定能在传承文明、创新求真的过程中不断创造一片新的艺术天地,用智慧和能力而使得陕西美术更加精彩,也有理由相信通过艺术家们的共同努力,陕西美术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灿烂和辉煌。
【编辑:李洪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