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喜蛙:飓风桑迪与当代艺术收藏的纠结 2012-11-02 17:25:39 来源:艺术国际作者博客 作者:曹喜蛙 点击:
就严格意义上的“当代艺术”而言,毕加索所谓“艺术是所有破坏的总和”是直指要害的,也就是说相对古典、传统艺术而言“当代艺术”更看重破坏,对人类的艺术史而言“当代艺术”史就类似飓风桑迪一样意味着一部“艺术破坏史”。

图片来源:《纽约时报》

美国纽约是世界艺术重镇之一,日前媒体报道此番飓风桑迪让纽约不少艺术机构损失惨重。就严格意义上的“当代艺术”而言,毕加索所谓“艺术是所有破坏的总和”是直指要害的,也就是说相对古典、传统艺术而言“当代艺术”更看重破坏,对人类的艺术史而言“当代艺术”史就类似飓风桑迪一样意味着一部“艺术破坏史”。

正是在类似飓风“桑迪”这个破坏的意义而言,对当代艺术的“收藏”实际上始终就是一个问题,很多架上艺术、装置艺术、雕塑、综合材料以及行为艺术等实际上都有一个“反”收藏的内在消解问题,尽管在学术上、在艺术史上并不排除被记述、评论,甚至也有很多收藏家、艺术展馆不惜花巨资去收藏这些当代艺术作品

任何一件当代艺术品都类似飓风桑迪一样是一个当下的艺术事件,其当时的艺术声音是相当震撼的,尤其当下的破坏性是令人撕心裂肺的,但往往容易令人好了伤疤忘了痛,很多被收藏的当代艺术作品被再展时往往没有了感觉,就像青春饱满的容颜容易流失一样,所以对当代艺术的收藏绝对是一个极限挑战,那些收藏、研究当代艺术的人都是相当有点英雄气概和忧患意识的。

按说当代艺术很难与古董、家当这些词享受一样的待遇,事实却并非那样,不管是是当代艺术的发源地、繁荣地,还是在中国这个当代艺术的飞地,尽管当代艺术的成长始终伴随着质疑,但是其在野蛮成长的传奇却是令人惊讶,依然有众多的睿智者独钟、青睐当代艺术。当然,当代艺术中也有很大一部分传统、古典的成份,比如架上艺术、雕塑等相对要比综合材料、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等的收藏性要强烈些,它们与未来的古董、当下的家当有很大程度的一致性,所以大多数收藏家、艺术机构对相对传统的当代艺术作品要相对青睐,也少些纠结。

尽管中国当代艺术实践多数不具备深刻性,不具备必要的杀伤性,有的只是类似童谣的过家家或克隆成性,所谓的架上艺术只是颜料的堆积而看不到十字架上的身躯、血和铁钉,所谓的装置难免摆设的矫情,所谓的综合材料似乎什么都用了却没有人与自然的贴身,所谓的雕塑只剩下了手艺和工艺而离群索居,甚至当代思想性的评论家的缺席和艺术观念的遮蔽,尤其缺乏有战略眼光的收藏家,唯一的办法似乎只剩下延缓评判等待最后晚餐和最后的审判。

不要说是飓风“桑迪”,就是当初的911废墟、汶川地震废墟等,都曾经有人提出建立相应的纪念博物馆,其意义绝不仅限于纪念、记载、科学研究等,也有一定的当代艺术性,所谓灾难、所谓破坏有时就意味着一种批评或者艺术。所以,从另一个层面看对当代艺术的收藏不管如何纠结,都是当下一个务必去思考、行动的问题。当代艺术在中国也有了几十年的历史,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大多是一些外国人,可见中国的收藏家还缺乏对当代艺术本质的认识,对当代艺术的忽略应该是这个时代的一个痛,是对当下艺术行为和思想的一个无视或短视。当然,这也不排除中国当代艺术的破坏力还较差,还没有飓风“桑迪”那样的震慑,与众多拔地而起的城市建筑比起来,中国的当代艺术似乎显得有些麻木或迟钝。

飓风“桑迪”似乎暗示了什么,是否要继续纠结?当代艺术来了,中国收藏家可准备好了吗?面对上帝最后的审判,小心申辩没带“收藏”;谁的灵魂是否高贵、干净,上帝并不一定明了。
 

【相关阅读】

受飓风影响 苏富比将纽约印象派与现代艺术品拍卖夜场延期

飓风Sandy重创纽约艺术界

从湿透的艺术品到疯涨的保险费:艺术机构估算受灾损失

 


【编辑:于睿婷】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