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达星:用难以言说的情谊,共同主办马先生非凡意义的展览 2012-11-07 15:43:59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访谈:王鹭 / 文字整理:唐书婷、尹宜生 点击:
我从小就喜欢并学习艺术,艺术基本上陪伴了我整个青少年的时光,而那个时候还没有恢复高考,我们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就经常在一块自学画画。那时候马一平老师对于整个重庆而言,以及对于我们这一大群自学绘画的人来说是一个偶像。

张达星

张达星

访谈时间:2012年8月29日

访谈地点:文轩美术馆 张达星工作室

访谈:王鹭 / 文字整理:唐书婷、尹宜生

王鹭(以下简称王):今天很高兴能够采访到文轩美术馆馆长张达星先生,张老师你好!

张达星(以下简称张):好,欢迎你。

王:谢谢张老师,那我们直接切入主题吧,您早年在重庆的时候就已经结识马一平先生了,是吗?

张:对。

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呢,初次见到马老师的时候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张:我从小就喜欢并学习艺术,艺术基本上陪伴了我整个青少年的时光,而那个时候还没有恢复高考,我们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就经常在一块自学画画。那时候马一平老师对于整个重庆而言,以及对于我们这一大群自学绘画的人来说是一个偶像。我记得一个有趣的事,有一个冬天的晚上,我的师兄气喘吁吁的跑回来,兴奋地从他那破碎的棉衣里拿出了一叠纸,慢慢打开那叠纸,我一看,原来是马老师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画的一张宣传画,我记得很清楚那是一张水粉画,这是师兄冒着风险弄到手的啊,他太喜欢这幅作品了,因为画太大,不能整张拿回来,所以他趁人不注意的时候撕下来截成小块,揣在怀里拿了回来。这张画画的是一位“文革”时期工农兵的形象,我们几个人从此就经常临摹这张画。

王:那时候您多大呢?

张:我记得是“文革”期间,大概有十多岁。

王:十多岁?

张:对,带着对四川美术学院的憧憬,没能参加高考,没能进这所学校,但我们经常到四川美术学院去游玩,所以我说艺术伴随着我整个青少年的时光。而第一次见到马一平先生时,我就傻眼了,那个时候所有人的着装、发型、风度基本是一个模式的,我们所有的教师,所有的知识份子,我们的艺术家等,他们的形象基本上和当时国家干部的形象差不多。

王:都是灰色?

张:对。但是马老师他是与众不同的,给我的印象是一个很独立、很自由的艺术家,同时还兼有一种少数名族的风格,我当时很迷惑他是来自于哪个民族,这是我最初对马一平先生的印象。

王:就是他的外形和气质能带给人一种最直观的感受,一眼就让人觉得他是一个自由的艺术家。

张:对对对。

王:后来呢,后来你们有一些什么接触?

张:后来我们就断断续续地到了四川美院,到了马先生的家里。因为那个时候信息技术相对比较封闭,我们经常去聆听马先生对艺术的见解,他是一个很开放很自由的人,在他的家里总是可以讨论那个时代不能言说的一些自由化倾向,一些观念艺术问题,同时我们还可以喝喝茶、抽抽烟,氛围轻松惬意。

王:马先生那时候好像在四川美术学院有个美研所?

张:对。

王:您当时是在美研所里工作?

张:是这样的。当时四川美术学院在产业方面要求发展,要在一个庞大的教育基础上,开展他的文化第三产业,马先生就提议做一个人才引进计划,当时我在重庆装饰装潢公司工作,也小有名气,四川美院就批准把我从外面调到四川美术学院工作,我的编制也放到美研所。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直接成为马一平先生的助手,我们一块工作了很多年。

王:那个时候您是多大?

张:我记得那时已经30多岁了。

王:30多岁了?

张:对。

王:之前10多岁有机会接触到马先生是因为一幅招贴画。

张:对,被偷来的一幅招贴画!

王:之后您一直在外面做装饰装潢的工作?

张:对,工作之余画画。

王:然后就到美研所工作。

张:对。

王:其实当时马先生提出的引进人才的计划,看得出他对教学和管理是很大胆的,这些概念他都勇于提出并付诸实践。

张:是这样的,当时正是改革开放初期,四川美术学院工作的主体是培养学生做创作,培养学生,指导学生,对于社会,四川美院肩负着一种用文化做广阔服务的责任,同时也让我们的教师、学校有更多的创收。为时马先生带头创建了“四川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发展公司”,这个公司无论是社会影响力还是对学院的创收其成就都是名列前茅的。

王:所以这个公司当时办得非常出色,而且影响力也非常大。

张:就是这样,可以这么评价。

王:那您记得当时在共事的时候有什么特别难忘的事情?比如说他的一些思想,一些行为会影响到你。

张:他在领导和管理的过程中给了我充分的自主权。

王:自主的权利?

张:对,这种自主权让我的才华,让我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正因为这种发挥,让我一直走到了今天。这种知人善任,放心自己的部署,放心自己的助手,包括信任他的工作和他的能力。我认为我最了解的是马先生对社会的态度和对学生的态度,这种态度无论是用于教学上还是管理上,都足以培养出很多很多的人才,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自己的创造力,让他们的个性和优点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当然这个发挥也会牵涉到淘汰,会出现优胜劣汰的情况,但发挥得好的人,比如说当时的张晓刚、叶永青,他们也都是在被充分信任的情况下,好好表现了自己的才华。在这种方法下,我们看见了一大群完全不同的个性,完全不同的作品,所以我认为这在性格学上面的一种包容、一种平等、一种尊重。这也是我跟马先生交往这么多年来,他留给我的一个很深刻的印象。

王:其实这一点我也是早有耳闻,一是您的聪明才智早有耳闻,二是马先生对于学生的态度。那么我刚刚听到您讲了,当时您属于他的下属?

张:对。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