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丁
记者:余老师您好!我们知道目前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今年成立的青年策展人专项基金应该是国内第一个专门为优秀青年策展人提供扶持的一个专项基金,您作为学院派的老师,作为资深策展人,并且作为这次基金会的执行长,能不能谈一下您对基金会提出此次海外研修计划的初衷,还有预期达到的目的是什么?
余丁:海外研修计划是吴作人基金会青年策展人专项的四个任务当中的一个,这是我们在组织青年策展人专项的时候就已经把这个列进项目里边去了,在三年期专项基金的支持计划当中每年我们选送两位年轻策展人到海外研修,研修是作为基金会联络海外一些著名的博物馆,年轻人能够跟这些大的博物馆的策展人一起工作,每一次工作大概两个月到三个月,跟一个项目。目的其实就是想让我们国家的这些刚刚有一些名气或者是有一些成就的年轻策展人能够更加国际化,能够了解国际大博物馆的展览策划是怎么一回事,是怎么弄的。
海外研修在国内不只是有吴作人基金会开始做,实际上在前几年中国美协曾经有一个在财政部支持下的“青年艺术家海外研修计划”,选送一些青年艺术家,包括批评家到海外去做两到个三个月的研修,吴作人基金会青年策展人基金做海外研修也是根据惯例,以前有过的惯例来专门针对青年策展人做的一个计划,我想做这样研修计划的目的在于让我们国家的年轻策展人能够了解国际上什么是真正的策展人,在国际上特别是在现在国际交流越来越多的情况下,能够在国际大展当中、国际交流当中能够更加专业化,这是我们的初衷。
记者:我们知道curator这个词是陆蓉之女士首次翻译并且介绍到国内的,它的本意是保管员,但是国内策展人很少有在博物馆、美术馆担任保管员的经历,这次海外研修的机会中提到让青年策展人接触到国际策展和海外大型美术馆、艺术机构的思维碰撞,您觉得这次对青年策展人来说这种机会最重要的是什么?
余丁:curator这个词当然查辞典它是保管员或者是博物馆的馆长,陆蓉之老师把它翻译成策展人,我觉得也是对于在汉语里边对于我们这个领域的一个共性,策展人当他翻译成策展人的时候很容易在中文里边引起一些歧义,好像策划展览的人就是curator,这个跟我们当年把art museum、art gallery,通过日文翻译成美术馆是有一些类似性的,因为在美术馆,从日文翻译成美术馆扔掉了它的收藏概念,所以中国二十世纪以来很多美术馆是没有收藏的,由于字面意思造成的,所以curator当它翻译成策展人的时候是顺应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全球的当代艺术的状况,同时也顺应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状况,展览非常频繁,策展人这个概念或者这个名称、这个翻译定义这样一群专门组织展览的人是一个创造,但是实际上curator这个词更多的是一个专家,他首先是一个专家,在英文里边他是博物馆馆长、是保管员,他是研究某一个领域艺术品的专家,也就是说当你要成为一个curator的时候,你必须首先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你对这个领域里边的艺术作品、艺术创作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你来通过你的了解,以及独立的学术判断做一些研究性的展览,今天curator策展人更多的是在当代艺术里边活跃的人,在当代艺术里边活跃的这些策展人们可能基于对于当代艺术现象的一些考量、一些思考,他的研究性,特别是当一些现象层出不穷非常快的反应的时候,策展人的作用很快地抓住这些现象,并且把这些现象概括、归纳变成一个、一个的展览,而这个里面,我发现当curator翻译成策展人的时候,他的学者或者说他的研究性的含量跟美术馆一样,就是丢失掉了这个方面。我们来做策展人的培训,现在中国包括最近我们知道美术馆专业委员会,还有歌德学院,都在做策展人的培训,其实目的只有一个希望让大家了解什么是真正意义上curator策展人,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curator,作为一个研究性的一个身份,他需要是首先成为一个学者,所以curator应该来说首先应该是一个学者,而不只是一个把展览的现象,把各种各样的艺术创作现象归拢到一起做一个展览就是curator,不是这样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策展人,我们更强调,今天当我们在谈论策展人,做策展人培养的时候,我们希望培养真正有学术建构能力和学术判断能力以及研究能力的专家,这样的学者,来担纲策展人。
记者:您作为策展人,您的策展理念是什么?
余丁:我很长一段时间不认为自己是策展人,因为在我看来策展人curator应该有更多的一些素质,我本人只是一个研究者,我没有在博物馆里工作过,所以对于实物,包括对于藏品的研究,我们这一块来说,对我来说是缺乏的,当然我自己研究美术史,还是有一些研究能力的,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说,我来做展览,我总是希望从艺术史出发,从艺术史出发考虑这个展览在艺术史中或者在未来艺术史发展中的位置,所以我们尽量作为一个策展人,尽量保持自己客观的态度,客观的学术态度,而在这种客观的学术态度当中当然作为一个人,你当然会有个人对于艺术的平衡,你喜欢这一类的艺术,那一类的艺术,不喜欢某一类的艺术,这种是个人的喜好、个人的兴趣,但是真正的一个学者或者是做展览,你可以保持自己的兴趣,但是如果做一个跟艺术史相关的展览应该保持客观的学术概念,从我个人来说我力图能把自己的个人趣味压到最低,而把对于学术的判断,对于艺术史客观的判断放到第一位,这是我在做展览过程当中我希望自己能够恪守的一个准则,当然有时候没有办法绝对的恪守,因为毕竟是人,他对艺术作品会有个人的偏好,有个人的趣味,如果说我作为一个研究型的策展人,我想他应该对历史、对学术有一个公正和客观的态度,这是我本人的一些想法,当然在当代、当下的艺术当中有很多策展人,包括一些大策展人,他们都有个人偏好、都有个人趣味,也因为自己的这种个人偏好、个人趣味,他做了一些展览也由于他的大胆或者这种对于个人趣味的肯定,他做的一些展览也在艺术史当中留下了位置,不能一概而论,我只是说我本人可能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在我看来离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策展人还有距离。
记者:这次海外研究计划基金会提供给优秀青年策展人的一个机会,在这个提法中,首先优秀策展人的选拔标准是什么?您怎样衡量一个优秀的策展人和一个普通策展人?
余丁:我觉得可能有这么几点:首先评价一个优秀策展人必须要有艺术史和艺术批评的学养,他首先是一个学者,而不是一个随便做几个展览就能够称之为策展人的人,他是一个学者,他有自己的学术积淀,有自己对于艺术的判断,有自己的观点,这是一个,他是一个年轻学者;
第二,他可能对艺术作品需要有一些判断力,对于艺术作品本身的价值应该有一些判断能力或好或坏,好的作品和不好的作品去判断;
第三,就是基础型的,将来能够在国际上行走的策展人,而且送到海外他要从策展工作,他的英语、语言能力,熟练的外语,可以是英语,可以是法语,也可以是德语,不管怎么样,他需要有比较熟练的外语能力,这是一个工具、一个基础,也是一个交流和沟通的基础,这是首先要具备的一些基本的素质。
作为一个策展人首先要掌握一些基本功,什么叫一个占人,策展人有一些基本功,比如学术上的基本功、艺术史、批评,这是学术上的基本功,他起码在对作品的判断上有自己的东西,能够有学术的见解和学术支撑作为他的策展的一个基本理念而不是凭空想象;
第二基本功还包括他对艺术的判断能力,对艺术作品的判断能力,因为每一个艺术家可能都有好的作品和不好的作品,不是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和著名的艺术家都是好的,你在选择艺术家作品的时候哪个作品适合你做的这个展览或者是跟整个展览能够协调,这是一种能力。当然优秀的策展人来说除了具备这些能力以外,就是他应该还具备自己更加独特的眼光,就是超出艺术史当下现象的一些独特的学术眼光和判断力,就是他应该具备前瞻性,他了解未来艺术发展的方向,而通过他的展览预示未来艺术发展的方向,从这一点来说他是一个优秀的策展人。
策展人目前来说有很多说做独立策展人,不是依附于某一个机构,这个不要紧,因为独立策展人的概念不是说没有工作就叫独立策展人,独立策展人只是说他不是依附于这个博物馆,你是大学教授为博物馆策展,对于博物馆来说你是一个独立的策展人,因为你的观点并不代表博物馆的观点,你不用去遵循博物馆的宗旨,你有独立于博物馆之外的见解,这一点独立策展人更需要自己独道的见解和眼光,这种独道的见解和艺术的眼光,对于未来的艺术发展是具有启发性和前瞻性的这个是一个优秀的策展人需要具备的素质。
记者:谢谢余丁老师。
余丁:也谢谢你。
【编辑: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