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高校艺术教育依然没有摆脱“文艺宣传队”的刻板印象,这导致人们对于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也正是在这样的认识误区下,高校艺术教育常常处于很尴尬的位置。
“你采访这些干吗?这里面的事情不是你我能解决的!”由于正在赶路,电话那头的声音听起来有些匆忙。
说这话的人叫任宝平,现为天津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任。在不久前的一次关于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座谈会上,他的发言得到了很多同行的认同。然而在面对记者的采访时,很直率的他却有些犹豫。
“大学的艺术教育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任宝平说。
一番采访下来,记者对他的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作为一门面向全校学生开展的课程,目前的艺术教育有着它的尴尬与无奈,而这份无奈如果用一个词概括,那就是内忧外困。
内忧:“装点门面”的艺术教育
记者的采访是从一份无法落实的文件开始的。
2006年,教育部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该通知规定:“各校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人数应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15%~0.2%,其中专职教师人数应占艺术教师总数的50%。”
“如果以一所高校两万人来计算,艺术教育的教师人数最少应是30人。而目前情况是,绝大部分高校的艺术教师只有几个人,最多不过十几个。”在接受采访时,北京某重点高校艺术教育中心主任张愈(化名)这样说。
2008年,曾有一项针对湖南省高校的统计显示,湖南省75%的高校未配备专职艺术教师。2011年3月,该省进行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检查所涉及的12所高校中,无专职教师或缺少专职教师的学校更是达到11所。
“这份文件根本就无法落实。”这是在记者采访中,很多教师共同的声音。
“在目前的大学中,艺术教育的作用只不过是"装点门面"。所以很难想象学校会舍得花"大钱"。”董伟(化名)同样是某重点大学的艺术中心主任。在他看来,对学生艺术修养、价值观和创造力培养有重要作用的艺术教育沦落为“面子工程”,其中的原因除了历史形成的偏见外,艺术教育本身的问题也十分突出。
董伟表示,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很多艺术老师仅仅在高校“挂个名”,平时并不将工作重心放在校内,而是在校外承接大量“私活”。在高校艺术教师群体中,这样的人占到一半以上。“我们确实有自己的问题,高校为什么不招艺术教师?因为招了也没有意义。”
除去“心猿意马者”,对于留守在高校中的艺术教师而言,其教学也存在着一定问题。
据了解,目前国内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主要承担两项任务:为全校学生开办艺术选修课以及指导学校的艺术团。大部分教师将其主要精力放在了后者,而对惠及全校师生的选修课关注不足。
“很多人存在一个误解,那就是艺术团不属于艺术教育。”据张愈介绍,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可分为多个层次,对大部分学生而言,艺术课程属于通识教育,学生通过课程对艺术有感性认识;对于更有兴趣的学生,则可以继续选修以冲抵人文社科课程的学分;至于特长生,则通过实践(艺术团)的形式加以培养。
“虽然社团教育也属于艺术教育,但大部分教师将精力主要放在艺术团上,而忽略了正常选修课的教学,导致课程内容陈旧,无法吸引学生兴趣,这无论如何都是不正常的。”张愈说。
对此,任宝平有着自己的看法:“艺术教师侧重于艺术团的指导有其自身道理,毕竟艺术团可以参加比赛,培养效果可以加以衡量。但艺术课教学属于选修课,我们如何衡量它的培养效果?如果难以衡量,我们又怎么能要求老师在这方面投入太大精力?”
然而,当高校本就稀缺的艺术教师,将大量精力放在少数团体时,高校艺术教育的培养质量便不能不令人担忧。
外困:“打折”的教育行为
如果问起艺术教育属于教育行为还是行政行为,相信大部分人都会回答是前者。但事实上,高校中的艺术教育即使是“教育行为”,也属于“打折”的。
张愈就曾经屡次碰到这样的情形。和其他学科的老师讨论问题时,一些老师就会有意无意地说上一句:“艺术教育不就是唱唱歌、跳跳舞嘛。”每次听到这种话,张愈总是觉得很无奈。
“时至今日,高校艺术教育依然没有摆脱"文艺宣传队"的刻板印象,这导致人们对于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她说,也正是在这样的认识误区下,高校艺术教育常常处于很尴尬的位置。
“目前存在着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董伟说,就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教育部明确指出,为保证艺术选修课的开设和教学质量,普通高校应设立专门的公共艺术课程管理部门和教学机构。目前,各校的艺术教育中心一般承担这一职责,但作为教学管理部门,艺术教育中心却常被设在非教育管理部门的团委之下,有些学校的艺术中心虽与团委平级,但由于历史原因,双方的地位依然不平等。这种搭配显然只考虑到艺术教育的“娱乐功能”,其弊端却显而易见外行领导内行。
董伟表示,艺术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艺术中心的教师大多为专业教育出身,在教学的理念方法上有自己的理解,但团委多只把他们看成宣传机构,仅从展示学校形象的方面进行要求。“事实上,这也是很多老师忙于艺术团活动的重要外在原因。”
“社会发展至今,我们对艺术教育应有更高层次的认识。然而,团委老师一般都是刚毕业的年轻人,对艺术教育知之甚少,这种隶属关系很不适应艺术教学的需要。我们如何在管理上对艺术教育做合理规范,如何让其真正纳入教学体系中,这值得深思。”董伟说。
给教师一个宽松的环境
不久前,张愈遇到了一件让她很烦心的事情,她所教授的管乐课必须要停课了。原因很简单:找不到教室。
“以前,我的管乐课一直都是借用学校的招聘大厅。但不久前,大厅管理方更换了新领导,不再允许外借。于是,我们连教室都没有了。”张愈说。
“要改变目前艺术教育的尴尬现状,我们需要作很多努力。理顺管理体制自然是一方面,但同样重要的是给教师宽松的教学环境。”董伟表示,张愈的遭遇并非个案,在目前的高校中,艺术教育硬件设施的投入严重不足,很多学校的艺术教室往往被安排在地下室等边角地区,有些甚至根本没有艺术教室。“之前曾有一所大学建了一座很漂亮的艺术教育中心,但里面竟没有一个排练场!”
董伟所说的宽松环境,显然不仅仅包括硬件环境。
算起来,任宝平今年已经到了花甲之年,作为中国最早进行高校艺术教育的“先驱者”之一,如今的他已是正高职称,对此他很满足。“大学里做艺术教育的,能评上正高的真不多,有些学校甚至根本不给艺术教师评职称的机会,我有什么不知足的?”
任宝平的知足在很多人眼中,却变成了无奈。
据了解,高校艺术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组成部分,教师极其重视的是教学的实践性,这决定了其工作能力主要体现在对学生艺术素质的提高,以及学校艺术团的成绩上。然而,目前艺术教师的职称评定却参考一般教师的评定标准,甚至包括科研和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等硬性规定。
“艺术教育并不属于学术研究行为,让整天围着学生、艺术团转的艺术教师到核心期刊上发文章,这的确勉为其难了。”张愈说,我们需要建设一套真正适合艺术教育的职称评价体系。“总之,艺术教育要得到改观,需要首先使外部环境适应艺术教育的学科特点,给艺术教师以宽松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教师才能静下心来,认真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在采访中,张愈说他一直有一个梦想:让学校的每个学生在大学四年中,都能听上两场真正的音乐会。“他们会因此获得艺术修养上的提升。”她同时笑称,尽管这一梦想有些“不切实际”,但自己会为之而努力。
只是,需要为此努力的仅仅是张愈吗?
【编辑:文凌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