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在古玩城做生意的古董商都明白一个道理,同样的艺术品,在不同的经营者手里,能卖出不同的价格。
高端店家的艺术品往往是从中低端店家那里进的货,为何好货不能在中低端店家卖出好价钱?这些商家能不能跨越高端经纪人的垄断和阻隔,直接向高端客人兜售?这种思路,无数的古董商想过,也有许多人试过,结果往往是高端的客户,你怎么够也够不着,或者够着了也卖不动,为什么?
高端店家之所以能售出高价是因为客户对其商品真伪及质量的信任,高端店有品牌、口碑、自律和自重。在古董市场这个典型的信息不对称交易市场中,信任而非价格往往是购买行为的决定因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肯花大钱的藏家都会形成对固定渠道的依赖。
艺术品不是具有实用功能的商品,买艺术品是买审美经验的载体,买同辈乃至大众认同的面子,买社会地位的象征。这一切功能不仅体现在艺术品本身,也体现在艺术品的出身。
“艺术品的出身而不是艺术品本身,成为决定未来市场价格的构成因素。”
艺术品的质量是价格构成的物理因素,艺术品的出身是市场价格的人文因素。不同层次的商家,把同一类艺术品,乃至同一件艺术品用不同层级的价格卖给相应层次的买家,形同为艺术品找到了不同的领养人。从此,这个艺术品就在新买家的收藏中,承担不同的社会功能,衍生出不同的传说和故事。出身和传承乃是阶层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端商家则是构成出身和传承的要素。
因此在艺术品的交易中,形成了一个有趣现象,一件品类珍稀、质量上乘的艺术品,在进入藏家手里之前,往往会经过了几个行家之间的转手加价。小行家只能卖给小藏家,大行家才能卖给大藏家。大行家和大藏家的对接,有对彼此相同社会地位的认同,而这种认同具有双向的排他性,大藏家不会认同小行家,大行家也不会认同小藏家。除了价格因素之外还有强烈的阶层和身份意识。在目前的市场实践中,传承出处往往会压倒藏品的质量,成为影响价格的第一因素。
如果我们大致认同以上的描述是客观现实,那么这种现实常常伴随着种种陷阱。正如坊间俗谚所言:“不管真与假,只看收藏家。”实则既以历史上最著名的名家旧藏如项元汴、庞虚斋,限于历史条件,都有大量赝品混杂其间。其中原因错综复杂,既有早晚年眼力之不同,也有自藏品与交易品的混杂勾兑,还有门生故旧的自存副本,乃至后世传人的偷梁换柱。
在目前市场需求的压力下,曾经著录的赝品则咸鱼翻身,不断地获得新生游入市场,特别适合那些新入市的买家的眼力和需求。与之对应的现象是,专家的学术判断日益被边缘化,乃至噤口不言,隐身退市。
更有甚者,今天的大行家和大买家们,不但创造出日新月异的价格,还要创造出日新月异的品味。历史积淀下来的审美标准及其载体,或者由于资源稀缺,或者由于政策限制,陆续从传统主流的收藏中退潮。如今的价格已经偏离了审美标准的主轴,社会的关注和收藏的风潮已经由流行而价高,变成了价高而流行。从审美的品味,变成了资本的品味。
【编辑: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