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言说变为可以论述。
意境的含义在于论题设立的虚无性。因为意境这个概念本身就对语言学的悖反,是将一个有意义限定的概念导向其内涵的无限包容。其它如“气”、“道”、“神”等等莫不如此。在中国古典语境之中,只有导向此种境地,才可以保证意会的发生。而所谓的“意会”则来自于在共同经验体系之中感应的相互比对。因为这些范畴本身的意义的“不可说”,其实就是基于对语言的局限的认识。放弃言说的不可穷尽,换来其它感知系统的开张。
视境的可以论述性在于,视觉因素本身就是一种直接的出现,依据于呈现的方式、呈现的因素,呈现的特征,至少可以在定性的范围之内加以论说阐述。
将不可分析对象变为可分析对象。
除了拒绝穷尽的言说之外,“意境”本身对于分析也设置障碍。在意境这个概念之中,意义的岐向性、感知的模糊性和能指与所指的交互性,都是无法分析的重要方面。而意境与诗词的交互,又是导致不可分析的重要因素。这是因为诗意本身就是不着形迹的浪漫,不计结果的情感狂欢。一旦可以分析的就不再是诗,而是一堆语言的瓦砾。
“视境”本身也可以说是一种开放的视觉旅程,是视觉形式对于笔墨的放逐所到达的可能性。因此,它以视觉为坐标来进行分析其中的构成、组织、元素。也许只有进入到元素单位,分析才会有可能真实地进入。
视觉性的篡集替代意境性的包容
“意境”概念作为中国诗画一体所可以到达的可能度,也就是其包容性的空间概念。而视境的设立本身,其实就是对于篡集的可能性实施视觉空间的扩张。
形式的经典集合代之为形式在独立观念下的篡集。
当然,这个篡集本身,是对于视境的实践,它无疑也是艺术观念独立之下对于各种形式因素的重新集合。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于视境有更进一步的阐述。
中国画的视境
在中国画视境这个概念阐述之前,先回顾一下笔者关于视境的论述及在之前所进行的一个“现代中国画”系统建构,它也是今日进入本命题的一个有效的学术起点和可靠的理性支点。
视境的形成
所谓视境,自然包括是视觉情境、视觉语境与视觉环境。
其中,三个层面上的视境,则体现出不同的倾向。
情境:是形成问题的上下文关系指向,由问题的指向性不同,导致了讨论状态、意义的发生的差异。所以,在这个概念上,对于问题形成的逻辑关系的追问,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它更多地关注问题的纵向因素发生。
视觉情境——是关于视觉问题发生因素必然化的追问,并由此建立起来的关系系统。
语境:则是与问题的表述方式与接受方式之间的对应性,做出当然的阐述。它更多地指喻于横向的条件因素,以及影响问题意义漂移走向的动力所在,所以,视觉语境的设置,与问题的关怀范围有关。
视觉语境——是关于视觉问题意义追寻的前提性条件的建立。
环境:指的是对于问题形成的各种条件因素的粘连。与视觉情境的纵向作用力不同,环境是一种相对结果的呈现,与视觉语境的横向改变力有差异,它更多指喻一种可以形成场景的力量。
视觉环境——指的是在何种问题层面上进行视觉倾向的营造。
境——在佛学中还有心性映射的含义。它是主体在自我与自然,自我与自然关系的观照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结果。直观与反观的自然心象。
“视境”概念的含义如是:
关于视觉意义与层次展开的可能性。
对于视觉意义深度追问与广度的关怀。
对于“视觉场”可能性的营造。
对于视觉因素进行逻辑关系的建立。
面向心性智慧的视觉感察结果。
对于自然与它物的生命感的视觉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