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文化与学科创新---抽象艺术学学科创建与母校美育实践 2012-11-13 10:04:17 来源:艺术国际作者博客 作者:许德民
当今我们谈论文化创新,有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提高非功利化艺术文化在文化中的比重。美育教育,也应如此。因为只有非功利化艺术的教育,才是人格与精神的孵化器,才是真正靠近“自由而无用”的灵魂的,才真正符合“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宗旨。

2004年5月至7月,策划主持中国第一个抽象艺术文化系列讲座(10讲),邀请上海著名抽象艺术家、学者为市民免费举办讲座,大约有近千名市民到场听讲,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果。

2005年,复旦大学百年校庆期间,在中国第一个提出抽象诗概念,并延伸出抽象文学概念。

2006年2月,策划主持“上海首届抽象艺术高峰论坛”,邀请到中国和上海著名的抽象艺术家、理论家近20人参会,成为当年中国抽象艺术界的大事。

2006年11月,创办并主编中国第一本抽象艺术杂志《中国抽象艺术》,至今已经出版三期10本。在全国引起广泛的重视与好评。

2008年历经5年完成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本土抽象艺术理论专著《中国抽象艺术学》,2009年2月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至今3000本已经售罄。

2009年9月,第一个在中国大学开创“抽象艺术审美与创造”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至今已经连续上了六个学期的课程,近400多名学生选修了这门课程,每期学生对课程的满意率几乎达到100%,其中非常满意率最高达到76%。平均在70%以上。学生自发为此课程联名写倡议书,告全国大学校长和大学生们,希望大家都有机会来学抽象艺术文化课。有近300名学生签名。复旦大学学生也因此在2011年成立了中国大学校园的第一个抽象艺术协会--复旦大学抽象艺术协会。

从2009年开始,每一届课程学生除了上理论课,都要经历一次抽象摄影、二次抽象绘画创作课程,并亲身经历一次抽象艺术展,“复旦大学学生抽象艺术展”至今已经成功举办六届(其中一届由抽象艺术协会独立举办),本学期将举办第七届复旦大学学生抽象艺术展。从2009年开始,作者在全国各地举行抽象艺术文化巡回演讲,至今已经在北大、清华、南开、天津师大、天津美术学院、东南大学,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同济大学、交通大学、上海音乐学院、南昌大学、美国加州大学等二十多所大学和文化场馆举行演讲。

2012年,本人的第二本抽象艺术文化专著《抽象艺术文化论》将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抽象诗学》将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八、《抽象艺术审美与创造》课程介绍

2009年9月,复旦大学开创抽象艺术文化课《抽象艺术审美与创造》并成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这是中国普通类大学有史以来开设的第一门抽象艺术文化课。

《抽象艺术审美与创造》是一门具有“穿透力”的艺术通识教育课程,因为抽象艺术的思维方式、创作方式、审美原理,价值形式、精神境界都和传统的艺术不同,既是我们这个社会和时代所陌生的艺术形式,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所急需的价值理念。

抽象艺术往往被人认为只是一种艺术流派,只和审美有关。其实,抽象艺术更为重要的是它的非理性(感性)的思维方式,和非功利的价值理念。抽象艺术不传递给人社会化的信息,传递给人的是生命信息,是审美和创造的思维方式。在一个高尚极其缺乏的社会,抽象艺术给人们一个精神洗礼的家园,让被理性功利主义麻醉得“找不到北”的心灵洗涤、大脑充氧、灵魂出窍,真正体现生命的和谐与温馨。这也就是未来和谐社会的艺术象征是抽象艺术的真正原由。

以往我们社会提倡的人生价值理念,无论是“政治至上”、“财富英雄|”、“道德楷模”,都是具有“功利主义”特征的价值理念,都是“逐利”的。“逐利”是人类理性社会最主要的社会特征。一切社会发展都以“逐利”为驱动力的。“逐利”并没有错,只是仅有“逐利”性,会使得这个社会的品质趋于庸俗,因为高尚总是和“非逐利”有关。在理性主义范畴里,即便是“奉献”也是带有功利倾向的。只有非理性、非功利的人类生命行为,才可能真正体现生命本体价值,才是人性中“善”的最高表现。
复旦大学在走向中国一流、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应该关注和扶植目前全世界还没有开发、研究、普及、却在未来可能对人类具有重要价值的创新学科。“开发和创新”在传统学科中要实现“质”的突破困难重重,但是在一个文化的“盲区”,实现突破要容易得多。“中国抽象艺术学”、“抽象文化学”就具有这样的潜质。它是中国现有文化的“盲区”,而这个“盲区”却沉淀着中华5000年灿烂的抽象文化与文明,蕴涵着人类人性的光辉。这是一个巨大无比的精神宝藏,它的“挖掘”可能对未来中国乃至全世界抽象文化与文明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九、《抽象艺术审美与创造》课程的意义

首先,课程具有创新性、学术性。《抽象艺术审美与创造》课程的实质是“抽象艺术学”和“抽象文化学”学科的通俗版,“抽象艺术学”在中国是一个全新的艺术文化学科,尚处在开创阶段。抽象思维(非理性思维)是人类思维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却严重缺乏对这个领域的研究和推广普及。作为人类生命现象,它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更重要的是具有当下性和未来性,是可以给人思维指引和生命价值领悟的重要学科。

“抽象艺术学”是一个完整的、有体系的学科,也是一个跨界的艺术学科,哲学、美学、心理学、设计学、音乐学、幸福学等和抽象艺术都有关。复旦能够成为这个学科的开创性大学,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其次、《抽象艺术审美与创造》传递生命意识和人性精神。抽象艺术是非理性艺术,是非功利、纯生命的精神艺术。抽象艺术的非功利性给人以积极、健康、无私、唯美的生命思维和价值观念,将人性提升“上帝”身边,反省人生、社会与生命,这对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价值观是一种非常好的“中和”,可以使人在浮躁学会平和,在迷茫中找到清醒。因此,学生们说,《抽象艺术审美与创造》不仅仅是一门审美课,更是一门艺术哲学课,是思维方式、生命观念和人生价值课。

第三、《抽象艺术审美与创造》在教学上显示出非常理想的“落地性”。将抽象艺术的基本理论、审美理论和价值理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传递给学生,并且能够引发强烈的发响,显示出这门学科强大的生命力。从2009年-2010年度开始至今,通过六个学期的教学实践,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连续六个学期,学生对此课程的满意率(由有关教学机构调查)几乎都是接近百分之百,其中非常满意最高达76%,平均也是70%以上。非常满意的内容是“改变了思维方式”和“生命价值理念”。

“抽象艺术学”给学生带来的“知识、认识”有几个方面:

1、提高了学生的现代艺术、当代艺术的审美能力,开阔了他们的审美眼界。100%的学生从“不懂”抽象艺术到了解并“懂得”抽象艺术。让学生的知识结构真正具有“现代性”“当代性”。

2、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抽象艺术是非理性思维、形式思维。非理性思维是宇宙的本质思维。过于习惯于用社会性思维来看社会、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往往会矛盾纠集,难理头绪。换一个角度看问题,用抽象思维分析矛盾,如同站在宇宙看地球,站在“上帝”的地位看人类,换位思考更可看清问题的实质,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生命、社会与宇宙。

3、改变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念。抽象艺术是非功利的艺术,追求非功利的审美价值与人生价值,追求生命的最高境界。当今社会,“财富至上”的社会价值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一切向钱看”的功利主义甚嚣尘上,人心浮躁、物欲横流,人格与道德低下,一派“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社会风气。这也严重影响了一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好大学、好专业、好工作、好薪水”的发展模式似乎成为每个大学生的生命路线,这种将生命“低俗化”“手段化”的价值理念极大地损害了人类的道德形象和精神尊严。无私与高尚、情操与修养似乎已经淡出人们的视线。

抽象艺术的非功利价值追求,纯审美的艺术境界,庄严地提醒学生认识生命的本体意义,认识到精神的生命高于一切,物质只是人类生命的手段,而非生命的目的,生命的目的是让生命始终处在“审美与创造”、“快乐与幸福”中。物质往往给人带来更多的苦恼,而具有独立、自由、审美、创新思维的“精神”,才是生命的快乐之源。

4、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习惯。和具象绘画的基本功是临摹完全相反,抽象绘画的基本功就是创新,是“不一样”的创造。从构思到落笔,从颜色到细节,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过程都贯穿着创新、创新、创新!临摹、相似是抽象绘画的大忌,也是抽象艺术的死路。所以,通过抽象艺术创新思维和创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习惯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100年前,蔡元培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强调美育教育是进行世界观教育最重要的途径。当今教育中德、智、体、美,和社会教育中的真、善、美、爱,都将“美”,放在其中可见美之重要性。但是,为什么100年以来“美育”的效果甚微,人的情操未见高尚,反而越来越低俗。可见100年来的“美育”是失败的。失败的原因不是“美”,而是对“美”的理解和使用中过多地介入了社会、政治、道德等非“美”的因素,将“美”世俗化了。

美是非理性的,是纯粹的,只有在抽象的意义中美才能够保持的美的纯粹性。美育的使命就是要保证让“纯粹的美”来陶冶人的情操、改变人的思维和声明价值理念。让人在艺术的纯粹中唤醒人性的尊严和精神的自由。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抵达蔡元培境界:“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

几十年的应试教育,将“美”从人们的知识结构与心灵感应中彻底驱逐。中国人现在基本上人人都是“美盲”。一个缺少“美”和审美能力的社会是一个何等枯燥贫乏的社会,一个缺少“美”的民族在世界上谈什么高尚与尊严呢?一个缺少艺术氛围与素养的大学是很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

中国正朝着“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社会方向前进,抽象艺术学的宗旨和“和谐社会”的社会理念完全吻合,因此,“和谐社会”的艺术形态与美育模式的研究和探讨,将是我们对未来的责任和承诺,而抽象艺术学学科应该在这个伟大的社会进化与变革中贡献自己的能量。

2012.11.12改写

 

 


【编辑:于睿婷】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