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蓝顶当代艺术基地
在另一个艺术区聚集且发展成熟的城市——成都,政府似乎更多地承担了一个“搭台”的角色。同样成为艺术区代表的成都蓝顶当代艺术基地,早在2003年8月的时候,只是由周春芽、郭伟、赵能智和杨冕四位艺术家在成都机场路旁租用的闲置厂房,因为厂房是铁皮蓝顶而命名为“蓝顶”。随着蓝顶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吸引了一百多位艺术家聚集于此。
据杨冕介绍,老蓝顶当时周围的环境非常恶劣,家具厂所产生的粉末和香蕉水的气味直接影响饮用水,而成都政府为了留住艺术家,且将分散在外的川籍艺术家吸引回来,就为艺术家提供了很好的工作室条件。2007年,在成都政府的牵头下,新蓝顶艺术区向东迁移至距离市区十公里的国家4A级风景区三圣花乡处。蓝顶领军人物周春芽、何多苓、杨千、郭伟、罗发辉、郭晋、吴建军、赵能智、杨冕、吉磊、唐可、郑德龙、屠宏涛、李胤等14位艺术家先后入住,蓝顶美术馆正式开馆。
在蓝顶当代艺术基地内,艺术家的工作室分为产权式和租赁式,批评家、原成都“北村艺术区”发起人之一的陈默告诉记者:“现在蓝顶的这十几位艺术家工作室,是当年国家批的地,可以自己盖房子,每个人两亩地,每年就交点地租,房子是他们自己出钱盖的。新蓝顶二期则是国家给的产权式工作室,属于蓝顶艺术机构开发,艺术家按面积买断,五十年产权,不用再交地租。随后,第一批入住的艺术家也和二期享用一样的政策。”至今,蓝顶二期(三号坡地)已经吸引了将近一百多位艺术家,罗中立、方力钧等艺术家也计划搬入。
除了蓝顶以外,成都还零散的存在着其他艺术区。围绕着蓝顶周边,便活跃着青年艺术村以及和祥瑞苑。青年艺术村紧贴着蓝顶美术馆,分为一、二期,目前有六、七十位艺术家,租金在每月一平方米八元左右。而和祥瑞苑实为电梯公寓,因地理位置稍偏,所以闲置了几百套房,目前和祥瑞苑也入驻了六、七十位艺术家,租金与青年艺术村差不多。
据陈默介绍,距离老蓝顶两公里处还有个浓园艺术区,在绕城路边上,发起人是“伤痕美术”代表艺术家之一的程丛林,“最火的时候也有一百多位艺术家,现在只剩下一部分,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产权。而且浓园租金实在太贵,最高的时候曾达到每月二十块一平方米。”此外,成都正南面有一个四川大学教授何工发起的高地艺术区,常年有二、三十位艺术家,是成都目前相对最偏远的艺术区,但是周边全是乡村田园景色。成都还有一个粮仓艺术区,是六、七十年代的粮仓废弃后改造的。陈默说:“粮仓艺术区做了个孵化园,对成都周边和云贵川的应届毕业生提供生活费和创作空间,提供一年的孵化,多的时候有三十多位艺术家,现在不多了,好处是一出大门就是洛带古镇,但是周末游客太多,艺术家大门都不敢开。”
而陈默亲自参与发起的北村艺术区,实际只存在了两年的时间。陈默认为失败的原因有两方面:“主要是政府原因,当时新都区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开发力度不够,重视不够;第二个原因是北村的房屋产权拥有者心态发生变化,最初很便宜地租给艺术家,一个月每平方米两、三元,后来慢慢涨到四元多,也不高,但是老板一直在涨价,想把艺术家赶走,好将库房租给别人,最后大家就都走了。”
但是在蓝顶,陈默认为政府的作为很理性:“成都政府退至幕后,虽然是政府让川籍艺术家回来的,但是具体接手的是蓝顶艺术机构,政府只是提供了比较好的政策,然后就退到了幕后。这样很好,政府提供扶持,而不是指挥,只搭台。政府的管理很软、很理性。这也体现了成都慢文化的一种城市性格和人文表情。如果政府是强势的指挥,结果可能不如现在。”
【相关阅读】
【编辑:文凌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