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心甫作品
11月2日至4日,2012中国国际文化艺术博览会在北京召开,百余位中外艺术家参展。参展艺术门类涵盖了国画、油画、书法、版画等等,参展作品达千余件。众多作品中几副灵动飘逸的金鱼作品、荷花作品、芙蓉作品吸引了记者及众多参观者的目光。
乍看,这些金鱼好像仅仅是作者随意而简单的几笔画成,但这几笔却成就了无限的生动灵韵。画中的金鱼或三五成群或两两私语,不见水波,只一两株水草便让人产生鱼在水中游的错觉。这不禁让记者联想到白石老人的作品《蛙声十里出山泉》,仅画了几只在急流中摇曳着尾巴顺流而下的小蝌蚪就能使人“听到”画外因走失了蝌蚪而大声鸣叫的青蛙。
再看,在金鱼作品旁静静地“立”着一片田田的荷叶,这些荷叶或婷婷而立或暗香浮动。从这静谧的荷叶中,记者看到了《荷塘月色》中泻在荷叶与花上的流水的月光,看到了西湖六月中映着荷花别样红的朝阳。虽没有画水,但让人见到了清澈。在有荷有鱼的那幅画中,记者分明看到了鱼戏莲叶间,江南可采莲的情景。每幅作品都浓淡相宜、气韵生动。
现场,记者有幸采访到了这群金鱼与荷叶的创造者——龚心甫先生。龚老认为,中国画是书道与画道相结合,是由书法线条与笔墨的渲染构成。仅中国书法就是一部五千年的文化史,要画好中国画首先要懂得金石篆刻,要懂得从象形文字到甲骨文、钟鼎文、大篆、到小篆这一脉相承的文化演变。笔墨则是中国画的命脉,如果只有肤浅的书法知识就可画好中国画,是对“书画同源”本质的片面理解,将水与墨调出疏朗相渐、明暗有致的气韵绝非易事。在龚心甫看来,学习中国画要有一颗淡薄宁静的心态,要努力获取丰富的学养,练就深厚的基本功和随机应变的能力,方能得心应手。
傅抱石先生曾把文学的修养、高尚的人格和画家的技巧定义为文人画的三个要素,潘天寿要求“画家必须有高尚之品性,宏远之抱负,超越见识,厚重渊博之学问,广阔深入之生活”。龚心甫认为画家最重要的要有淡泊情怀精神,要学习和理解前人所提出的中国绘画基本思想三大要素,即:人品、学养、天赋。上世纪六十年代曾受傅抱石先生亲授的龚心甫一直秉承这一要求,从不懈怠。
当今,艺术已走出神圣殿堂进入市场,尤其最能代表中国民族性的中国画颇受收藏者欢迎。书画家虽然有了更多驰骋发展的空间但也未免多了些铜臭和浮躁之气。面对这种变化,历经几十载的寂寞磨练的龚心甫认为,现今书画家的浮躁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层面:
其一,不懂得国画精髓,用水彩画、粉画的方式作画。龚心甫认为,这就打破了一直以来中国画对清新俊逸的追求。龚心甫介绍说,国画是最能代表民族性的艺术,她具有时代性同时也有独立性。她能从其它的艺术门类中吸收好的艺术营养但绝不能被其它的门类所代替。这种作画方式坐不住“冷板凳”看似聪明实则背道而驰的所谓“捷径”。
其二,不追求自己的风格,一味临摹别人的作品,因为模仿不会有文化含量。龚心甫有言:一个没有自己风格的画者称不上画家,顶多算是一个画匠。临摹名家作品可能很容易做到形似,但永远达不到神似,更称不上艺术。
其三,追求特别,为了创新而创新,用喷绘、或用各种材料充实画面等各种方式构成一个肌理,好像是创新,但其实只是“四不像”,这种只是装饰画而已。
其四,画工没到位,书法没到位。画得很像很美,但不是正规的线条,不懂书法线条的渊源,没有用中国画的线条作画。
龚心甫认为,这些浮躁的表现究其原因是缺少了一颗对人生和艺术的真诚忠贞之心。简单地说缺少对艺术的喜欢与追求便耐不住上下求索的寂寞。他之所以指出现在书画界提出的浮躁是希望年轻的从艺者能够引以为戒,能够更好地传承国画艺术。
已年过七旬的龚老从艺五十余载,仅画金鱼就有数万条,现仍孜孜以求画笔不辍。龚心甫说:“丹青之妙,写其形似者易,而传其神者难,打破格局,难之又难也。”以画金鱼为例,由初始的逼真到如今的灵动,龚心甫经历了数十年的摸索。数十载甘苦仅为画一群名不见经传的小金鱼。当记者感叹龚老的毅力时,他只是平淡一笑:“我喜欢金鱼。”一句“喜欢”就可以让他兢兢业业数十载而不改心志,这也许是艺术创作者最初的纯粹吧。
龚心甫在一帧作品的题款或许可以概况其画金鱼的过程:余画金鱼,已变数次,初始逼真、细腻,后变风格与人不同,再变删繁从简,忌艳从淡,直抒率真。数十载甘苦,出入意料之外,是师其自然也。
【相关阅读】
【编辑:于睿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