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外交,走得到一起吗? 2012-11-14 09:29:44 来源:中德文化网
在德国,政治、经济和文化数十年来被看作“外交政策的三个支柱”,而文化外交在中国则是一个更为广泛的概念。借中德两国建立外交关系40周年之机,我们希望探讨,目前对外文化政策的哪些方面正影响着双边关系。 

在德国,政治、经济和文化数十年来被看作“外交政策的三个支柱”,而文化外交在中国则是一个更为广泛的概念。借中德两国建立外交关系40周年之机,我们希望探讨,目前对外文化政策的哪些方面正影响着双边关系。  在德国,政治、经济和文化数十年来被看作“外交政策的三个支柱”,而文化外交在中国则是一个更为广泛的概念。借中德两国建立外交关系40周年之机,我们希望探讨,目前对外文化政策的哪些方面正影响着双边关系。

在此,我们尝试在讨论中从对外文化政策向文化外交(Cultural Diplomacy)靠近。什么是文化外交?文化工作能够以及应当提供些什么?中德双方在此又分别有什么样的特点?

除此之外,我们还征求文化界人士的意见,他们如何看对方在他们自己国家的文化工作,他们自己期望文化工作如何进行:

“您怎么理解文化外交,又是如何看待中国和德国之间的文化工作的?”我们向众多中德文化界人士提出了这个问题。他们对此非常不同的回答,以及他们对此或正面或负面的评价,我们都将在此通过定期的更新为您呈现:

王书刚

雕塑家,北京

“文化作为外交的意义对影响我个人的生命的轨迹是不容质疑。当文革刚刚结束时,从联邦德国送来了Kollwitz的版画展。在当时也是我对自身的价值与命运最困惑的时期。她的艺术向一闪门朝我打开,是我懂得了什么叫艺术的真实性,艺术的生命力。

让我个人评论中德文化工作实在是个很牵强的事。因为真正的文化交流前题是自由,因为文化最根本的意义是民主的。给我的印象是好像两国政府或文化机构对于什么是文化的定义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在文化交流上经常是以一种错位现象的出现在人民眼前。”

哈尔迪•伯克勒(Hardy Böckle)

文化专员,北京

“文化交流将民间社会带到一起。它说明不同的背景,解释为什么其它文化背景的人会有他们独特的行为。能够理解对方的反应是很重要的。因此,文化交流可以带来更多的理解和共识。这是信任的基础!因此政治对话及经济合作应该始终有文化交流为伴,否则是无法其作用的。”

克里斯托夫•莱普奇(Christoph Lepschy)

莫扎特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教授,萨尔茨堡

“文化外交对我而言首先是一个不明确的概念。在这里如何理解‘文化’一词,还需要解释。相反我将外交理解为一种对在个人以及在国家间领域的权力关系进行谈判的文化实践。由此而言,我觉得文化外交像一种赘语,好比说‘湿的雨’。另一方面,这两个词语的结合也包含有作用的一种解释:由文化支持的外交,可能是为区别于‘经济外交’。这里我还是面临着这个疑问:我们如何理解文化?进一步而言,外交通过文化追求的是何种利益?还有,这里是否有某种特定的文化形式比其它形式更合适?也就是说,哪些文化领域被排除在外,以及这种排除的合理性如何被证明。

中国和德国之间的文化工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曾是由重要且有代表性的文化事件的相互交流所决定,而并没有艺术家之间的真正会面。我很高兴最近这一点有所改变,目前进行了一系列跨文化的艺术家会面。只要是艺术家间的对话,不论在进行过程中是多么困难,多么容易产生误解,都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相互讨论。这种讨论对个人以及社会都可能会起到影响。 因此我觉得参与这种对话的尝试是很有意义的。”

陈丹青

艺术家,北京

“中国几乎没有民间文化机构,所有文化外交都是党和政府的行为。严格说,中国一切文化外交是政治外交。如果您了解内幕,莫言得奖,就是成功的政治外交。”


 

 


【编辑:李洪雷】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