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称90%非遗藏民间 缺市场化运作多项目濒危 2012-11-14 10:23:57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陈惠婷
近日,"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推荐名单"公示期结束;3天前,"第三批广东省非遗传承人名单"也完成了公示。如果全部顺利通过,意味着147人将晋升成省级传承人,广东更将新增20位国家级传承人。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又一次进入公众视野。

近日,"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推荐名单"公示期结束;3天前,"第三批广东省非遗传承人名单"也完成了公示。如果全部顺利通过,意味着147人将晋升成省级传承人,广东更将新增20位国家级传承人。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又一次进入公众视野。

南都珠三角各城联动,将对广东各地非遗保护的现状与未来做一次调查与梳理。

发掘现状 中山超九成“非遗”藏于民间

事实上,由于挖掘力度不均,资金投入多寡有别,许多非遗资源仍然散落在民间,有待挖掘申报,中山市和惠州市就比较突出。据了解,中山市仍有超过90%的"非遗"藏于民间,如有沙岗墟传统商贸、大王诞、小榄水色等民间习俗,也有圣狮凤舞、三乡木偶戏等民间艺术,以及长洲"左千字拳"等民间武术。而惠州市由于"缺乏资金"去录制申报所需的音像资料,现在,"稔山高景"等120条非遗线索都还只是线索,没有申请非遗名录。

在项目类别上,传统手工技艺类、民俗类和曲艺类三大类别,在各城的非遗项目中比例较重。

而在项目特色上,各城不一而足。在广州,粤剧最为家喻户晓,而"三雕一彩一绣"的老艺人依旧备受尊重,连民间文学类五羊传说,至今仍被无数广州人所熟知并传诵。佛山的舞狮、剪纸、彩灯,人人知晓,是至今生命力最强的民俗文化。珠海的非遗项目数量并不突出,但围绕水而衍生的民俗文化,颇有地方特色,比如斗门水上婚嫁,依然是不少青年男女的选择,沙田民歌在水乡区域也首屈一指,如今依然流传的民歌超过5000多首,涵盖了高堂歌、咸水歌、风情歌,此外,大罾歌、姑妹歌和木鱼歌等等,保存的曲目和品类都非常完整。

全省非遗项目世界级2项 国家级67项

据统计,截至目前,全省目前申报通过的世界级非遗项目有两项,即岭南古琴和粤剧,申报通过前三批国家级项目共有67项,申报通过前四批广东省省级项目共有389项。同时,全省目前共有84名国宝级传承人,而省级的传承人的数量达到488人,各市以及下辖区县级的传承人数量在千位以上。

在综合实力上,广州作为广府文化的起源地,独占鳌头。广州有非遗项目70项,其中,世界级有2项,国家级16项,省级30项,市级22项;佛山以13项国家级项目位居第二,另有省级项目35个,市级项目14个;东莞的资源也很丰富,其中国家级5个,省级25个,市级42个,总数量为72个,排名第一;江门的市级以上项目有45个,其中国家级7个;中山的项目共有24个,珠海、惠州分别是23项和15项。

传承人普遍高龄化 最老者96岁

在项目传承上,传承人高龄化,是各城普遍遭遇的问题。根据统计,除了惠州以外,广州、佛山市、东莞、珠海等其他6个城市的非遗传承人中,超过60%年龄已经在60岁以上,在国家级传承人中,佛山地区有3人去世,广州2人,东莞1人。在所有传承人中,年龄最大的是珠海的前山凤鸡舞项目市级传承人鲍六,今年96岁。

缺乏市场化运作,也是许多非遗项目被遗忘、甚至濒危的原由。以东莞为例,目前,其最红火的东坑卖身节靠得是政府的投资支持,市场需要非常大的樟木头麒麟舞也没有一支专业的商业化表演队伍。此外,知名度很高的寮步香市、木鱼歌也因为入门槛高、传承人等方面问题,目前只能靠政府扶持,自身还没有很好的"造血"功能。

江门市的非遗项目则呈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其中,新会陈皮、古井烧鹅、台山大江古典家具等14个项目市场需求旺盛,实现了批量生产,目前也已成行成市,而其余31个项目则或多或少生存艰难。中山市90%有待挖掘整理的非遗资源中,许多也在经济化浪潮中日渐式微,濒临失传乃至消失。

非遗传承人年龄结构

20岁以下

1人 为广州人

21-40岁

共15人

其中佛山8人,江门、惠州各2人,东莞、中山、广州各1人,珠海0人

41-60岁共124人

其中佛山4 1人,广州3 5人,江门19人,东莞、惠州各9人,中山8人,珠海3人

61-80岁

共149人

其中广州4 1人,佛山、江门各2 9人,东莞17人,中山16人,惠州9人,珠海8人

80岁以上

共3 3人

其中江门11人,珠海8人,东莞5人,广州、佛山各4人,中山1人,惠州0人

已去世14人

其中广州5人,佛山3人,江门3人,东莞2人,珠海1人,中山、惠州各0人

 

 


【编辑:刘建英】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