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伟
11月上旬,中国香港M+视觉文化博物馆行政总监李立伟(LarsNittve)来到北京担任CCAA中国当代艺术大奖评委。11月6日,在接受记者专访时,他表示,目前在他心目中还没有完美的美术馆,他希望将M+打造成“开放式厨房”,以此打破观众和美术馆之间的隔阂。
连接艺术家与观众的相遇地
2011年,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首任馆长、著名策展人李立伟接掌M+帅印。拥有逾30年美术馆总监和教育经验的李立伟曾经创造了多个奇迹,伦敦泰特开幕首年便吸引了500万访客前往参观。他从2001年开始担任斯德哥尔摩当代美术馆总监,10年间该美术馆的访客增加1倍、赞助人数增加3倍,累计筹集约6200万美元捐款。执掌M+后,他将为美术馆的发展前景提供新的可能。
李立伟表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一个完美的美术馆,接管M+,希望通过对M+的建设,建立一种完美的可能性。李立伟解释道,没有完美的美术馆,是因为他还没有看到一个美术馆可以适应当代艺术的展示需求。从物理空间上讲,美术馆必须是标志性建筑,而建筑本身对于艺术品的展出、光线、湿度等都有要求。有些美术馆很漂亮,但是不适用于艺术品展出。从建筑上来说,观众必须感觉到他们是受欢迎的,并随时可以进去参观。现在很多人关心即将在2017年落成的M+的建设状况,他说在未来的几周将宣布入选的六个建筑方案,最终结果将在明年6月公布。
李立伟认为,美术馆是连接艺术家和观众的桥梁,美术馆是二者相遇的地方。美术馆需要同艺术家进行严格地、紧密地、一丝不苟地合作;美术馆与观众的关系正好相反,要让观众产生亲切感,才能真正营造出二者相遇的地方。对于M+是收费还是免费,李立伟表示现在仍是未知数。
藏品前提必须是中国当代艺术品
建筑不是美术馆的全部,藏品才是最关键的,李立伟强调,M+的建设正是从里向外建设的,不只关注物理空间,更注重收藏的建设。
李立伟介绍,M+有别于传统的博物馆,收藏方向包括影像、摄影、设计、水墨艺术等。其中最主要的藏品将来自中国香港、珠江三角洲和中国内地。在进行海外收藏时,收藏的前提是所有藏品必须是中国当代艺术品。在收藏的时间分割上,李立伟表示M+内部曾经产生激烈的讨论,最终的结论是,M+主要收藏1960年以后的艺术品。
6月12日,瑞士著名收藏家乌利·希克将1643件中国当代艺术品捐赠给M+,其中包括丁乙、方力钧、耿建翌、徐冰、杨少斌、曾梵志、张晓刚(微博)等名家的作品,其中很多是工作生活在海外的中国艺术家作品,李立伟希望M+可以成为海外中国艺术家第二故乡,他们的作品可以自由展示。
对于目前中国当代艺术在拍卖场上遭遇“黑色星期天”,李立伟表示,做美术馆的人并不太关心市场,但如果市场不景气,那美术馆就可以以低成本收藏艺术品,也会有更多人愿意将艺术品放到美术馆。
创新空间与展品之间的关联
李立伟不仅是管理美术馆的能手,在策展方面也是高手,他尤其注重展示空间与展品之间的关系。
根据不同艺术品的特质,李立伟试图营造特定的观看、参展方式和空间。比如水墨画,要产生观众和古画之间的关联,他认为把水墨挂在墙上,是不合适的。李立伟做过尝试,让观众看到藏品从库里拿出,直到摆上展位的过程,这种尝试打破了原有的外部展出空间和内部密闭空间的隔膜。现在李立伟也希望将这种尝试放到M+。“这种尝试有点像将美术馆做成‘开放式厨房’的概念。比如保护和修缮是美术馆的重要工作,很多美术馆认为这事极其秘密,我希望让更多人看到这个过程,减少观众和美术馆的隔阂,增强可及性。”
充分利用M+资源成为优势
>>回应·为何成为威尼斯总策展人
今年李立伟被委任为威尼斯双年展香港展位的总策展人,明年6月将带香港艺术家李杰的作品参加展览。这在香港引起广泛的讨论,为什么香港政府会委派李立伟担任总策展人?李立伟回应,他是晚于其他人知道这个消息的,他认为他能够成为总策展人,一是因为曾经在威尼斯策展过很多次,驾轻就熟;二是以前很多次因为资金和资源的缺乏,不能将展览意图充分实现,他可以利用M+的资源,让香港在威尼斯的展品得到更完整的呈现。
【编辑:李洪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