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艺博”隐藏的学院痕迹——寻迹中国十大美院 2012-11-14 15:58:50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劳霭华 刘学明
若论国内青年艺术学生的创作,难越“艺术学院”的樊篱。虽说“学院”这一西方舶来品,在中国土壤中扎根、发芽仅仅百年,但已取代传统私塾、皇家画院成为近代中国艺术人材的摇篮。

2、中国美院:传统与先锋的融合

在师资结构以及人文传统上,能与中央美术学院抗衡的唯有前身为杭州国立艺专(创办于1928年)的中国美术学院了。两所艺术学院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形成犄角之势,这得源于潘天寿、吴茹之、诸乐三等老一辈教育家的国画改革,他们提出“中西拉开差距”,首创人物、山水、花鸟、书法分科教学体制,各地慕名去学习者众多,从而一举奠定了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的声名;八五新潮时期,中国美术学院率先对西方艺术思潮作出反应,进行了各种类型的艺术实验,涌现出了谷文达、吴山专、张培力、耿建翌等一大批艺术家。

这种大开大阖的革新精神成为中国美术学院的主脉,他们既不囿于东方的传统,又不摒弃西方艺术思想,从而形成了兼容并蓄、多元互补的教学模式。近年中国美术学院成立了最新锐的学科集群——跨媒体艺术学院,这是中国第一所当代艺术学院,显示出学院对前卫艺术优秀内容的关注,对新的艺术语言的探索与推动。

杨姝媛《他山之水系列》油画.jpg

杨姝媛《他山之水系列》油画

作品解析:杨姝媛 《他山之水系列》 30x80 油画

作品回溯了中国山水画的美学与人文精神,并融会西方艺术中的抽象表现方式,正体现了传统与当代,东方与西方的碰撞与融合,展示了艺术家对传统文化和当代艺术的思考与探索。

董杰 《祠阙》油画.jpg

董杰 《祠阙》油画

董杰 《祠阙》 160x110 油画

《祠阙》是直面当代现实的作品,是对象征家族文化祠堂的一种缅怀。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