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是西藏艺术的又一大主要艺术形式,尤其是在藏传佛教艺术中,绘画艺术倍受青睐,享有“百艺之王”的美誉。同基督教等其他宗教一样,藏传佛教绘画是体现宗教膜拜职能,激发信徒宗教情感的主要方式之一。佛教自从用象征手法来尝试“不可比量的佛性”,认识到绘画的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之后,便把绘画纳入了佛教的膜拜体系,根据佛教教义规定了一系列绘画的量度、姿势、手印、题材等内容。《绘画量度经》即是体现了通过绘画的功能来诱发和增强信徒们坚定的宗教激情,弘传佛法的主要思想。佛教美术随着佛教传入西藏,逐步与西藏古老的艺术融合,盛开出一朵艳丽的藏传佛教绘画艺术的奇葩。西藏绘画艺术主要包括岩画、壁画、唐卡和版画等四大主要艺术形式。
主要绘画艺术形式
岩画艺术是史前时期一直延续到吐蕃时期的一种史前艺术形式,因此也是西藏绘画艺术中最为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随着近年来西藏考古工作的纵深发展,相继在西藏的西部、北部、南部和东部发现了大量的岩画,其中西部的阿里和藏北地区各县最为集中。考古学界根据岩画的绘制方法和内容,将这些岩画大致划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为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1世纪的西藏青铜时代前期,中期为公元1世纪至6世纪,晚期为佛教传入后的7世纪吐蕃王朝时期。题材主要以动物、自然崇拜、放牧、狩猎、宗教符号、宗教题材、比武、战争、部落迁徙和人物为主,涉及古代青藏高原居人的生产、生活和宗教活动等各个方面。在这些题材中,动物、狩猎题材岩画和宗教题材岩画最为突出。羊、牦牛、鹿、鹰、鸟、狗、马、豹、驴和骆驼等动物是岩画中经常表现的主题。除双峰骆驼外,其它都与以畜牧业为主的早期青藏高原居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畜牧题材主要有领牧、迁徙、散牧和赶牧等形式,是对早期青藏高原居人逐水草而居游牧生活的客观反映。与游牧生活密切相关的狩猎岩画以猎人、狩猎工具和狩猎对象的表现为主。鹰和犬已经成为狩猎活动中的重要补充。从弓、箭、长矛、刀等金属狩猎工具的表现来看,当时已经进入了成熟和进步的生产狩猎阶段。猎获对象主要为野牦牛、羚羊、岩羊、野山羊、野驴和鹿等大型哺乳动物,与现今青藏高原西北部荒漠地区生活的野生动物的种类均相同。宗教题材岩画主要包括宗教符号、对自然现象的崇拜、巫师和祭祀活动等题材。从文献记载来看,它们与西藏古代宗教原始苯教和随后传入的佛教相关,尤其是与苯教的关系极为密切。苯教象征符号雍仲与日月主题在许多岩画中都有出现。
从艺术形式上来看,现存西藏岩画主要以崖壁和巨石两种形式为主,制作方法包括凿刻和涂绘两类。早期岩画构图缺乏统一性,画面零乱分散。技法以凿刻为主,通体敲琢具有剪影效果,人物和动物造型总体倾向写实,简单生动,风格质朴,概括性强。人物大都为几何形轮廓,四肢为单线,无五官和四肢的细节描写。动物双角、上下鄂没有连接,也无眼睛、蹄爪等局部刻写,四肢笔直,甚至没有关节的转折。中期岩画人物造型仍趋于写实,四肢开始运用双线勾勒轮廓,动态感增强。动物已出现关节的表现,牛、羊、鹿的身躯多绘横形的“S”形装饰纹样,虎、豹、狼身上的竖线装饰纹样趋于规则和协调。技法上以轮廓敲凿为主,涂绘技法出现。画面开始注意构图,并出现了较大场面的岩画。晚期岩画轮廓敲凿和涂绘技法并用,以后者为主。人物和动物的面部有了五官的细部描绘,动物的四肢也开始表现蹄爪,注重动态感的表现。逐鹿、狩猎等场面造型简练准确,注重瞬间动态感,形神兼备,富于艺术感染力。动物躯体的装饰纹样大量运用双线勾勒,但开始趋于繁褥和程式化。鹿身躯上的涡卷纹和鹿角造型的表现最具特点,造型变形夸张,具有写意和浓郁的装饰意味。从技法、题材和风格来看,西藏岩画与新疆、甘肃、青海和内蒙等地发现的北方岩画和中亚草原的一些岩画的关系很近。
壁画也是西藏绘画艺术的主要形式,绘制在西藏的各大寺院和宫殿建筑四壁。藏传佛教的壁画艺术是在坚持岩画等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吸收印度、中原内地和尼泊尔等佛教绘画养料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成的。与雕塑一样,壁画也大致经历了模仿、吸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阶段。吐蕃时期的壁画,为各种域外艺术风格在吐蕃竞相争艳的阶段。此阶段,在西藏活跃的艺术流派不仅有印度、尼泊尔的艺术流派,还有中原内地和于阗等地的艺术流派,壁画的创作兼收并蓄,呈现出浓郁的外来风格影响的痕迹,西藏大昭寺中的壁画即是这一阶段壁画艺术的典型写照。据文献,大昭寺当时尽管也描绘有“仲”、“德乌”和苯教徒骑鹿行空等古代西藏传统题材,但整个寺庙壁画仍以佛教题材为主,具有明显的外来风格特征。此时期的作品遗存较少,只有大昭寺二层金刚持壁画流传至今。大昭寺金刚持壁画从题材、构图到风格都具有典型的印度艺术风格特点。
10世纪末,佛教在西藏阿里地区和今青海安多地区的再次复兴,不仅开创了佛教在西藏再次获得兴盛的局面,同时也带来了壁画艺术的繁荣局面。阿里地区的托林寺、东嘎石窟,后藏地区夏鲁寺、萨迦北寺的早期作品,江孜乃萨寺、艾旺寺和山南地区的扎塘寺壁画都是这一时期著名的范作。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继续吸收域外艺术风格仍是此时期壁画的主要特点。与早期的不同之处在于,有选择地、巧妙地融合各种域外艺术风格已成为此时期壁画艺术创作的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开始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现存夏鲁寺早期壁画和扎塘寺壁画为此时期这一艺术潮流的代表作。夏鲁寺早期作品和扎塘寺壁画的题材和风格基本相同,表现题材为说法图。释迦牟尼佛位于画面的中心 左右两侧为半圆形的闻法菩萨、弟子、僧众和供养菩萨。从画面的构图、菩萨和供养菩萨的服饰等各种艺术因素来看,为印度波罗艺术风格。但从僧众的面部造型和五官描绘以及其他纹样的处理来看,又具有明显的内地汉族艺术特点,与敦煌壁画艺术极其相似。画家在此将这两种风格完美地揉和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既不同于印度、尼泊尔流行的波罗风格,也不同于敦煌地区艺术但又与二者密切相关的崭新艺术风格。
13-15世纪是壁画在吸收、消化域外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艺术风格并日益走向成熟的重要历史时期。萨迦南寺、夏鲁寺、昌都寺、觉囊寺、那塘寺、日吾且寺、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和江孜白居寺及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的壁画,都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其中夏鲁寺和白居寺,是此时期壁画艺术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代表。从元代开始,西藏地方和元代宫廷艺术之间大规模频繁的艺术双向交流,不仅创造出了一种崭新的宫廷藏传佛教艺术流派,而且也为西藏本土艺术创作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夏鲁寺扩建后的壁画艺术即是这一交流的结晶。在融合祖国内地和尼泊尔艺术风格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独特的风格,是夏鲁寺艺术的主要特点。白居寺壁画则是吸收此时期西藏各地本土艺术风格并将各种风格完美融为一体的集大成者。据白居寺壁画题记,白居寺壁画均全部出自西藏画家之手。这些画家分别来自后藏北部、中部、南部和拉萨地区,他们将各自本地的地方风格成功地在此融为一体,创造出了著名的“江孜风格”。江孜风格的形成,标志着西藏壁画艺术走向鼎盛。
16世纪后,壁画艺术繁花似锦,各种艺术风格不断涌现,各个艺术流派竞相争奇斗艳,带来了壁画艺术创作的全面繁荣。这一时期,包括壁画在内的藏传佛教艺术不仅繁若星辰,装点在青藏高原,而且还大规模兴盛于蒙古、东北、北京和河北等内地各地。
唐卡是西藏绘画中广为流行,也是最为独特的一种艺术形式。因其造型类似于祖国内地的卷轴画,因此也有卷轴画之称。一些人认为它的渊源与国画卷轴画有密切关系,也有人认为是从印度、尼泊尔早期朝圣者随身携带的一种卷轴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唐卡的规格通常都不尽相同,大者数十平方米,如哲蚌寺在雪顿节期间所展唐卡就十分巨大;小者仅有数十平方厘米,但普通唐卡的尺寸通常在1—2平方米之间。唐卡的种类也十分繁多,按材料和制作方式可以分成绣像唐卡、绘画唐卡和版印唐卡三大类。
绣像唐卡又有缂丝唐卡、织丝唐卡和堆绣之分。其中缂丝唐卡和织丝唐卡最为著名。这两种样式从元代开始大规模流行,通常是在绘画粉本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由于西藏不产丝绸,同时也没有相应的缂丝和织丝工艺,因此画好粉本之后通常都在祖国内地的丝绸中心如苏州、杭州等地创作而成。现存年代最早的缂丝唐卡分别为布达拉宫保存的不动明王缂丝唐卡、贡塘喇嘛像缂丝唐卡、俄罗斯艾尔米塔日博物馆保存的绿度母缂丝唐卡及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的大威德金刚缂丝唐卡等。不动明王缂丝唐卡题写有藏文题记,为萨迦派五祖之一扎巴坚赞(1147—1216)的弟子敬献,绿度母缂丝唐卡发现于西夏故城黑水城,大威德金刚唐卡书写有藏汉文题记并绘有元代皇帝元文宗、元宁宗及其皇后等供养人像。这些唐卡的绘画风格与同一时期壁画和唐卡的风格一致,制作十分精湛,体现出精美绝伦的工艺技巧。
绘画唐卡是唐卡艺术形式中流行最广,也是最为常见的形式。按底色,绘画唐卡又分为彩色唐卡、金色唐卡、朱砂唐卡和黑色唐卡等几种。西方人一般把绘画唐卡都笼统的称作布底树胶水彩画。绘画唐卡的绘制通常在准备好画框、画布之后,一般都要经过打草图、勾墨线、敷色、晕染、用色线再次勾线、晕染、上金、开眼等过程。线条和色彩的有机组合和奇妙变化是绘画唐卡的主要技法。金色唐卡和黑色唐卡别具一格,独具特色,其特点是长于线条的运用,效果类似于白描。在这两种形式中,底色通常为大面积的单色、即金色或黑色,而造型则全部用白色的线条勾勒而成,造型在底色和线条的对比之下格外醒目,具有三维立体空间效果。线条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体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令人叹为观止。
版画的形成较之于壁画和唐卡,年代较晚。版画的出现,得益于雕版印刷术在西藏的广泛运用。据研究,雕版印刷术及其版画作品是在元代初期(公元13世纪初)传入西藏的。西藏版画作品的制作通常也要经过绘画、制版、雕版和印刷等几道重要的工艺程序。大藏经插图和各种诸佛菩萨图像集是西藏版画中的主要作品。在大藏经插图中,由中国内地元代著名僧人管主巴于1302—1320年间,在江南为元刊西夏文和《碛砂藏》汉文大藏经刊印的藏传佛教艺术题材的版画,是现存大藏经中最早的版画作品。永乐版、那塘版、德格版、理塘版、北京版、拉萨版等藏文大藏经中的插图版画都是明清以来西藏版画中的重要作品。而1431年在北京刊印的《诸佛菩萨妙相名号经咒》、章嘉活佛的《三百佛像集》、西藏刊印的《那塘五百佛像集》等版画则是图像集中的重要作品。
【编辑:徐婉娟】